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
2019-02-24李伟健
李伟健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体结构中,中小企业是重要的经济主体之一,在提升生产力水平、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有很积极的促进效益,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在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大的今天,中小企业发展并未十分完善,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其中在企业融资方面有很大的纰漏。不仅中小企业自身缺乏科学合理的决策体系支撑融资事宜,外部环境中对融资渠道的限制也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无法满足企业实际需求,而且在融资活动中承担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因此,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理论上看,通过本文研究能够为相关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防范提供有效措施。从实践上看,有利于帮助中小企业加强融资风险管理,优化相关决策,最小化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从政府的角度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防范可以更好的进行经济调控,从而促进企业和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总之,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不仅是社会发展所需,也是各个方面管理、调控与服务所需,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中小型企业理论概述
2.1 中小型企业的界定
对中小企业概念做出最新界定标准是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对中小型企业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第一,合法,符合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第二,以增加就业为目的,满足于社会需求;第三,达标,达到我国对生产经营。产业等相关的各类标准的企业。
从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三方面来看,中型企业人数最低为100人,最高为3000人,销售额最低为1000万元,最高为30000万元,资产总额一般在4000到40000万元之间。小型企业人数在0到600人之间,销售额在0到3000万元之间,资产总额在0到4000万元之间。不同企业可以按照该标准对自身规模进行定位,在保证资金能够满足企业正常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测和评估,从而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并采取特定渠道筹集资金,维持企业资金供应和运转,保证其正常生活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从而让资金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
2.2 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分类
如果按照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进行分类的话,不同方式或类型又可以细分为不同融资。本文主要从资金运动的渠道、资金来源和产权关系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融资。
从资金运动渠道来看,主要看融资过程中银行扮演的角色,是否作为金融中介参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如果没有银行媒介参与,而是企业自身或通过债券公司将股票或债券出售给投资者而获得资本的融资方式被称为直接融资。相反,通过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先存储后投资的融资方式被称为间接融资。
从资金来源来看,本文主要是根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是否有其他企业或者经济主体的介入来进行评判和分类。如果是企业将自身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这些储蓄转为投资而产生的融资行为,被称为内源融资,该融资形式具有成本低、自主性强而且抗风险性强等特性,是常用的一种融资方式。相反,如果企业通过向银行借款、发行股票或债券筹集资金被称为外源融资,该融资方式具有高效性,但风险性比较高,不稳定。
从融资过程中的产权关系来看,可以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前者主要将企业股东作为筹资目标,所筹集的资金代表着企业所有权的企业资本,该投资者对投资企业享有控制权和利润分配权,但是企业自负盈亏。相对应的债权融资可以满足任何时期企业融资的任何需求,投资方对所投资金不具备使用权,拥有使用权的一方需要按照协议履行还本付息义务,融资过程不涉及债权人对企业的控制和干预。
三、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现状
3.1 融资渠道风险较大
根据经济报告总结可知,有五分之一的中小企业选择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一方面手续简单方便,另一方面银行有很多的优惠政策;只有百分之六的企业采取内源融资方式,即借助自有资金实施融资。依赖银行贷款融资的企业中所选择的银行不只一家,甚至三家或三家以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融资风险。由于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处在创业或者成长阶段,在经营中面临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市场风险应对能力比较弱,所希望的贷款融资期限会比较长,使银行承担了更大的信用风险。因此,银行在处理贷款审核过程中会更加严格,申请通过率会相对降低。在其他融资渠道方面,民间借贷也曾风靡,该融资方式手续简单、但是利息非常高,甚至向高利贷趋势发展,往往使预期成本高于维持资金的投入,增大利率风险,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3.2 信贷额度紧缩
