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追问要精准

2019-02-26胡文君

湖南教育·C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算法深度思维

胡文君

在计算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突出算法多样化,在学生说出容易想到的基本算法后,总是反复追问“还有吗”,逼迫学生硬凑出新的算法。

例如,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9)”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得出了4种算法:(1)破十法:10-9=1,2+1=3。(2)连续减:12-2=10,10-7=3。(3)想加算减:9+3=12,12-9=3。(4)数数法。教师仍然追问,还有新的方法吗?于是课堂出现了长时间的冷场。

事实上,多种算法呈现后,学生经历以上过程就可以选择出一般性算法,如第(1)~(3)种,即破十法、连续减、想加算减。教师要做的不是继续追问,而是要注意引导评价算法,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才能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

其实,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除了“还有吗”,还有很多类似的口头禅式的追问,如“看一看,你还知道什么?”“再想想,你还能发现什么?”,等等。运用恰当的追问,对于保持学生注意力,激发其积极思考是有利的。但是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再追问“还有吗”并没有多大必要,因为主体算法已经基本形成,教师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优化算法,避免逼迫学生提出无意义的算法,浪费教学时间。

追问,也就是刨根究底地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方式之一。教师通过追问,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理清思路,将所谓的灵感解答转变成清晰的理性推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断提升思维的缜密程度。例如,在学生正确回答了问题之后,适当追问学生解答题目的详细过程,对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换而言之就是教师的追问应把握好度,该追问时毫不犹豫,不该追问时适可而止。

把握追问的时机。课堂上,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发现其认识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错误的时候,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直到理解准确、全面、深刻为止。课堂上的追问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生成情况随机调整,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聚焦追问的深度。教师的追问要有深度,不能肤浅,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逻辑,循序而问,从易到难,层层推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追问是要根据问题的属性来的,如果教师对小学生追问“为什么1+1=2呢?”此类的问题,就是毫无深度和意义的。教師在追问中要避免此类毫无意义的追问,因为这种追问学生不但不知道怎么回答,而且会认为教师的追问纯属莫名其妙,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反抗情绪,严重影响学习。

(作者单位:衡阳市石鼓区人民路小学)

猜你喜欢

算法深度思维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算法框图的补全
算法初步知识盘点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