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医药中的风药
——麻黄
2019-02-26,,,,,
, ,, , ,
(1.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556011;2.贵州省苗侗瑶医院,贵州 凯里 556000;3.黔东南州中医医院,贵州 凯里 556000)
麻黄为麻黄属植物草麻黄(Ephedrasinica)、木贼麻黄(Ephedraequisetina)与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的干燥草质茎,高20~40 cm,木质茎短或呈匍匐状,常生于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处。其味辛、微苦,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可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麻黄已被《中国药典》收录[1],因味道和颜色得名。《本草纲目》[2]云:“其味麻,其色黄。”
苗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历史上苗族创造了优秀的古代文化。苗族至仍保留着极为有价值的古代文化和医药遗产。苗族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和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医药历史。苗医将极其复杂而众多的疾病归纳为冷病、热病;将上千种的药物分为冷药、热药;将极其复杂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归纳为冷经、热经,在治疗疾病上以冷病用热药、热病用冷药为辨病用药原则[3]。
风药是指具有辛味的、质地轻薄、药性升浮,对人体能够起到发散、升提、疏解、宣透作用的一大类中药的统称。风药源于金代张元素的《医学启源》[4]。其弟子李东垣师承其说,首次在《脾胃论》[5]中明确提出风药的名称,将气味辛薄、药性升浮、具有发散上升特点的升麻、柴胡、葛根、羌活、防风等药物称为风药,并将此类药物广泛运用于脾胃诸病的治疗。风药理论论述的是药物的四气、五味,而不是药物的主治范围与临床功效。风药是传统中医治疗杂病和外感病证的基本用药,提到风药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其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多用于治疗风寒表证及风寒湿痹。其实风药还可以佐治补药、升清、疏肝解郁等。风药几乎可以适用于头面五官、胸腹部、皮肤与关节、妇科、儿科、生殖等全身大多数疾病的治疗。作为六大民族药的苗药里是否有风药的应用,又常用于治疗哪些方面的疾病呢?笔者从苗族医药理论的独特视角以麻黄(嘎会令 gab lind huib)为例,阐述风药在苗族医药中的应用。
1 冷经风寒咳嗽
1.1 病症表现
咳嗽、痰多、气急、吐白色稀痰、鼻塞、流清涕、四肢酸痛、怕冷、发热、无汗、头痛,小便清长。
1.2 用方
麻黄10 g、杏仁12 g、桔梗10 g、前胡15 g、八爪金龙15 g、陈皮10 g,水煎内服。苗医认为麻黄在此方中性热、味辛,属热药,入冷经,可发汗;冷药杏仁止咳平喘、润肺通便;冷药桔梗宣肺、散寒、祛痰;冷药前胡散风清热、降气化痰;冷药八爪金龙清利咽喉、散瘀消肿;热药陈皮止咳化痰。诸药合用,共奏解表散寒、清肺止咳之功效。
2 冷病寒喘
2.1 病症表现
气喘、气逆,呼吸急促、胸闷、咳嗽、痰多稀薄、带白色泡沫、怕寒、怕风、一身酸痛,或发热,口不渴,无汗。
2.2 用方
麻黄12 g、制半夏10 g、陈皮12 g、杏仁12 g、兔耳风15 g,水煎内服。苗医认为麻黄在此方中性热、味辛,属热药,入冷经,可发汗、止喘;热药制半夏燥湿化痰;热药陈皮祛痰顺气;冷药杏仁止咳平喘;冷药兔耳风润肺止咳。诸药合用,共奏解表散寒、润肺化痰止咳之功效。
3 血虚咳喘
3.1 病症表现
