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翠霞教授治疗瘀毒型痤疮经验
2019-02-25陈文雅吕翠霞
陈文雅,吕翠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内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多与雄激素睾酮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此外,还与体质、遗传、饮食、精神因素、化妆品的使用等有关。在治疗上,西医以口服抗生素、异维A酸、抗激素类药物为主,此方法单一且疗效不明显。中医对痤疮的病因病机有悠久而详尽的认知,在治疗上有独特的优越性。
吕翠霞教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金匮要略》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医经典《金匮要略》教学、临床、科研工作多年,善用经方治疗各种内科杂症。吕教授治疗顽固难愈的痤疮,从瘀毒这一病理因素入手,灵活运用经方,疗效显著。现将吕教授治疗瘀毒型痤疮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痤疮属中医肺风粉刺范畴。《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明代医家张介宾对此作了解释:“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为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成小疖,是名曰痤。”分析了痤疮的发生与汗、风、寒及郁的关系。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渣鼻》中云:“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酒渣鼻属脾,总皆血热瘀滞不散所致。”清代祁坤《外科大成》提出:“肺风酒刺,由肺经血热瘀滞不行而生酒刺也。”在风、寒、汗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血热这一致病因素。吕教授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瘀毒”理论。“瘀毒”的来源,是瘀血和毒这两种病理因素相互胶着的结果。瘀血的产生多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饮食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患者多嗜食肥甘厚味,致使体内生痰积热,痰热日久化火,入舍于血,煎熬血中津液,血液黏稠则运行不畅,壅滞于体内某些部位而成瘀血。诚如《医林改错·积块》说:“血受热则煎熬成块。”二是情志因素。痤疮患者大多是年轻人,他们面对日益加重的社会竞争和工作压力,常常会出现各种情志问题。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失于疏泄,则气机不畅,血液运行不畅则为瘀血。《血证论·吐血》中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气结则血凝。”三是疾病演变因素。久病入络,痼病必瘀。任何一种疾病,迁延日久必显瘀象,痤疮也不例外。瘀滞日久,加重痤疮病情,痤疮迁延难愈,又使瘀象加重。痰、热、瘀在体内蓄积日久则生毒,这就是“毒”的来源。吕教授认为,凡是日久不愈、顽固难治的痤疮,多与瘀毒密切相关。
2 辨证论治
痤疮虽然是局部的病变,却是整体气血阴阳失调在面部的一种表现。吕教授通过对临床上痤疮病例的观察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将瘀毒型痤疮分为单纯型与复杂型两种。单纯型患者痤疮颜色暗红,疮体有硬结,痤疮反复发作。女性患者多伴有月经失调的兼症,临床常表现为月经不调、痛经、有小血块、舌暗红、脉弦涩。这些症状,均提示了患者体内有瘀血内停,但瘀血阻滞相对较浅。若单纯型痤疮日久失治,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体内瘀阻渐深而成瘀毒,痤疮病情加重,临床表现为痤疮体积大、颜色深、疮体饱满、硬结坚深、密布脸颊、瘢痕久不愈甚至成条索状、面色灰暗、眼圈发黑、舌质暗紫、舌下静脉怒张、脉沉涩。治疗时需灵活用药,辨证论治。
3 治法特色
在处方用药方面,吕教授根据瘀毒理论,活用经方,辨证施治。单纯型痤疮因其瘀阻程度较复杂型痤疮轻,故吕教授临证选用活血化瘀之平剂——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原方用于治疗妇人癥胎并见之症,方中桂枝、芍药温通血脉,调和营气;丹皮、桃仁化瘀血,生新血;茯苓健脾益气,后世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所见的瘀血证。吕教授以桂枝茯苓丸治疗单纯型痤疮,屡获良效。复杂型痤疮因其瘀阻坚深,非一般植物类活血化瘀之品可以胜任,故吕教授临证常选用破血逐瘀之峻剂——大黄虫丸。大黄虫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原方用于治疗五劳虚极,内有干血之证。临床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肝脾肿大、活动性肝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子宫肌瘤、葡萄胎以及黄褐斑等。本方虫类药物的使用独具特色,虫、虻虫、水蛭、蛴螬的联合应用,充分发挥了虫类药物走窜之力强,长于化瘀解毒的优势。在大量应用破血行瘀之品的基础上,配伍芍药、地黄、甘草、白蜜扶正之品,缓解了逐瘀伤正之虑,炼蜜为丸,是峻剂缓投之意。尤在泾评价此方:“大黄虫丸润以蠕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对治疗瘀毒阻滞坚深的复杂型痤疮效果明显。吕教授认为:桂枝茯苓丸、大黄虫丸具有缓消瘀滞,祛瘀生新的功效,在内可调节脏腑之气血阴阳,于外可疏通面部瘀毒之阻滞,使肌肤得以濡养,痤疮得以消散。两方之功效与瘀毒型痤疮的病机相契合,且服用方便,疗效可靠,临证可作为治疗瘀毒型痤疮的常规用药,并根据患者病情灵活加减,辨证施治。
