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内炎性肿块与周围型肺癌的CT鉴别诊断研究
2019-02-25张明海
张明海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桓台分院<桓台县人民医院>CT室 山东 淄博 256400)
引言
肺内炎性肿块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对于其中非典型肿块,临床上容易将其误诊为恶性肿瘤。一旦发生误诊,会延误患者的治疗,耽误病情,增加了治疗风险[1]。CT检查十分简便,且与病理学检查相比,其不会损伤受检者的机体,通过CT检查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对患者的治疗与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探讨肺内炎性肿块与周围型肺癌的CT鉴别诊断,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肺内炎性肿块患者以及55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肺内炎性肿块患者(观察组)以及55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二者均接受了CT检查。观察组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26岁,平均年龄为(62.5±3.2)岁;病程1~16个月,平均病程为(10.9±6.1)个月。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性26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28岁,平均年龄为(63.2±3.0)岁;病程1~16个月,平均病程为(10.2±6.4)个月。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会批准,研究对象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精神疾病者、语言功能障碍者。两组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咳嗽、发热等症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了CT影像学检查,同时行病理学检查,进一步确诊病情。使用德国SIEMENS多排螺旋CT检查仪,对患者的肺部和病灶部位进行薄层扫描,层距与层厚设置为8毫米。扫描前对患者注射非离子造影剂,注射速度为2毫升每秒[2]。注射半分钟后行薄层扫描。之后,对患者行增强扫描。
CT扫描后,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类,依据肿块的形态、边界是否清晰判定为是否为典型肿块,并将影像学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对,判断CT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2 结果
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93.33%,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96.36%,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肿块个数共计的71个,典型肿块数量39个,比例约为54.93%;非典型肿块数量32个,比例约为45.07%。对照组肿块数量共计69个,典型肿块数量16个,比例约为23.19%;非典型肿块数量53个,占比76.8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与观察组肿块数量无统计学差异(χ2=0.952,P>0.05);两组典型肿块数量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654,P<0.05),非典型肿块数量具有统计学差异(χ2=5.061,P<0.05)。
3 讨论
肺内炎性肿块患者在临床诊断中,若无典型表现症状,则较为容易被误诊为周围型肺癌。通过CT检查发现,肺内炎性肿块患者的病灶边缘会出现毛刺等特征,病灶周围可见空泡,上述特征与周围型肺癌活的特征高度相似。有专家表示[3-4],尽管CT增强扫描可以进一步明确患者肺部结节情况,但由于扫描设备的差异,故而对非典型肿块的诊断与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肺内炎性肿块患者病灶处可见的2厘米以内的类圆形,且与支气管有一定的距离,具有明显的形状与分布特征,这成为临床确诊与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93.33%,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96.36%,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肿块个数共计的71个,典型肿块数量39个,比例约为54.93%。对照组肿块数量共计69个,典型肿块数量16个,比例约为23.1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肺内炎性肿块与周围型肺癌通过CT检查可以进一步分辨两者,结合病理学检查可以降低误诊率,有利于临床诊断与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