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问”而生 因“问”而长

2019-02-26刘琴

湖南教育·C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日食电磁铁磁力

刘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探究学习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强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笔者始终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逐步形成了问题探究式学习的“五步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问生趣,因趣而学。课堂伊始,教师以幽默故事、寓言故事、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目的,确保学生善问、敢问、乐问。在问题探究式学习法实施的初始阶段,我虽然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提问,但还是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学生要么无人提问,要么问题泛滥。针对这些问题,我跟科学老师讨论后认为,“无人提问”是由于教师的设问没有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因此设问应突出一个“巧”字,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问题泛滥”是教师缺少正确引导这一步骤,应注重一个“理”字,帮助学生梳理问题、归纳问题。

主动侦察,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主要包括:各学习小组使用小黑板展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归纳统一,再分工对问题进行探究;接着,由学习小组派出代表汇报问题解决的过程及结论,并对不同的结论进行辨析;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例如,在教学“观察西瓜虫”时,学生观察西瓜虫后发现西瓜虫的身体会缩拢,西瓜虫有许多脚,西瓜虫身体有七节等。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西瓜虫有没有耳朵”这一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我顺势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开展讨论并发表看法。学生想出了各种办法,如用放大镜看,用显微镜看,放在桌上仔细看,让西瓜虫听声音等。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西瓜虫没有耳朵,因为它听不到响声”。

取长补短,合作探究。各学习小组针对探究得出的结论,对问题模型进行演练并互相检查,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对出错的问题进行讲评。例如,在“日食和月食”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日食的成因。为此,我引导学生将乒乓球当作月球,小皮球当作太阳,学生眼睛为地球,在小组内进行探究。通过反复演练和相互讲评,学生很快掌握了日食的成因。

挑战自我,更上层楼。学生完成对问题的探究后,尝试进行相同类型的练习,并在原有问题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例如,教学“浮力”一课,在学生掌握潜水艇、船等受到水的浮力的基础上,我适时提出飞机等受到空气浮力的拓展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浮力在液体、空气中会不同,以及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自我反思,再现问题。最后环节是对本堂课进行归纳总结,并在原问题上进行再思考,是否问题依然存在,或是提出新的问题。例如,在“电磁铁的磁力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得出实验结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当铁芯、电流和导线不变时,线圈的圈数越多,磁力就会越大,反之则会越小。同时,有的学习小组提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是否与线的截面直径、与整个线圈的直径、与被吸的铁块质量有關”等问题。经过多次的实验和练习,学生顺利掌握了电磁铁磁力的知识点。

(作者单位:宁远县第十二完全小学)

猜你喜欢

日食电磁铁磁力
火星日食
磁力不怕水
大战磁力珠巨人
剪得断,理不乱
自制电磁铁
磁力橡皮擦
美国 西雅图自己坐公交的狗
活学活用电磁继电器
创新更需结合实际
电磁蜂鸣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