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绽放灵性表达
2019-02-26管利燕
管利燕
“童声作文”是指以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为习作对象,用儿童的思维去思考生活,用儿童的思想去感受生活,用儿童的逻辑去组织生活,最终用儿童自己的语言系统去表达生活,从而对儿童生活进行记录、整理、描述的一种习作。在电影《死亡诗社》中有一堂别开生面的习作指导课,基廷让学生托德朗诵自己的诗作,但是托德认为自己没有好的诗作推辞了。于是,基廷在黑板写了一个大大的“Yawn”,让他当着同学,发出“Yawn”的声音。在一次次的“紧逼”下托德释放自己发出了原始的叫喊,并指着墙上挂着的诗人画像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我们教师也应像基廷那样把学生从“结构模式化、感情虚假化”等套路中解脱出来。尊重儿童,顺应童心,灵性表达,让儿童享受文字创造、思想敞亮所带来的快乐。
一、本真记录,为有源头活水来
记录即习作,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和充盈。“我手写我心”,不管写得如何都值得我们肯定。记录促使学生去观察、去思考,也激励着他们更好地行动。
宗白华曾说过“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从微风里,飘来流水音”。细心观察会让生活充满诗意,让儿童的心灵逐渐湿润。在童声作文的教学中,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与生活、世界亲密接触的过程。教师应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校园趣事、家庭琐事等。此外,引导他们学会评价、识别,关注社会、时事新闻,走进大自然,了解祖国文化等。日積月累,学生就会见多识广,有了一定的素材,表达起来就会有源头活水。同时,校园里的操作性比较强的活动也是值得学生记录的素材,比如做手抄报、手工等。还可以引导学生坚持观测天气、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等,鼓励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真实记录,再创造时就会言之有物。
学生随心记录,有了这个无拘无束的激活过程,再进行写作就会变得顺理成章。
二、多点训练,晴空一鹤排云上
在经典的引领下,寻找与文本之间的读写契合点,在文中寻“章”求“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具体情境,设计序列化的专题训练,使学生言之有物,抒之有情,逐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1.经典引领,技法渗透
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作文还需一定的习作技法。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经典引领下,立足文本,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寻找《童声作文·学本》与课文之间读写结合的契合点,让学生在经典中寻“章”、寻“法”。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的单元导读,从内容上看是“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语言表达上看是“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这一单元导读其实也为“一个特点鲜明的人”的习作课指明了方向。
经典课文中隐藏了许多写作技巧,我们可以适时引入童声作文的课堂,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模仿实践。如《刷子李》中通过曹小三“半信半疑—神圣威严—轰然倒去—发怔发傻”等心理变化衬托了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在设计《童声作文·学本》五段高级第九组“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时,可以借助课文,在学生理解“一波三折”的语言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一波三折来表现人物的特点,从读到写,进行方法的迁移与运用。
2.梯度设计,顺应童心
童声作文是以“语言生长为基、思维拓展为经、技法渗透为纬”作为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其体系是在顺应学生心智特点以及语言生长的规律上进行的有序编排,梯次递进,螺旋上升,逐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语言模型及良好的语言机制。
例如,同样是写景的习作在不同的年段设计的侧重点也是有所不同的。在《童声作文·学本》四段中级第一组中“家乡美景”以写景为主,引导学生基于一个“定点”,并以时间或方位顺序进行观察写出景物的特点。笔者在教学《童声作文·学本》四段中级第六组“写导游词”时,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观察并搜集资料,梳理出大致的观察体系。在此基础上,教师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照片、纪录片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优美风景与异域风情,在感知中逐步渗透景物描写的顺序和方法。从单纯的景物描写到“写导游词”,学生将静态的景物描写通过合理、有序的位置转换给人以动态的立体空间感。
