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
2019-02-26朱德友刘爱芹张继海李晓敏王术云
朱德友 刘爱芹 张继海 李晓敏 王术云
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以肩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于中医学“肩痹”范畴,又被称为“漏肩风病”“肩凝症”[1]。肩周炎发病年龄多为40~60岁[2],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生多与体虚、劳损、风寒侵袭等有关,发病机理为肩部经络不通或筋脉失于濡养[3]。肩周炎因其疼痛及活动障碍,严重影响了肩周炎患者的工作和生活[4],因此研究系统治疗肩周炎的有效办法具有重要意义。我科采用针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肩周炎,疗效确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自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止。所需病历均来源于潍坊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配合中药外敷)和对照组(针刺组)各30例;治疗组男 13例,女17例;年龄(53.37±4.85)岁;病程平均(3.87±1.74)月。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53.60±5.18)岁;病程平均(3.83±1.66)个月。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5]肩周炎诊断标准:缓慢发病,持续性疼痛,功能障碍,上举外展及肩部旋转功能受限。日常生活动作受限。肩周广泛压痛,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辨证分型:分为外邪内侵型、气滞血瘀型、气血虚弱型。外邪内侵型特点为明显的外感风寒史,遇风寒疼痛加重,得温热则疼痛缓解,畏风恶寒;气滞血瘀型特点为外伤或劳作过度史,疼痛拒按,舌暗或有瘀斑,脉涩;气血虚弱型特点为肩部酸痛,劳累加重,休息后减轻,或见头晕目眩,四肢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1.3纳入标准1)符合肩周炎的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40~65岁。3)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在2周内未进行其他对于肩周炎的治疗。
1.4排除标准1)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2)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结核等疾病引起肩部疼痛者。
1.5脱落标准1)受试者临床观察中出现严重其他疾病或者病情恶化,不适宜继续治疗者。2)各种原因导致观察记录不完整、资料不全者。
1.6方法
1.6.1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加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为针刺治疗。针刺治疗:嘱患者取侧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取穴为局部及手三阳经腧穴,具体为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肩前、条口透承山。病在手阳明经取合谷、阳溪;病在手太阳经取腕骨、后溪;病在手少阳经取中渚、阳陵泉。外邪内侵加合谷、风池;气滞血瘀证加内关、合谷;气血虚弱加足三里、气海。针刺进针得气后予以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14 d为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随访6个月。中药外敷治疗:针刺后予以中药外敷治疗,药物组成为:艾叶30 g,羌活30 g,桑寄生30 g,防风30 g,细辛20 g,桂枝30 g,茯苓30 g,杜仲30 g,伸筋草30 g等。将上述中药粉碎成末,醋调加热后外敷于患部,每次30 min。每日1次,14 d为一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随访6个月。
1.6.2观察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卡上有长度为10 cm的线段,线段两边分别表示无痛(0分)和最剧烈疼痛(10分),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情况计分。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6]。疼痛(P)、ROM(R)、ADL(A)、肌力(M)和关节局部形体(F)等5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总分为100分,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测,肩关节功能与分值成正相关。
2 结果
2.1治疗前后疼痛VAS量表的比较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VAS组间比较,P> 0.05,说明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及对照组经过治疗后均有明显疗效;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说明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比较 (例,
注:治疗组、对照组均组内治疗前后比较,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价量的比较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相比较,P> 0.05,说明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及对照组经过治疗后均有明显疗效;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说明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比较 (例,
注:治疗组、对照组均组内治疗前后比较,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肩关节局部疼痛和肩关节功能受限为主要特征。多由于患者年老体衰,肝肾亏虚,气血虚衰,气血不能濡养局部筋脉,复感受风寒湿邪气,导致气血阻滞,经络不通则痛。
针刺取穴为肩髃、肩髎、肩贞、肩前、条口透承山、局部阿是穴及辨经加减取穴,可促进气血运行,通则不痛。肩髃穴,主司上肢不遂、肩痛不举,为手阳明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阳明经多气多血,跷脉司肢体运动,故针刺肩髃穴可治疗因气血亏虚导致肢体运动障碍的肩周炎;肩髎穴,主司肩臂挛痛不遂,是治疗肩周炎要穴,《针灸甲乙经》云:“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肩贞穴,主司肩背疼痛,手臂麻痛,为治疗肩周炎要穴,《针灸大成》云:“主风痹,手足麻木不举。”肩前穴,为经外奇穴,为治疗肩周炎的要穴,主司肩臂疼痛,臂不能举。条口透承山为针刺治疗肩周炎的经验要穴,在临床中广泛应用[7]。取阿是穴,是根据《灵枢·经筋》中“以痛为腧”取穴,针刺阿是穴可直接刺激局部,促进局部气血运行,减轻疼痛。并根据病情加减配穴,故针刺诸穴可疏通局部经络,奏通经络、止疼痛之功效。
中药外敷主要选取艾叶、羌活、桑寄生、防风、细辛、桂枝、茯苓、杜仲、伸筋草等,研为细末,醋调外敷于患处。艾叶辛苦温,《本草纲目》云:“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具有温经散寒止痛之效。羌活,辛苦温,可祛风湿止痛,治疗痹病,尤其对上半身疼痛疗效较好。《本草品汇精要》:“主遍身百节疼痛,肌表八风贼邪,除新旧风湿。”桑寄生,苦甘平,可补肝肾、强筋骨、除风除湿,《神农本草经》云:“主腰痛,坚发齿,长须眉。”防风,辛甘微温,可祛风胜湿止痛,《神农本草经》云:“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细辛,辛温有小毒,可散寒祛风止痛。《神农本草经》云:“主风湿痹痛,百节拘挛……利九窍”。桂枝,辛甘温,具有温通经脉之效,《本草经疏》云:“主风痹骨节疼痛”。《本草备要》云:“温经通脉,发汗解肌”。杜仲,甘温,功可强筋骨,补肝肾。《神农本草经》云:“主腰脊痛,坚筋骨。”伸筋草,辛温,微苦,《本草拾遗》云:主人久患风痹,皮肤不仁,脚疼膝冷,气力衰弱。故可祛风湿,舒筋活络,多用于治疗痹症,跌打损伤,肢软麻木等。诸药合用,共奏通络止痛、活血化瘀之效,可疏经通络,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
结果显示,治疗组及对照组在减轻疼痛及改善肩关节功能方面治疗后均有效;治疗后治疗组在减轻疼痛及改善肩关节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针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我们在临床中推广。中药外敷疗法操作简单方便,深受医患欢迎。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小,中药外敷疗法与针刺治疗肩周炎疗效差异性尚未明确,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