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结石CT诊断及临床应用
2019-02-24陶景山谢迎娣臧晓进通讯作者滨海县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盐城224500
陶景山,刘 斌,陈 勇,谢迎娣,臧晓进(通讯作者)(滨海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盐城 224500)
鼻结石为耳鼻喉科罕见病例,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异物在鼻腔内长期滞留伴矿物沉积而成。常见临床症状为鼻塞,脓涕,臭味,头晕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搜集我院经CT检查手术病例确诊鼻结石患者5例,旨在提高对该病的CT征象的认识,了解CT检查在其治疗中的指导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28~76岁,平均年龄52岁,临床症状:鼻塞渐进性加重4例,鼻出血3例,鼻臭4例。
1.2 扫描方案
使用设备,GElightspeed 64排CT,扫描方式,螺旋扫描,扫描范围:下颌骨下缘至额窦顶壁上1cm。管电压120kV,管电流320mA,层厚、层距5mm,1.25mm重建,薄层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作VR及MIP重建。
2 结果
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28~76岁,平均年龄52岁,临床症状:鼻塞渐进性加重4例,鼻出血3例,鼻臭4例。CT表现:5例均为高密度,其中伴中心低密度影2例,位于下鼻道4例,上鼻道1例,致鼻中隔移位3例,鼻中隔穿孔1例,硬腭移位变薄1例。鼻甲萎缩4例,伴鼻窦炎5例,其中伴霉菌感染2例。
男,51岁,近一月无明显诱因右鼻部不适,伴流脓鼻涕,味臭,间隙性鼻塞,渐进性加重,头晕。CT MIP:巨大鼻结石占据中下鼻道,CT值2600Hu,大小:上下28mm,左右20mm,前后42mm。鼻腔扩大,鼻甲受压移位伴萎缩,鼻中隔对侧偏曲,硬腭变薄,左侧颧弓陈旧骨折。CT VR:显示鼻石在鼻腔中的位置。本例未能显示异物核心,可能与取材有关,或与外伤有关,追问20年前有面部外伤史。病理图片显示不同程度钙盐沉积,病理诊断鼻腔结石。该患者通过鼻内镜经鼻前孔镊子破碎后去除,结石标本,灰褐色,术后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随访2月患者康复。
3 讨论
3.1 鼻结石的形成机理
鼻结石为耳鼻喉科罕见病例,发病率1:10000[1],Bartholin 于1654年首次报道。是由鼻腔内异物经矿物盐沉积包裹而成,异物作为结石的核心其来源可分为内源性及外源性[2]。内源性异物有血块,干脓,异位牙齿,坏死骨片;外源性异物有水果仔,棉纱布,纽扣,泥土[3]。进入途径可为鼻前孔或鼻后孔,异物多停留在下鼻道中部最窄处,本组5例中有4例位于下鼻道,且都位于右侧,可能与多数人习惯使用右手,将异物带入鼻腔有关。结石核心成分不同,CT表现存在差异,但密度多低于结石本身。盐类沉积确切机理不明,有作者认为异物可引起鼻腔及鼻窦的慢性炎性反应,从而改变鼻腔粘液性质,降低上皮纤毛功能,使高盐环境下的鼻腔矿物盐类易于沉积。有作者认为鼻中隔偏曲鼻腔空气湍流,粘液干燥,盐类易于析出。另外,霉菌感染也会促进盐类沉积。本组中5例有2例结石病理中见菌丝存在,可见两者相互促进。鼻结石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磷酸钙硫酸镁,硫铁矿,水铁矿,其CT值常大于1000Hu。
3.2 鼻结石的临床表现
鼻结石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鼻塞,流脓涕,臭味,嗅觉丧失,鼻出血,鼻面部肿胀,头痛[4]。早期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很多病人在体检时偶然发现。随着结石增大,临床症状渐进性呈现并加重。并发症有鼻中隔及腭骨穿孔,鼻窦炎泪囊炎,本组鼻中隔移位3例,伴穿孔1例,硬腭受压变薄2例,分析与长期结石机械刺激及慢性炎性反应有关。
3.3 CT诊断及鉴别诊断
鼻结石的检查方法有鼻内镜、X光片、CT等。鼻内镜为发现病变主要方法,CT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显示结石内的低密度核心,结石矿物盐成分呈高密度与周围组织对比强烈,且没有周围组织重叠,通过三维重建(VR、MIP)可了解结石范围与其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结石的生长可造成邻近结构移位,甚至嵌顿、穿孔,正常解剖关系发生改变,术前使用CT检查评估,有助于手术方案制定,从而避免或减少损伤。对手术治疗有很好指导意义。
鼻结石常见鉴别诊断为霉菌感染,霉菌感染好发于鼻窦[5],骨性窦壁增厚,粘膜增厚,致密影散在分布;而结石常位于鼻道,沿鼻道塑性生长,邻近结构受压移位变薄甚至穿孔,致密影多集中,此外,结石常合并霉菌感染。其他鉴别诊断包括异物、骨瘤、异位牙等,CT检查均能提供有价值鉴别诊断信息。
4 治疗
鼻结石的治疗包括取石及抗感染,通常结石在麻醉下鼻内镜清除,对于较大结石可用镊子,超声碎石等方法破成小块取出,对于复杂的结石可考虑手术清除。术后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综上所述,鼻结石CT检查可提供结石大小、密度、范围及鉴别诊断等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可作为鼻结石术前常规检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