而到了六年级,《童声作文·学本》同样有一个写景的主题,然此“景”非彼“景”,或者说,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最终目的是要表达人的一种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笔者在教学环境描写时,就借助了讲述深居大山的外婆冒雨给疼爱的外孙买鸡吃的故事的微电影《外婆的家》。学生在观看影片后能将最感人的画面描写下来:外婆穿着单薄的粗布衬衣瑟瑟缩缩地走着,雨滴顺着她削瘦的脸颊慢慢滑落,风粗暴地吹打着。外婆却毫不在意地拽着鸡艰难地走着。学生的习作与电影的画面相比显然少了很多环境、景物的描写。紧接着,引导学生抓住大雨中景物的特点,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环境与人物巧妙穿插。
特级教师张晨瑛曾指出:“在习作教学中,不同文体的习作并不是以‘教完一类再教另一类这样简单叠加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而是以螺旋递进的方式展开。相同文体的习作练习在不同年级反复出现,其教学目标的提升自然存在序列性。”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序列化训练,有利于更全面地构建学生的语言链。
3.情境创设,水到渠成
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帮助学生完成对原始文字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情境的创设可以激活、还原甚至放大某种心境、情境,通过切身体验景、物、人、事,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他们无意识地进入语言场,细化语言,自由抒发。
很多写实作文往往是基于观察,重在陈述。高段的学生能够将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但是对于细节敏感度就比较薄弱。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时创设情境,有意识地放大、拉长细节显得尤为关键。在教学时,通过组织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将外部表象转化为内部语言;其次,“反刍观察”使习作素材的提取更高效;根据需求,适时“再现情景”,完善内部语言。如笔者在教学《童声作文·学本》五段中级第十三组《拔书》这个主题时,主体的课堂活动是将两本紧密穿插在一起的书,在有限的时间内徒手掰开。借助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点面结合,凸显场面的激烈与紧张。课堂上,我组织学生上台表演、台下尝试等形式,并着重引导学生聚焦人物拔书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活动轰轰烈烈但是学生的习作却略显枯燥。于是,笔者情境再现,让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优化语言。有了“点”的指导,“面”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情境中,学生言之有物,抒之有情,内部语言在观察中激活并逐步提升。
三、升格優化,扶摇直上九万里
“我手写我心”是真实的作文,但不一定是好作文。因此,作文的优化过滤是至关重要的。课标对第三学段的习作修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在童声作文的课堂上,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原文与升格文的对比中,发现语言运用规律,领悟语言的精妙,并不断打磨习作。学生可以在整个过程中体验推敲的作用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1.对比推敲
汪潮老师曾说过:“对比法是学生真正理解语言、内化语言、深度学习的好方法。”
在课堂上,通过诵读、赏析、品味佳作,发现特色语言,在与自我的对比中迁移运用。如在《童声作文·学本》四段高级第六组“班级里的新鲜事”中,教师引导学生借用一些夸张的修辞手法,使文字俏皮起来,富有喜感。在教学中,通过范文引领,学生能够发现夸张所带来的语言魅力,但这只是低层次的学习,要使学生真正内化语言,应能领悟美在何处。
先是有条凳子翻倒在地,“砰”的一声发出巨响,接着,女生的斥骂声响起…… (原文)
先是有条凳子翻倒在地,“砰”的一声发出巨响,接着,女生的斥骂声响起……如瘟疫一般,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震惊。不一会儿,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升格文)
在教学时,通过原文与升格文的对比,学生思维打开了,他们自主地走进语言场,进行深度学习。
2.打磨细节
“艺术起于至微”,习作也是如此,传神的细节描写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效果。写人的习作,人物的言谈举止中往往能体现人物的特点。如在《童声作文·学本》四段高级第十组“我敬佩的一个人”的教学中,聚焦“画”好人物的眼睛,以小见大,从细节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呜呜呜——此刻,杨梦梦哭得梨花带雨。”对眼睛粗线条的描绘显得十分单薄,但通过修改升格后就显得很传神:“‘呜呜呜——此刻,杨梦梦哭得梨花带雨,眼睛里蓄满了泪水,似乎有着莫大的委屈。”写人,一定要写好眼睛,鲁迅先生说要“画眼睛”。眼睛“活”了,人就活了。
通过习作还原“童声”,让学生用耳倾听,用心感受,置身于深度体验中,享受独特的精神体验,让“童声”绽放。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振兴西路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