咳嗽喘急、呼气多、吸气少、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烦热口渴、咳吐黄色浓痰、面色潮红、咽喉不利。
3.2 用方
麻黄10 g、生石膏30 g、桑白皮15 g、苏子10 g,水煎内服。苗医认为麻黄在此方中性热,味辛,属热药,入冷经,可发汗;冷药生石膏清热活血;热药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补肝肾;热药苏子行气宽中、化痰利肺活血温中。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热、化痰利肺之功效。
4 热经风热痛肾
4.1 病症表现
发烧、怕风、无汗,或有汗、头痛、腰痛,或腰酸胀痛不适、眼皮水肿、咳嗽、流鼻涕,喘咳气急,或咽喉红肿、疼痛。
4.2 用方
麻黄4 g、桂枝3 g、团经药20 g、杏仁6 g、牛蒡子8 g,水煎内服。苗医认为麻黄在此方中,性热,味辛,属热药,入冷经,发汗、止咳;热药桂枝辛温利湿;冷药团经药通淋发汗;冷药杏仁止咳平喘;冷药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驱毒。诸药合用,共奏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功效。
5 冷热并病串串咳
5.1 病症表现
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咳嗽白天轻、夜间重、时冷时热、重者呈阵咳、面色红、白眼珠充血,不思饮食、烦燥。
5.2 用方
麻黄5 g、杏仁8 g、陈皮6 g、杠板归10 g,水煎内服。苗医认为麻黄在此方中性热,味辛,属热药,入冷经,可发汗、止痒;冷药杏仁止咳平喘,润肺通便;热药陈皮顺气止咳;冷药杠板归退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解表散寒、润肺化痰止咳之功效。
6 热经串串咳
6.1 病症表现
起病6~7天后、咳嗽逐日加重、咳嗽成串、咳中有吼声、咳吐大量痰沫或食物、才得缓解、咳重则咯吐鲜血、或白眼珠和鼻腔出血、眼皮浮肿。
6.2 用方
麻黄5 g、杏仁8 g、仙鹤草10 g、生石膏30 g、十大功劳10 g,水煎内服。苗医认为麻黄在此方中性热,味辛,属热药,入冷经,可发汗、止咳;冷药杏仁)止咳平喘;冷药仙鹤草清热止血;冷药生石膏清热;冷药十大功劳泻火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止血、止咳之功效。
7 肺痨胸痛
7.1 病症表现
胸痛、呼气和吸气都痛、咳半声嗽、人体消瘦、胸胀闷、气促、手脚冷、食少。
7.2 用方
麻黄8 g、杏仁10 g、生石膏20 g、紫菀10 g,水煎内服。苗医认为麻黄在此方中性热,味辛,属热药,入冷经,可发汗、止咳;冷药杏仁养肺、止咳;冷药生石膏清胃热;热药紫菀润肺止咳。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润肺、止咳之功效。
8 热经骨质增生
8.1 病症表现
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痛处肢体或关节难以曲伸、皮色不红。
8.2 用方
桂枝10 g、四块瓦12 g、麻黄10 g、草乌10 g、苕叶细辛10 g、五加皮15 g,水煎或泡酒内服。苗医认为麻黄在此方中性热,味辛,属热药,入冷经,可发汗;热药桂枝辛温利湿;冷药四块瓦散寒止痛、活血止痛、散瘀解毒;热药草乌温中回阳、除湿止痛;热药苕叶细辛发表散寒;热药五加皮祛风除湿、强筋壮骨。诸药合用,共奏散寒止痛、除湿解毒之功效。
9 热经风毒犯肺嘶哑
9.1 病症表现
突然声音嘶哑、说话受限、甚者嘶哑、或兼咽痒、发热、头痛,鼻塞声嘶、胸闷、痰不容易咳出、口不渴。
9.2 用方
杏仁12 g、前胡12 g、苏叶15 g、麻黄5 g、鹅不食草12 g,水煎内服。苗医认为麻黄在此方中性热,味辛,属热药,入冷经,可发汗、止痒;冷药杏仁养肺;冷药白花前胡散风清热、降气化痰;热药苏叶行气宽中、化痰利肺、活血温中;热药鹅不食草通窍散寒。诸药合用,共奏通窍散寒、行气化痰润肺之功效。
10 冷经伐僵点
10.1 病症表现