4 病案举隅
经过统计,吕教授在2015-2018年间共治疗瘀毒型痤疮患者31人,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列举典型医案如下。
案1:李某,女,22岁,2017年11月15日初诊。面部痤疮3月余。痤疮色暗红,质硬,月经量可,色暗,有血块,经前乳胀,无痛经,手脚心热,纳可,饭后腹满,眠可,大便日1~2次,始干后不成型,小便调,舌体瘦小,舌质暗有小裂纹,苔白腻,脉左沉。处方:①桂枝10 g,白芍10 g,茯苓10 g,丹皮10 g,桃仁10 g,皂刺5 g,白芷6 g(桂枝茯苓丸加减),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②乌鸡白凤丸,每次半丸,每日2次。2017年11月29日二诊:原有痤疮减,色变淡,未再有新起,lmp:11.19,血块减,量、色可。饭后腹满减,大便日1~2次,不成形,排便欠畅,最近小便频数,量少,夜间手脚心热,手心易汗出,舌淡苔水滑,脉寸沉关滑尺弱。处方:①上方加生黄芪15 g,知母10 g,生石膏15 g,败酱草10 g桂枝减为6 g,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②乌鸡白凤丸,每次半丸,每日2次。2017年12月6日三诊:原有痤疮大减,服药期间无新起,手汗减轻,舌淡苔白脉沉缓。处方:改服桂枝茯苓丸丸剂,继服乌鸡白凤丸。随访效果良好,原有痤疮已消,未有新起。
按:患者为青年女性,痤疮病史不长,痤疮色暗质硬,结合其他症状及舌象:经前乳胀,月经色暗,有血块,舌体瘦小,舌质暗,但舌下络脉未见怒张,辨为瘀血阻滞证,但瘀阻程度较浅。故初诊时予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二诊时患者痤疮减轻,于桂枝茯苓丸基础上添加石膏、败酱草化瘀滞,清热毒。患者手心出汗较多,考虑其卫外不固,故将辛温透表之桂枝减量,添加黄芪益气固表,又恐黄芪温燥太过,佐以知母制约黄芪温燥之性。两药配伍,药性和缓。三诊时患者痤疮病情已趋稳定,故改汤剂为丸剂,丸者缓也,缓消体内瘀血,巩固治疗效果。
案2:孙某,男,21岁,2018年7月1日初诊。面部痤疮6年余,加重3年。痤疮密布,如黄豆粒大小,疮体硬结坚硬,难以透出,颜色暗紫,瘢痕深,部分成条索状,皮肤粗糙,眼圈发黑。患者平素饮食偏油腻,小便黄,大便质黏,味臭秽,色重,舌淡苔黄腻,舌下静脉怒张,右脉沉。处方:①黄连15 g,黄芩15 g,清半夏10 g,干姜10 g,党参12 g,大枣10 g,炙甘草3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②大黄虫丸,每次1丸,每日2次;乌鸡白凤丸,每次半丸,每日2次。2018年7月15日二诊:服药期间未有新起痤疮,部分瘢痕结节颜色较上次变淡,硬结渐软,大便已通畅,味减,小便黄减,舌脉同前。处方:①生地30 g,玄参15 g,细辛3 g,知母5 g,川牛膝10 g,茯苓20 g,地骨皮15 g,砂仁3 g,肉桂3 g,皂刺6 g,生薏米15 g,桃仁5 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②大黄虫丸、乌鸡白凤丸原量继服。2018年8月19日三诊:患者病情稳定,痤疮无新起,偶有熬夜新起,新起痤疮体积较前减小,硬结已出,瘢痕颜色继续变淡,大便日2次,成形,小便已不黄,舌淡苔薄白,脉沉滑。处方:①上方玄参增至25 g,知母改为10 g,砂仁改为4 g,肉桂改为2 g,皂刺改为8 g,加白芷6 g,荆芥10 g,败酱草15 g。煎服法同前。②大黄虫丸,每次1丸,每日3次;乌鸡白凤丸,每次3丸,每日3次。随访结果:服药3月,原有痤疮已消大半,条索状结节颜色变浅,瘢痕渐平。
按:患者为青年男性,体型偏壮,素体气火旺盛,累及血分,热壅血凝,形成瘀血;饮食习惯偏肥甘厚腻,导致脾胃积热,酿湿成痰。痰、热、瘀胶着日久则生毒,导致痤疮病情严重且顽固难愈,初诊时表现可以概括为“肌肤甲错,两目暗黑”,吕教授以大黄虫丸为基础方,荡涤瘀血。结合其他兼症:小便黄,大便质黏,色重,味臭秽,舌红苔黄腻,提示患者体内湿热壅盛,故配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清热燥湿,改善患者体内湿热壅盛的征象。两方相辅相成,增强化瘀解毒之功。二诊时可见患者体内湿热大减,故将汤剂改用生地、玄参以清血分热毒;砂仁芳香化湿,薏苡仁、茯苓淡渗利湿,使湿邪得以从中下分消;败酱草清热解毒;川牛膝引热下行,以巩固清热祛湿的治疗效果,从根本上清除“瘀毒”产生的病理基础。继服大黄虫丸,缓消瘀血的同时,使新血渐生,改善面部皮肤甲错的状态,使瘢痕渐平。三诊时患者病情已得到控制,效不更方,考虑到患者体格较为健壮,故加大清热解毒、清热凉血药物剂量以巩固治疗效果。
5 结语
从以上两则医案可以看出,瘀毒型痤疮是多种类型痤疮迁延日久的结果,患者体内往往有多种病理因素错杂。吕教授治疗时遵循仲景标本兼顾的思想,以桂枝茯苓丸、大黄虫丸化瘀解毒以治标,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辨证论治与辨体论治结合,配伍清热、化湿、解毒药物,从根本上祛除患者体内产生的“瘀毒”,诸如痰湿、热毒、瘀血等病理因素。由于痤疮的病变在表,病位在上,故配伍含有大量温热药物的乌鸡白凤丸,既能给面部瘀毒之邪以出路,使郁于面部的邪气得以透发出来,是“发表不远热”治疗思想的体现。又能发挥乌鸡白凤丸滋阴养血的功效,于活血方中配伍养血方,攻补兼施,使活血化瘀之力更加持久,增强祛瘀生新的功效,是仲景时时顾护正气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