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教育发展的“先手棋”
2019-02-26陈文静
陈文静
衡东位于湘江之滨,“五岳独秀”南岳衡山之东,她的版图酷似一只凌空展翅的雄鹰,翱翔在风景如画的湖湘大地上。衡东县历来尊师重教,人才辈出,诞生了一代开国元勋罗荣桓,一位与毛泽东一生共事的元帅。
近年来,衡东县委、县政府坚持“改善民生从教育突破,发展教育从均衡抓起”的理念,破瓶颈、解难题,举全县之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2017年,衡东县被评为省政府义务教育“真抓实干”项目奖补对象。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衡东县委书记吴伟生。
记者:2017年,衡东县被评为省政府义务教育“真抓实干”项目奖补对象,这是省政府对衡东县委、县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充分肯定。衡东的教育优先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吴伟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特别是牢牢把握教育既是国计、又是民生的属性,深刻揭示了教育民生与促进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之间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育战略地位提出了三个新观点:一是教育是“德政工程”,二是教育“具有决定性意义”,三是教育是“党之大计”。我非常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的重要论断,这也已经成为指导衡东县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念。
在衡东县,民生工作始终是县委、县政府念兹在兹之所在,而教育毫无例外都被列为民生之首。教育优先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做到”:一是做到“五个优先”,即教育汇报优先听取、教育议题优先安排、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经费优先拨付、教育文件优先下发。二是做到“两个坚持”,即坚持定期议教和现场办公制度,坚持将解决教育实际困难体现在履行政府管理职责上。
记者: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迈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升级了,教育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百姓需求从“有学上”向“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当下,衡东县义务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吴伟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这是衡东县委、县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思想的一个共识。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持续加大投入、补齐保障短板。近年来,衡东县按照“全县一盘棋,城乡一体化”思路,以“保基本,补短板,兜网底”和“一校一策,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全力实施薄弱学校改造提质工程,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抓手,不断回应民生诉求,着力解决农村学校薄弱和城镇大班额等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衡东縣从顶层设计出发,精心绘制改薄“路线图”,做到心中有底数。我县将实施“全面改薄”工程作为“教育强县”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措施,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列为重点民生实事工程和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强力推动任务落实。
一是摸清底数。对照“改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项底线要求,对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不留死角的“地毯式”排查,建立了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台账,编制了“一校一书一图”(即每所学校都要有建设计划书、平面规划图),科学审定“改薄”范围。
二是整体规划。充分考虑城镇化建设规划、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寄宿学生实际需求以及教育资源合理布局等因素,以“初中向城建规划区和中心镇集中、小学高年级向乡镇所在地或中心村集中,办好必要的教学点”为导向,确定了“改薄”重点,出台了《衡东县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实施方案》和《衡东县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2014-2018年)》,五年规划投入29628万元用于“改薄”。新一轮合乡并村工作完成后,我县又及时调整学校布局,把规模较大的6所村联校升格为完全小学,尽全力办好学生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三是精准到校。坚持“全面改薄”与布局调整、与标准化学校建设、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严格按照“改薄”标准对“改薄”学校进行精细核实,列出学校的需求清单,并逐项明确整改措施与期限,明确县直责任部门和教育局联系人,实行工期倒排、挂图作战。
记者:“农村弱、城镇挤”是当前制约县域教育发展的普遍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城镇教育资源紧张、大班额问题突出,在农村同时存在教育资源闲置的问题。衡东县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做了哪些探索?
