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蹄裂病的防治
2019-02-25兰宏伟
兰宏伟
青海省大通县种猪场,青海大通810100
经高度选育的瘦肉型品种和品系容易患猪蹄裂病,如在美国的种猪场约有34.7%的种母猪因裂蹄被淘汰,种猪测定站约有25%的公猪因此被淘汰。我国也是主要从欧美国家引入种猪,如杜洛克、长白、大约克夏和皮特兰等瘦肉型品种,其种母猪发病率15%~30%,个别严重的种猪场发病率达70%,因该病被淘汰的种猪也占相当比例。笔者将从猪蹄裂病的临床症状、发病原因和采取的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使养殖户对猪蹄裂病有更深入的理解。
1 临床症状
猪蹄裂病的发病前期,猪只精神沉郁,食欲不佳,肌肉颤抖,猪蹄壳开裂,裂缝中有出血现象。患病肢蹄会出现局部疼痛,猪只不愿走动,赶猪时会发生尖叫或跛行,喜卧不起,因长时间卧地少动可以引起肌肉风湿症、四肢关节炎症。发病时间较长的猪只可以磨破皮肤,容易形成局部脓肿,蹄甲边缘纵裂,会慢慢延伸或发展成蹄甲正中位置的纵裂,严重时纵裂部分会发生渗血症状。如果蹄裂部发生真菌感染的话,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跛行或行走障碍[1]。轻度蹄裂会影响公、母猪的生殖繁育能力,对公猪而言会因无法承受自身体重导致配种困难、精子活力下降,母猪则会产子困难、产后无乳。蹄病较严重的话,猪只常因蹄壁无光泽,有横或纵的裂缝,发生多肢蹄裂隙,造成猪不能正常采食,逐渐消瘦,最终被淘汰或死亡。
2 发病原因
2.1 品种因素
目前我国种猪多为欧美国家引入的瘦肉型种猪,这些品种的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背膘薄。猪蹄的强健程度是影响裂蹄发病率的重要因素,一般是肢蹄较纤细的猪最易患此病。杜洛克、长白、大约克夏3 个品种的蹄部强健程度比较,以长白猪蹄部最弱,大白猪次之,杜洛克猪最强。在蹄部逐渐生长形成的同时,因体重增长过快,导致给蹄部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加上后备母猪和青年妊娠母猪的蹄壳都比较薄嫩,这就更容易患上裂蹄病。我国的地方品种及其与外来品种的杂交后代猪则少发病。
2.2 营养因素
饲料中微量元素、维生素、钙磷等多种营养缺乏或不均衡就容易患裂蹄病。微量元素的不平衡导致的蹄壳竖裂,主要原因是由其他微量元素影响猪机体对锌元素的吸收或锌元素的添加量不足,最后造成了蹄壳竖裂[2]。钙磷失调主要会引起四肢性疾病,如猪群有发生蹄壳角质软化和蹄变形,喜卧不起,最后逐渐瘫痪。维生素的缺乏常会引起蹄壳和蹄底横裂,主要是猪群机体缺乏生物素、VA、VD、VE和叶酸等维生素所造成的猪群蹄部横裂。
2.3 环境因素
规模化种猪场基本上采用水泥地面或砖地面,地面过于光滑或粗糙,加上周围饲养器具的锐利部分未磨平,容易磨损和刮伤蹄部。猪舍地面一般有一定坡度,便于冲洗。地面不平易造成母猪四肢、腱、韧带负重不匀,加重了对后蹄的压迫。气候原因导致地面过度潮湿,潮湿的地面太滑,蹄部被损伤的机会增大。秋冬季节的寒冷干燥环境也容易使蹄壳角质变脆,出现裂缝。
2.4 疾病因素
猪蹄部机械损伤后,猪只蹄甲损伤或开裂,环境中细菌、真菌可以污染到角质下面的敏感组织,产生继发感染,形成蹄叶炎及蹄部炎症。口蹄疫主要引起口部、蹄部等部位水泡和溃疡,常导致蹄壳变形或脱落。有些亚临床症状的会形成蹄内部不明显的损伤,一段时间后,形成蹄病。猪水泡性疾病常引起猪蹄部肿胀出现水泡,严重时蹄壳脱落。
3 防治措施
3.1 抗肢蹄病品种的选择和培育
猪品种改良过程中,通过对肢蹄强健程度的选育,选择猪肢蹄较粗壮的个体,从而增强抗此病发生的可能。对肢蹄过于纤细、单位面积支撑骨负重过大、易引起肢蹄损伤的个体,应及时淘汰。后备种猪的挑选要注意种猪是否能以蹄尖着地,通常用蹄尖着地的种猪具有比较强健的猪蹄。种猪的肢体结构必须正常,不能有内拐、外翻、前曲等畸形的骨骼发育现象,否则会负重不均,直接影响蹄部。
3.2 改善饲料营养
采用满足猪营养需求的全价平衡饲料,确保饲料中的微量元素(锌、铜、硒、锰)、生物素、亚油酸的供给量,保证钙、磷足够的供给量和恰当的比例。生物素可以增强蹄壳的硬度,减少蹄壳碎裂和蹄垫损害症状。建议在种猪饲料中添加0.2~0.3 mg/kg 生物素和1%~3%脂肪粉或者大豆油,这能有效降低蹄裂病的发病率。
3.3 加强饲养管理
改进猪舍地面质地和结构,地面要保持适宜的光滑度和倾斜度(角度不能大于3°),猪舍内要持续通风,地面保持干净,无尖锐异物。规模化猪场的地面最好采用环氧树脂漏缝地板,水泥地面需要先用醋酸溶液多次冲洗,晾干后再进种猪,以免由于酸性腐蚀猪蹄而造成裂蹄。
3.4 药物预防和治疗
秋冬是该病的高发季节,猪场要经常检查猪的蹄壳,尤其是高龄母猪,发现过于干燥,应隔3 d 涂抹1 次凡士林或植物油,以保护蹄壳,防止干裂。对已发生或刚发生裂蹄的猪要早发现、早治疗,先进行消毒,再用氧化锌软膏对症治疗。因蹄裂、蹄底磨损等继发感染,肢蹄发生肿胀,可用青霉素、鱼石脂、红霉素软膏等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