阴户肿块坚硬、皮色不变、不甚肿痛、经久不消、日久溃烂、瘙痒出血、脓水淋沥、神疲体倦、饮食不香、心慌烦躁。
10.2 用方
麻黄10 g、草乌8 g、地龙15 g、土鳖虫10 g,水煎内服。苗医认为麻黄在此方中性热,味辛,属热药,入冷经,可收敛、发汗、止痒;热药草乌温中回阳、逐寒除湿;冷药地龙清热解毒;热药土鳖虫活血化瘀、通经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温中、解毒、排脓生肌之功效。
11 小儿冷经吼疱
11.1 病症表现
咳嗽、气急、喉间有痰鸣音、痰成白色泡沫、怕冷、无汗、面色苍白或色暗、四肢冷、口渴或不渴、喜热饮。
11.2 用方
麻黄3 g、杏仁5 g、制半夏5 g、苏子4 g,水煎内服。苗医认为麻黄在此方中收敛、发汗、止咳平喘;冷药杏仁止咳平喘、润肺;热药制半夏燥湿化痰;热药苏子行气宽中、化痰利肺、活血温中。诸药合用,共奏活血温中、化痰润肺、止咳平喘之功效。
12 小儿热经吼疱
12.1 病症表现
咳嗽哮喘、有痰鸣音、痰黏稠色黄、发烧面红、胸闷、喜冷饮口渴、尿少色黄、大便干。
12.2 用方
麻黄3 g、杏仁5 g、制半夏5 g、生石膏15 g,水煎内服。苗医认为麻黄在此方中性热,味辛,属热药,入冷经,可收敛、发汗、平喘;冷药杏仁止咳平喘、润肺通便;冷药生石膏清胃热、退烧;热药制半夏燥湿化痰。诸药合用,共奏止咳平喘、化痰润肺、退烧之功效。
13 热经小儿浮肿
13.1 病症表现
浮肿从眼睑开始,很快波及全身,以头面不浮肿最为明显,用手下压成凹陷,怕冷陷风、发热、咽喉肿痛、骨节酸痛、鼻塞咳嗽、尿少色黄。
13.2 用方
桂枝5 g、麻黄3 g、茯苓5 g、浮萍15 g,水煎内服。苗医认为麻黄在此方中性热,味辛,属热药,入冷经,可发汗、利尿;热药桂枝利湿;热药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热药浮萍发汗、利尿。诸药合用,共奏利水渗湿、健脾补中之功效。
14 小儿冷经支气管炎
14.1 病症表现
呼吸急促,喉中有猫喘之声,瘊时气憋气逆、胸闷、咳不明显,痰难以咳出,痰色白带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怕冷,天冷或受寒复发频繁,脸色发青。
14.2 用方
麻黄10 g、射干12 g、制半夏15 g、紫菀15 g、五味子10 g,水煎内服。苗医认为麻黄在此方中性热,味辛,属热药,入冷经,可收敛、发汗、止咳平喘;冷药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热药制半夏燥湿化痰;热药紫菀润肺止咳、温肺平喘;热药五味子收敛肺气。诸药合用,共奏祛痰利咽、润肺止咳平喘之功效。
15 结语
综上所述,苗医药对麻黄的应用主要在冷经风寒咳嗽(外感咳嗽)、冷病寒喘(咳喘)、血虚咳喘(咳喘)、热经风热痛肾(湿热肾虚)、冷热经串串咳(百日咳)、肺痨胸痛、热经骨质增生(骨质增生)、热经风毒犯肺嘶哑(声音嘶哑)、冷经伐僵点(阴疮)、小儿冷经吼疱、小儿热经吼疱(哮喘)、热经小儿浮肿(浮肿)、冷经小儿支气管炎(小儿支气管炎)等病症方面。由此可见,苗医药文化同中医理论一样将麻黄广泛应用于头面五官、胸腹部、皮肤与关节、儿科、生殖等疾病的治疗,不同的是苗医药文化只有冷、热之分,因此苗医疾病的名称及药物性味归经的表述与中医不同。中医认为麻黄的发汗力峻猛,一般无汗用麻黄,在苗医药文化中也得到体现,文中方剂麻黄最大用量为10 g,一般3~5 g。中医认为麻黄性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可发汗、平喘、利水。苗医认为麻黄性热,味辛,属热药,入冷经,可发汗、止咳、平喘、利尿、止痒。《神农本草经》[6]云:“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这在苗医麻黄各方中均有体现。通过本文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苗医药中麻黄的应用与中医一样,苗医方剂中还常有荆芥、苏叶、紫菀等风药的身影。笔者将继续研究风药在苗医药中的应用,为苗医药的继承发扬以及中医与苗医的融会贯通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