吴伟生:“把乡村教育做强,把城镇教育做大”。衡东县在学校建设上推进有招数,精中求快掀起“改薄”建设潮。2015年至2018年全县已投入31580.79万元,实施“改薄”项目550个,改造校舍及附属设施255732平方米,义务教育学校均达到了“改薄”20条底线要求。
为高位推进,打造“改薄”工作升级版,我县还着重抓实了三项工作。
一是突出“四改三化”重点,全速推进基础设施标准化。自去年6月份启动“四改三化”建设,已完成投资3650万元,改造旱厕33个、澡堂25个,维修改造22所学校的食堂和20所学校的宿舍,60所学校实施了绿化、亮化工程,并正式启动新建8所学校食堂和9所学校宿舍。同时,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校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形成“一校一品”。农村学校校舍“矮、暗、潮”现象彻底改观,学校成为当地最安全、最漂亮的场所,农村学生不断回流就读。如我县最边远的南湾学校学生人数由2014年的307人猛增到509人,真塘完小学生人数由2013年的480人增加到654人。
二是紧盯“生均面积不足”难点,全力破解大班额瓶颈。针对部分学校生均校舍、生均用地面积小等问题,我们通过“新建增学位、腾退挤学位、整合扩学位、分流借学位、花钱购学位、严管控学位”等措施,全力化解大班额。近4年,全县共新建义务教育学校3所,改扩建学校9所,新增学位7160个,腾挤学位1000余个,并从2所民办学校购买学位1000余个。截至目前,全县中小学超大班额全部清零。县城小学大班额从2014年的81.88%下降到36.86%,初中大班额2014年为85.15%,目前已全部化解。全县大班额比降到13.17%以内,实现了全县大班额化解预定目标。
三是聚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热点,全力推动教育信息化。采取“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开发应用并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办法,持续推进100M宽带网络进校园、数字化校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远程背景下的教学录播系统“四大工程”。2017至2018年投入1270余万元,装备标准化电脑室38间、云桌面系统网络教室4间、多媒体交互式触摸一体机334台,建设机器人创新实验室1间,完成95所学校“拍翼教学资源网”和22所学校班级多媒体建设工作等。目前,全县完小以上学校标准化实验室、电脑网络教室拥有率达100%,网络联校使农村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与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记者:从硬件条件上看,衡东县的办学条件改善明显,这与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分不开。但教育的优质发展往往需要软件的支撑,衡东县是如何保障教育软实力提升的?
吴伟生:打造教育硬环境,提升教育软实力,这是衡东义务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为提升教育软实力,衡东县主要从三个方面做文章。
一是多点发力,盘活教师资源库。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从补充、培训、待遇等方面发出一揽子“红包”。近4年,全县共补充新教师875人,100%分配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并要求新教师在农村学校服务不得少于5年;每年开展各类教师培训6000多人次,建强了一批名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坊、优质课堂空间和教师青年夜校;按人均 400元标准预算教师体检费,每月按260至500元的标准发放乡镇教师岗位津贴,每年发放150万元的边远学校教师艰苦补贴;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先评优向薄弱校倾斜,让广大乡村教师尝到甜头、干事更有劲头。同时,加强师资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师德档案。
二是抱团发展,激活提质动力源。薄弱学校的最大痛点是低质量,鉴于此,我县从2015年起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全县性的教学质量会商大会,及时出台提高质量的政策办法并在全县推行。同时,探索试行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捆绑、区域内学校联片捆绑、特色学校与相关学校专题捆绑发展等办法,引进长沙、衡阳优质学校对口帮扶,全县共结成校校帮扶对子27对;组建了2個义务教育办学集团,集团内实行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考核同步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县域内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三是提档升级,用活装备催化剂。实施寄宿制学校食宿条件改善、图书仪器配备、音体美器材补充等提档配套工程,近4年共投入6055万元,购置生活设备35065台(件、套),补充图书322100册、课桌椅50715套,81所中小学办成了寄宿制学校。还投入275万元在乡镇中小学新建了37个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每个中心均配备了电脑、图书、棋类、洗衣机、座机电话等学习生活用品;边远乡镇学校还实施了“五小”(小宿舍、小厨房、小食堂、小厕所、小菜地)工程建设,新建教师公租房576套,确保教师下得去、留得住。
可以说,我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大班额问题逐步得到化解,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进,群众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下阶段,我县将围绕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这一主题,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安排,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全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