地理教学生活化初尝试
2019-02-26廖梦思
廖梦思
摘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从生活事例、情境出发,让学生身处现实的地理环境中,去探求新知、解决地理问题,从而提高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益;同时达到课标要求中“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活事例;生活情境
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四个关注的课程理念,其中提出要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关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表明中学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从教材的编写和试题的考查形式来看,目前中学地理也更加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同时注重地理知识在具体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地理教学生活化会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亲切而实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对其终身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所以要求当代新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从传统的灌输模式转为学生为主的体验式课堂,在教学中注重渗透生活中的地理,将地理课堂生活化。针对如何将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做出了一些尝试,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和实践。
一、关注身边地理,促进课堂效果
用学生熟悉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充实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内容生活化、趣味化。多用学生熟悉但平时又是“熟视无睹”的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来引导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这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挖掘身边的地理素材,为课堂所用,及时地将知识巧妙地寓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比如:在讲岩石一课时,可充分利用校园中各处的景观石、教学楼建筑用料等方面举例所属岩石的类型。还可以预留课后作业,调查家中地板、洗手台、墙面、厨房等各处的建筑用料分别属于什么岩石,让学生感觉地理就在身边,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再如在学习地貌一课时,由于学生可能平时对自然环境关注少,对地貌并没有感性认识,那么针对不同的地貌,可以采用不同的实物素材来加深印象,如:10元人民币背面对应河流峡谷地貌,20元人民币背面对应喀斯特峰林地貌。这样会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又如学习台风、寒潮、梅雨一课时,首先来个课前小调查,上海有没有这些天气现象,如果有,分别发生在几月份?影响如何?通过这个小调查,学生回顾最近生活中经历过的天气现象,然后再导入气旋和锋面这些抽象的概念。这样可以让学生关注平时很少留意的地理现象,提高学习兴趣,发现地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培养捕捉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能力。
二、联系生活事例,促进新知形成
学习地理的目的之一就是更好地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而有些地理现象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周遭环境中,所以有些地理知识原理能够通过一些生活中的案例来解释,如果把这些生活实例适当地引入教学中,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加深知识理解、拓宽知识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融人生活事例,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和探究心理,促进新知的形成,达到好的课堂效果。比如:在学习洋流一课时,可以采用二战期间发生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但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攻击盟军。”通过这个实例来探究直布罗陀海峡两侧的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密度流现象;也可以利用明代郑和下西洋的事例:“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开始到宣德八年(1433年)闰八月七次下南洋,每次都冬季出发,夏季返航。”来掌握北印度洋处的洋流夏季呈顺时针,冬季呈逆时针。还可以通过小黄鸭事件:1992年,一艘装有2.9万只黄色塑料鸭子的货船从中国出发,在太平洋上遭遇强烈风暴,所有的玩具都散落出来漂浮在海面上,其中一万多只黄色玩具鸭组成的“小鸭子舰队”随着洋流在海洋上漂流了14年后在2007年抵达英国海岸,由此在全球引发了一场“寻鸭热”。引导学生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上绘制“中国鸭子舰队”漂流路线,更好地学习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根据教学目标,结合真实发生过的事例,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透彻,使得课堂教学效果良好,也使学生收获了更多系统性的地理知识,开阔了眼界。
三、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有时说,我觉得我上课听懂了,但是用起来又不会了;或者说,我之前背过,现在忘记了。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反映出学生脑子中的知识点比较零乱,并没有真正地理解知识点,只是浮于表面地识记了而已,印象并不深刻。其实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当时的教学内容本身并不感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要使学生摆脱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必须将课堂内容与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把教学问题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融入课堂情境,充分参与课堂,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热力环流一课时,可以通过我是大导演、我是大律师和我是城市规划师分别来设置不同的情境,探讨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实例。“假如你是一名导演,要拍一个关于洗发水的广告,其中有一个场景是风迎面吹拂秀发,那么你应该让演员面朝大海还是面朝陆地?”以这个情境来探讨海陆风中白天和黑夜分别吹什么风;“假如你是律师,有一天,一位住在山坡上的卖炭老头将一位住在山谷中卖臭豆腐的老头告上法庭,他们吵得不可开交,卖臭豆腐的老头说,晚上我被烟呛得睡不着;卖炭老头说,白天我被臭豆腐臭味熏得不行。如何来判断谁对谁错?”以这个场景来探讨山谷风;“假如你是规划师,要在某城市发展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工厂应该布局在哪一处较为合理?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你认为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以此来探讨城市热力环流的現象、成因和对应措施。通过具体情境的设计,将学生设置为学习的主人翁,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在情境中探讨地理现象和原理,有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促进学生探究思维模式的形成,使得学生更加热爱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四、利用时事热点,培养地理素养
如今,信息发达,学生可以通过很多的途径学习,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这些媒介是学生平时生活的一部分,也是获得有效地理知识的途径之一。
教师平时教学可通过新闻信息、时事热点,切入课堂内容,从地理的角度分析、探讨社会热点。如,在第一学期开学第一课,想要说明生活离不开地理,处处皆有地理的事实,采用了当时的热点事件,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将其作为案例的形式融入课堂:“上海的李明想在巴西奥运期间去现场看比赛,想要提前了解巴西的情况,所以向网友提了一些问题,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可以帮他解答一下吗?”根据案例提了以下问题:巴西时区多少,乘坐几点的航班合适?里约的天气如何,需要带什么衣物?巴西讲什么语言,有什么传统习俗和禁忌?巴西日常饮食如何,有什么特色食品?巴西有哪些值得旅游的城市或景点?这些问题都与接下来学习的地理课程内容息息相关。由于材料新,是最近发生的事件,所以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注意力能迅速集中,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又如:第二学期第一课,人口问题,可以用2017年春晚小品《老伴》、相声《姥说》导入人口问题,以此提出一些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如我国的人口增长情况、人口构成、人口老龄化问题和人口政策等。通过热点的导入,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也会主动关心社会、关心时事、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以地理的视角看待问题,提高地理素养。
五、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如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了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同时有一定的成就感,对其终身发展亦有所帮助。这是地理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了理论之后,结合生活中的情况设计问题,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了专题4中的地方时和区时后,学生知道了各地区之间存在时差,教师可以根据当时的钟表时间,让学生找出此时伦敦、开罗、新德里、新加坡、悉尼、东京、洛杉矶、纽约等世界主要城市的时间。如果处在上海的你要去以上城市旅游,会选择乘坐几点的航班飛往目的地?通过这样的知识实际应用过程,学生会对时区一课留下深刻的印象,明白在地球上时差的事实存在,同时根据时差规划出行,对以后的生活都是有实际帮助意义的。再比如,在学了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后,让学生尝试根据某房地产的楼盘信息,如总楼层高度、层高、楼间距和房子坐落方位等,尝试选择合适的楼层和朝向,保证房子在整年采光良好,不被两边的楼房遮挡。通过知识的应用,学生会更好地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同时发现地理知识和生活问题之间的联系,觉得学习的知识理论还能用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将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也提倡“生活即教育”。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将生活融入地理新课堂,不仅符合课改要求,同时也是有利于学生身心成长的基础教育方式之一。总而言之,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趣味性;另一方面,对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艳美.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几点尝试与思考[J].学周刊(上旬),2018(13):65-66.
[2]孙小颖.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生活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8.
[3]杨新.地理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