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用于单节段ACDF的中期疗效
2019-02-26陈立业田天照梁浩东周剑鹏蔡迎峰
陈立业,田天照,梁浩东,周剑鹏,施 敏,蔡迎峰
临床上对于保守治疗3 个月以上无效或症状呈进行性加重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以选择手术治疗[1]。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金标准[2-3]。传统ACDF在有效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基础上联合应用钢板内固定,增加颈椎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是大多数脊柱外科医生青睐的颈椎前路术式[4]。然而,传统技术存在诸如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咽部不适、应力遮挡导致骨吸收以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5]。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的出现,可避免颈椎钢板对颈椎解剖结构的干扰和破坏,具有出血量少、创伤小、有效改善术后颈椎Cobb 角、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6-7]。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2例应用Poster融合器(大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行ACDF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其用于ACDF 的安全性,探讨其中期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符合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标准,明确为单节段发病,保守治疗超过3个月无效或症状反复者;②完善颈椎正侧双斜位DR、动力位DR 和螺旋CT 平扫检查,以确认无骨折及先天性畸形;③运用Poster零切迹融合器行ACDF手术;④术后随访超过24个月。排除标准:①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严重黄韧带增生;②需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③既往有颈椎手术史或颈部外伤、肿瘤、严重骨质疏松、严重代谢性疾病,或手术前6个月内参与其他临床试验。本研究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017年1 月至6月广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符合标准的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22例。其中男8 例,女14 例,年龄40~65 岁,平均年龄(46.2±7.1)岁;病变节段:C3/45 例、C4/513 例、C5/64 例;病程12.4~26.7个月,平均病程(18.3±5.4)个月,体质量指数18.1~26.1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0 ±1.7)kg/m2。
1.2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术前3 d 行气管推移训练。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颈部处于后伸状态。取颈前入路,逐层切开颈前右侧皮肤、皮下组织,撑开颈阔肌及深筋膜,逐步分离至椎体前缘,以定位针定位穿刺间隙,C 型臂X 线机透视确认定位准确。撑开椎间隙,彻底清除椎间盘组织和后纵韧带,刮匙刮除椎体后缘残余髓核、上下终板,充分刮除钩椎关节,枪钳咬除椎体后缘增生骨赘,彻底减压神经根。然后将患者颈部置于功能位,融合器试模,选择合适型号。取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松质骨(上海鑫康辰公司)置于相应融合器中,然后将融合器置入椎间隙。透视融合器大小及位置满意后,将专用的4枚螺钉置入椎体进行内固定。再次透视了解融合器位置及固定满意后,冲洗切口,彻底止血,逐层缝合切口,切口内放置胶片引流并包扎伤口。
麻醉清醒后配戴颈托,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脱水、消炎、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术后2 d拔除引流管后嘱患者下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
①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②疼痛及功能评价:分别于术前、术后2 d、术后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患者功能恢复情况[8],运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上肢和颈部疼痛变化[9];③记录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手术前后各时相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75.3±15.3)min,术中出血量(18.2±12.0)mL,住院时间(9.2±3.5)d。随访时间24~31 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4 个月。术后2 d、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 评分均较术前上升,VAS 评分均较术前下降(P<0.05,表1)。术后6个月复查CT,所有患者均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未见融合器松动移位、异位骨化、吞咽困难并发症。术后6、12 个月行颈椎X 线检查,未发现邻近节段退变,24个月复查时1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患者无任何不适症状,未予进一步治疗。典型病例见图1。
