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心电图异常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2019-02-25支琳
支 琳
(无锡五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发生后可能会对心脏造成损害,导致肝硬化性心肌病。Child-Pugh分级是目前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的有效手段,不过针对Child-Pugh分级与肝硬化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关系目前尚缺乏相应研究,本研究就此展开分析,为临床病情检测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1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心电图检查,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经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Child-Pugh A级21例,B级37例,C级13例。A级: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39~64岁,平均年龄(49.72±6.58)岁。B级: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龄40~62岁,平均年龄(49.51±5.62)岁。C级: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39~65岁,平均年龄(50.03±5.71)岁。患者均经CT、MRI等检查确诊为肝硬化,签署知情同意书。三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安静、平卧状态下采用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日本ECG-1550P)记录、测量和分析心电图,设定纸速25mm/s,心电图结果由同一名高年资医师进行判定,采用Bazett公式对QT间期进行计算校正。检查前7d内所有患者均未服用抗组胺、抗心律失常等药物。根据Child-Pugh分级5个指标(肝性脑病、腹腔积液、血清白蛋白浓度、血清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不同状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计1~3分,计算5个指标总分,依次按照肝脏储备功能分为A、B、C三个等级,对应5~6分、7~9分、≥10分,分数越高提示肝脏储备功能越差。
1.3 观察指标
(1)观察统计Q-T间期延长、ST-T改变、肢导低电压及心电图异常发生情况,心电图出现ST段或T波的变化则判定为心电图异常。(2)观察分析心电图异常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分析,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表示,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三组心电图异常率比较
71例患者,Q-T间期延长40例,ST-T改变35例,肢导低电压18例,部分患者为3种异常心电图组合,心电图异常率66.20%。其中Child-Pugh A级心电图异常率为47.62%,B级异常率为67.57%,C级异常率为9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心电图异常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性(r=0.547,P<0.05)。
3 讨论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该病可导致心肌结构改变,造成潜在或显现的心肌损害,使心电图发生异常,研究发现80%左右的肝硬化患者存在多种心电图异常[1]。本研究结果也显示,71例肝硬化患者中47例存在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异常率为66.20%,说明肝硬化患者具有较高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其原因在于肝硬化患者存在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容易发生肝硬化性心肌病,该病是指肝硬化患者心脏结构、舒缩功能的潜在变化,包括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基础心排血量增加而心肌对应激的反应低下、心脏电生理异常、静息时左心力衰竭表现不明显等。肝硬化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心肌水肿、纤维化、坏死,信号分子传导异常,受体功能障碍,兴奋收缩偶联缺陷等均发挥了促进作用。
Child-Pugh分级是反映肝脏储备功能的重要手段,其包括A、B、C三个等级,对应储备功能由好至差,临床认为肝硬化患者心肌损害的机制在于兴奋路径的活动减少、心脏抑制系统的活性增加,肝硬化患者心肌细胞β-肾上腺素信号通路往往存在受体密度降低、腺苷酸环化酶产生减少等多重缺陷,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差也会增加肝硬化性心肌病的发生率,发生心电图异常的几率也越高[2]。在曾林玉[3]研究中显示,Child-Pugh分级为B级和C级的肝硬化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A级患者,本研究结果与之相近,本次研究发现Child-Pugh分级为B级的肝硬化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比A级明显更高,而C级又明显高于A级和B级,提示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越差,发生心电图异常几率越高,进一步印证了上述结论。此外,本研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心电图异常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性,充分说明Child-Pugh分级与心电图异常相互参照有助于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
综合上述,肝硬化患者心电图异常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性,可为临床监测病情与评估预后提供准确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