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影像诊断在磁共振B-FFE与3D-TOF序列优势的应用研究
2019-02-26王荣刚
王荣刚
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是第Ⅴ对脑神经,也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经,含有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1]。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国内统计的发病率52.2/10万,女患略多于男患,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发于中老年人,左侧发病多见[2]。目前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为大家所支持的是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导致神经脱髓鞘学说及癫痫样神经痛学说[3]。对于血管压迫导致的TN,磁共振有较大优势。本研究探讨平衡全稳态快速场梯度回波(B-FFE)技术及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序列用于对TN患者的颅脑扫描优势,分析TN患者血管神经压迫(NVC)的影像学特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于我院经确诊的单侧TN患者51例。其中,男18例、女33例;年齡37~78岁,平均(64.8±14.9)岁;有NVC者45例、无NVC者6例,均在后续微血管减压术(MVD)中得到证实。排除标准:脑部肿瘤患者;不能完成检查者;患有精神疾病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扫描方法 设备:所有检查均采用飞利浦Achieva l.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使用16通道正交头颅线圈。扫描方式:被检者头先进,取水平仰卧位,用B-FFE序列对三叉神经走行区行轴位采集,扫描参数:TR/TE/NSA 7.5 ms/3.7 ms/2;层厚1.0 mm,层间距为-0.50 mm;矩阵320×320,FOV 22×16.0 cm;层数70;扫描时间70 s。用3D-TOF序列对三叉神经走行区行轴位采集,扫描参数:TR/TE/NSA 25 ms/6.9 ms/1;层厚1.0 mm,层间距为-0.50 mm;矩阵270×256,FOV 22×16.0 cm;层数70;扫描时间165 s。采用多平面重建神经血管的冠状面与矢状面成像、最大密度投影三维重建血管成像判断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接触程度。
1.3 评价方法 NVC的评估及测量方法:影像学评估过程均由三位主治医师职称以上人员在不知病理及病情的情况下进行双盲共同阅片评估。参照Satoh等描述的NVC分级标准,将NVC程度分成四度:神经与血管无接触为无;血管与神经轻微接触为轻度;血管压迫神经不超过神经周长的20%为中度;血管压迫神经超过神经周长的20%为重度,压迫与接触均以某一层面的最大程序为依据[4]。有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时,测量最大压迫面积神经截面与神经、脑干的距离,根据Miller等描述将距离分为远、中、近三个不同的距离,并计算出具体数值,本文用D来表示距离。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t<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NVC程度比较 TN患者NVC程度,症状侧与非症状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05,P<0.05)。见表1。
2.2 两组D值比较 TN磁共振检查,两组症状侧出现NVC者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32,P<0.05)。其中,两组近者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84,P<0.05);中者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1,P>0.05);远者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5,P>0.05)。见表2。
3 讨论
三叉神经由眼支(第一支)、上颌支(第二支)和下颌支(第三支)汇合而成,分别支配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间、口裂以下的感觉和咀嚼肌收缩。三叉神经进入脑桥前位于桥前池内的一段称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根进入区(REZ)的形态由圆形和椭圆形逐渐变为三叉神经前段(PGS)的扁椭圆形,两侧间距由后向前逐渐增宽,三叉神经根整个行程较直。三叉神经根的大小、形态及间距的改变对于三叉神经本身及周围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5]。TN可分为原发性(症状性)TN和继发性TN大类,其中原发性TN较常见。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与三叉神经受周围血管压迫有关,且近年来对于原发性TN采用微血管减压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6]。NVC经常发生于TN患者的症状侧,但在健康者也被发现。在磁共振影像学中出现非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并列走行,总的趋势是相对于无TN侧而言,严重NVC在TN患者症状侧出现更频繁。严重NVC引起TN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可以导致三叉神经的形态学改变,包括扭曲和萎缩,达到一定阈值时将引起三叉神经病理改变导致神经异常放电,从而引起TN的发生,TN患者症状侧的三叉神经直径及周长明显小于对侧面的神经[7]。本研究中,TN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中NCV发生率有差异,症状侧发生率要高;而轻度NVC两者发生率无差异,表明轻度NVC并不一定能引起TN的发生。位置距离脑干近的NVC易发生TN,被证实与压迫距脑干较近的REZ区引起TN病理生理改变有关。REZ区是中枢性和周围性髓鞘交汇处,长度为0.5~1 cm,施万细胞包裹不规则,或缺乏施万细胞的包裹,被称为脱髓鞘区,该区对压迫敏感,动脉血管袢的搏动不断地刺激三叉神经REZ区,使得相应的神经传导通路产生短路导致痛觉神经元的癫痫样异常放电,从而引起剧烈疼痛发作[8]。而两组症状侧出现NVC者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组近者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者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者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磁共振B-FFE与3D-TOF序列联合应用检出NVC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并能判断NVC压迫程度,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手段,对三叉神经痛术前评估有很高的价值。
表1 患者症状侧和非症状侧NVC程度比较[例(%)]
表2 患者症状侧和非症状侧D值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