表1 患者手术前后观察指标比较(±s,n=22,分)
表1 患者手术前后观察指标比较(±s,n=22,分)
注:*与术前比较,P<0.05;JOA:日本骨科学会;VAS:视觉模拟量表
JOA评分VAS评分术前9.6±2.84.2±0.8术后2 d 11.0±3.6*2.6±1.1*术后6个月16.8±2.4*1.3±0.6*末次随访17.1±2.2*1.3±0.4*F值97.575231.275 P值0.001<0.01
图1 零切迹融合器用于C5/6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图片(男,53 岁)1A,1B 术前颈椎正侧位X 线片1C 术前颈椎MRI 1D,1E 术后1 年颈椎正侧位X线片1F 术后1年颈椎MRI
3 讨论
3.1 零切迹融合器在ACDF手术中的应用
近年来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10],手术量亦逐年增长。ACDF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经典手术[11],经多年发展,如今常规的手术方案是椎间植骨融合或联合钛板固定[12-13],椎间盘移植术等术式在临床中也获得应用,但无论治疗效果、适应人群,还是术式选择,业界仍存在争议[14]。目前ACDF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主要包括吞咽困难、血肿、邻近节段退变、喉返神经麻痹、疼痛及颈椎功能恢复欠佳等,据报道其总发生率为13.2%~19.3%[15-17],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随着脊柱微创外科的飞速发展,以及快速康复理念的盛行,颈椎零切迹ACDF 术式得到推广应用,并不断推出改良方法。对于单节段ACDF,目前有包括Zero-p 在内的较多手术系统,均取得良好疗效[18-19]。Poster零切迹融合器是包含内固定螺钉的椎间融合器,整合了中空PEEK融合器和钛合金锁定装置,具有即刻锚定功能,有效减少术前显露范围,降低融合器相关并发症[20]。有学者对39 例患者植入71 枚Poster 融合器,术后1 年随访显示患者疼痛明显改善,椎间高度可有效维持,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传统钢板融合组显著下降,术后2年随访患者功能均明显改善[21]。然而,尽管Poster零切迹系统创伤小,短期疗效良好,但目前仍普遍存在应用时间较短、样本量偏小、随访时间不长、循证证据级别相对较低等不足。本研究对22例应用Poster 零切迹融合器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中期疗效随访,结果表明,该术式可改善患者颈椎功能,缓解疼痛症状,中期疗效良好。
3.2 并发症问题
3.2.1 吞咽困难ACDF 术后吞咽困难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国外研究报道其发生率为2%~83%[22-23]。此类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术中直接损伤食管、对周围组织过度牵拉有关。大部分病例发生在术后早期,一般在3个月内消失,但这一症状是患者术后不适和不满意的常见原因;而严重的吞咽困难可导致重大医疗并发症,甚至死亡。术后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病变节段、颈部手术史等,其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24]。更长的手术时间可能意味着软组织剥离更多和/或组织牵拉时间更长,导致术后炎性水肿更为严重,进而增加吞咽困难的发生风险[25]。颈前钢板融合固定术相较于零切迹ACDF 手术时间更长,钛板厚度亦与吞咽困难发生率呈正相关[26];而零切迹ACDF 因整个假体植入椎间隙中,对食管附近软组织刺激较少,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本研究还同时开展术前气管推移训练,术后吞咽困难发生风险大大降低。
3.2.2 邻近节段退变 作为颈椎融合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的升高与使用颈前路钢板系统有关,植入钢板的厚度及大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内固定钢板与邻近节段的距离也是影响退变发生的因素,钢板距离相邻节段5 mm以上时退变率较低,而邻近节段加速退变的现象在钢板近端发生率更高[27]。虽然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但目前的共识是与相邻节段活动度增加和椎间盘压力增大有关,且时间越长邻近节段退变率越高。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可有效避免钢板内固定的弊端。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高位颈椎融合,融合器植入后置入下椎体螺钉有一定难度,主要原因是操作空间小及下颌部阻挡,因此术前放置体位时应使颈椎处于过伸位,有利于增大操作空间,精准置入螺钉。而对于多节段颈椎融合,为预防邻近节段退变,降低假关节发生率,颈前路钢板融合术仍然是推荐的手术方式[28]。
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其局限性在于样本量少、未设立对照组、仅针对单节段融合等。未来需要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