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腺病毒病的防治
2019-02-25王克
王 克
辽宁省开原市畜产品安全监督检测站,辽宁开原112300
1964年科学家第1 次在腹泻仔猪的直肠拭子中分离到猪腺病毒。1966年在患有脑炎的猪脑内第2 次分离得到猪腺病毒后,在大量病样中均分离出了该病毒,其中包括患有肺炎、腹泻、肾损伤和脑炎的病料[1]。猪腺病毒病更容易伴发猪肠道性疾病,严重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笔者就猪腺病毒病的病原学、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措施、防治措施进行探讨,以期增强养猪户对猪腺病毒病的认识。
1 病原学
猪腺病毒的3 个毒株(A、B、C)均属于腺病毒科哺乳动物腺病毒属。通过病毒中和试验,目前人们已经发现5 个血清型,其中血清型1、2、3 型属于猪腺病毒A 株,血清型4 型属于猪腺病毒B 株,而血清型5 型则属于猪腺病毒C 株。猪腺病毒的结构、化学和物理特性与腺病毒科的其他成员相同。猪腺病毒的颗粒直径为80~90 nm,没有囊膜,衣壳为二十面立体对称。病毒粒子由240 个六邻体组成,六邻体是由20 个等边三角形面组成的二十面体。位于二十面体顶端的12 个壳微粒是五邻体。每个五邻体由基底伸出,长度20~50 nm,末端有顶球的纤维。通过负染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猪腺病毒颗粒呈标准的六边形,偶尔也能观察到纤维和顶球。
2 流行情况
近年来,猪腺病毒在全世界均有流行,而在北美和欧洲范围内流行最广的是猪腺病毒B 毒株。目前还没有对猪腺病毒宿主进行过大范围研究,但是猪是猪腺病毒的唯一易感动物。猪对人腺病毒也易感。总体来说,猪腺病毒的宿主范围很窄,目前还没有猪腺病毒感染人的报道。
虽然存在猪通过吸入感染性猪腺病毒粒子造成空气传播的可能性,但猪腺病毒主要还是通过粪便到口腔的途径传播。病毒在断奶后的仔猪粪便中最常见。从病毒感染到排毒的潜伏期还不清楚,一般病猪在感染45 d 后在肠道内能发现病毒抗原,由此推测病毒的排毒潜伏期可能较长。成年猪很少排毒,并且体内的血清抗体滴度很高,究其原因可能是较高的血清滴度可以防止病毒在体内的增殖。猪腺病毒能够抵抗较高的温度,在室温下可存活10 d。此外,采用普通的消毒剂即可将其杀灭,如碘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过氧化物消毒剂和苯酚等。
3 病理变化
猪感染猪腺病毒后一般不会表现全身性损伤。在实验性感染后,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淋巴结肿大,胞核内能观察到的嗜碱性包涵体具有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这表明有猪腺病毒感染。在空肠末端和回肠的肠细胞中包涵体最常见,因为这个部位是猪腺病毒的最初增殖部位。通过实验性感染发现,病毒可引起上皮细胞的破坏以及空肠末端和回肠绒毛的缩短。自然感染和实验性感染猪腺病毒都可以引起组织病理学变化,其中包括伴有血管周围水肿和小神经胶质细胞团形成的脑膜脑炎,以及伴有肾小管营养不良、毛细血管扩张和严重的肾小管周围水肿的肾损伤。猪腺病毒引发的肺炎表现为肺泡间隔细胞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
4 临床表现
在对仔猪进行实验注射感染后,发现的唯一持续性临床症状是腹泻。在未哺育初乳的情况下,通过滴鼻方式对于仔猪进行攻毒实验,发现在3~5 d后仔猪出现腹泻症状。因此,就目前来说,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就是从水状腹泻到糊状腹泻的肠道性疾病。对猪进行实验性猪腺病毒感染并不会导致死亡,并且在自然感染情况下,一般也不会发生死亡。与呼吸系统疾病相比,猪腺病毒病更易伴发肠道性疾病,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成年猪15%左右可以分离出猪腺病毒。
5 诊断技术
猪腺病毒的鉴别诊断包括肠道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鉴别诊断。应用于猪腺病毒的诊断技术包括负染电子显微镜技术和病毒分离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一般用于诊断来源于肠道粪便中的病原。在浓度较大的情况下,根据病毒相对较大和特征性的形态学等特点,较容易识别病毒粒子。在细胞培养中,猪腺病毒特征性的细胞病变包括细胞变圆和细胞分离时形成的葡萄样的团块,也可以使用特异性抗血清中和或特异性抗血清的荧光抗体染色进行确诊。
在病死猪剖检中发现,在感染早期阶段,嗜碱性的猪腺病毒包涵体充满整个细胞核,攻毒24 h后可在细胞内发现病毒。在感染的后期阶段,猪腺病毒包涵体变小,被一个光圈环绕。包涵体主要集中在细胞边缘和绒毛部,可导致绒毛变短和脱落。猪腺病毒从感染开始可在体内持续存在,在病毒感染15 d 后,采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法可检测到病原。
6 防治措施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和预防方法。主要防治措施为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机体抵抗力,定期对猪舍、食槽、用具、环境进行严格消毒。碘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过氧化氢、乙醇和酚类消毒剂都对猪腺病毒有很好的杀灭效果[2]。建议猪场的生活区每月彻底清理、清洗、消毒1 次,猪舍周边环境每周彻底清理、清洗、消毒1 次,猪舍内每周至少要消毒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