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多模式磁共振检查对急性卒中患者的应用价值
2019-02-26贾啟龙杨博文李亮杰通讯作者
贾啟龙,杨博文,李亮杰(通讯作者)
(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 新疆 喀什 844000)
急性卒中因脑部血管出现异常,大脑出现供血不足,丘脑下部损伤导致,伴有明显的神经症状。疾病发生时,会有恶心、呕吐的情况,全身症状表现为出现、体温升高,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功能等也会受到影响[1]。对于疾病的治疗,影像学资料尤为重要,高精确度的影像学资料,能够帮助医师分析疾病情况,为之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医学技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检查技术愈发成熟,CT、磁共振等无创检查方案应用愈发广泛,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6例急性卒中患者开展研究,患者符合研究标准,无相关检查禁忌证,能够配合研究内容的开展,且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其中男72例,女54例,年龄在52~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26±6.53)岁。
1.2 方法
CT检查:实施检查前需要对患者身体状态进行评估,确定适合进行检查,且能够配合检查,随后要清理其饰品,不能佩戴金属物质,同时要为患者讲述检查流程,消除其心中的疑虑。检查过程中,要叮嘱患者不能随意移动,检查完成之后要评估影像结果,若是效果不佳,可以进行增加CT。过程中应该为患者佩戴对讲机,若是出现明显不适,要及时进行反馈,之后需要停留一定时间,确定无异常后才能离开。
多模式磁共振:检查前对患者身体状态进行分析,确认适合进行检查。进入检查科室后,按照需求设置线圈和磁通量,线圈为8通道头颅正交线圈,磁通量为1.5T,随后进行检查,过程中要避免患者随意移动,检查完成之后送患者离开,随后对检查数据进行分析。
图像分析需要3位以上高年资专业医师进行,无异议之后才能确定诊断,若有异议,则代表未能确诊,两项检查要在同一天完成,保障可信度。
1.3 分析标准
根据诊断结果判定两种方式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代入SPSS20.0软件中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临床数据显示,CT组诊断结果为急性脑梗死33例,陈旧性脑出血6例,急性脑出血3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总检出率为65.08%,多模式磁共振组诊断结果为急性脑梗死61例,陈旧性脑出血6例,急性脑出血3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动静脉畸形1例,动脉瘤9例,总检出率为95.24%,多模式磁共振组明显优于CT组(χ2=36.029,P=0.001),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可以发现,两种检查方式均能准确的检出陈旧性脑出血、急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但是在急性脑梗死上,多模式磁共振检出率更高,并能够检查出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等CT检查无法确诊的情况。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属于较为凶险的疾病,患者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异常情况,大脑各项功能会受到影响,继而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温度一般在39℃左右,而且不易消退,同时还会有冷汗、皮肤苍白的情况[2]。呼吸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呼吸频率会有较大的改变,受到严重的阻碍,甚至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况,消化系统也会出现应激反应,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心功能亦会有一定损伤,多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3]。除此外,还会有一定尿失禁、血糖改变的情况,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必须尽快实施治疗。准确诊断是治疗方案拟定的基础,影像学资料是其有力依据。
头颅磁共振检查,属于断层检查,脑组织分辨路高,主要是检查患者血液运行、血管功能是否出现异常,不含辐射,不会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安全性更高,更加适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多模式磁共振检查利用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多序列、多参数对患者受检部位进行分析,形成图像以供临床进行参考,较之常规磁共振,该检查模式更具灵敏性,可以准确的判断反馈的信号,对于病症类型的分析更为可靠,同时多模式组合使用,可以有效的弥补各个序列存在的缺陷,可以有效提高检查的准确率[4]。在磁共振持续发展过程中,很多技术逐渐成熟,尤其是在头部检查上,依靠血氧依赖水平效应,经过检查之后,可以更为明确的展现大脑内各部分组织的具体信息,以及其功能变化,针对急性卒中患者而言,医生可以借助检查结果更为深入的分析患者脑部代谢情况,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断率,为之拟定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5]。但是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金属物质会产生伪影,对图像造成局部变形而影响观察,如化妆品、纹身中就含有铁元素,因此在检查前需要清理化妆品,以及金属物品。检查头部的患者,在前一天应该做好清洁,不能涂擦任何护发素。
研究结果表明,多模式磁共振在检查急性脑卒中上,准确率更高,而且能够发现一些常规CT检查无法发现的情况,应用价值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