由于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处于创业或成长阶段,融资金额有时会比所能支付金额比例不协调,给银行或其它经济体带来更大的信用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会更加谨慎处理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出现信贷额度紧缩现象,资金供给无法及时满足企业需求,使企业生产经营受阻,增加融资难度,造成融资结果不满意。有些企业在银行贷款上屡屡碰壁或者资金额度较小,这并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门槛提升,而是银行在放贷的过程中将额度把控的更加紧俏,导致了企业可用的流动资金来源。
3.3 发展限制性因素多
随着近些年经济事态的发展,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压力也逐渐加大,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着资金周转不灵、运营资金供不应求的状况。导致生产经营难以持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利息增加等。此外,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加剧了企业经营困境。从相关政策和社保机制来看,公平性有失偏颇,更加倾向于国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难以取得上市资格,迫于资金需求压力,只能将股权转让或者借壳上市,承担了较高的融资成本。另外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员工保障制度,难以形成企业文化、人力等方面的兼容性,从而延缓自身直接融资进程。
四、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因素分析
4.1 融资资金需求方引发的融资风险
融资资金需求方,顾名思义就是中小企业自身,本文这里指的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引发的融资风险。首先,从规模上来看,上文对中小企业界定标准进行了具体阐述,可以看出它是不具有规模优势的,在贷款过程中融资成本必然会偏高。由于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最终产品科技值不高等因素叠加,会增加企业融资风险。例如,同一银行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往往大型企业的贷款额度要远远高于中小型企业,贷款频率也高,因此在贷款业务时,中小企业所需业务量会比较多,增加贷款交易成本。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放贷过程中也会综合考虑,重大轻小。其次,从中小企业信用角度来看,中小企业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缺失记录会降低其融资的可信度,由于缺乏足够担保,信用评级偏低,企业的领导层逃废对银行的贷款债务,或通过不规范操作规避银行债权等问题的存在,会使银行出现谨慎性考虑,严格控制和把关中小企业贷款申请。最后,从中小企业管理制度角度分析,健全性上有所欠缺,管理还有待完善。家族式管理一定程度上会软化法制观念,财务操作上会出现不科学、不规范等现象,银行所获得的数据存在真实性疑问,容易引发信息不对称冲突,加大融资难度。
4.2 融资资金的供给方引起的融资风险
融资资金供给方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中还包括提供资金的债权人、证券市场中间接或直接的投资主体等。首先,从融资供给方来看,通常大型银行的贷款都偏向于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要想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偏向于为小型的农信社机构,此类机构拥有较少的资本金而在资金实力上处于弱势,所提供的贷款金额无法满足中小企业正常运营需求。虽然国家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实施扶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银行与政府背道而驰,对大型企业融资行为产生“争贷”,对中小型企业融资实施“惜贷”行为。另外,在信贷风险管理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制度尚不完全,贷款审批权集中在总行或上级分行中,基层贷款授权日益削弱。尤其是在政府颁布了《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之后,将贷款风险与信贷从业人员的工资、奖金等挂钩,这无形中增加了信贷人员的责任和负担,使信贷人员放款的条件更加苛刻,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
其次,从社会服务企业的角度分析来看,中小型企业大都处于发展中状态,缺乏完善的担保体系,以至于无法对自己信贷进行担保。担保过程中容易受到信用等级等因素的干扰。另外,由于资本市场准入门槛的限制,中小企业难以以股票或者债权的形式进行直接融资,这也给中小企业融资增加了难度。
最后,从政府层面分析来看,中小企业各类融资活动未能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缺乏对行业细分的针对性,没有结合中小型企业特点实施有效政策或措施,仍然将中小企业定位为“经济补充”成分,所实施的政策和制度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中小企业融资难以长久发展。
4.3 其他因素引发的融资风险
其它因素是指企业所在地域产生的自然灾害或意外灾害等因素,包括地震、水灾、风灾、火灾等。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运转风险大,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灾害后,其引致的后果可能是企业资产部分或全部损失,进而降低债权人的偿债能力,造成融资风险的产生。
五、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5.1 慎重选择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
虽然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不同的融资方式带来的融资成本和收益是不同的。以外源式融资为例,其本质就是将普通股的收益作为融资的根本,不仅不需要支付给股东额外的利息,同时还能拥有普通股权的资金使用权力。就外源性融资方式而言,包括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在内的任何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均大于零,融资需求方不会再无偿的获得资金使用权。股权融资下的投资人收益与企业盈利水平相关,会承担企业生产经营盈亏不确定的风险。因此,股权融资的成本会比债券融资成本高。相比之下,债券融资有明确的还本付息时间,有固定的利息成本,与企业经营状况无关,债权人有相对固定的利息收入,但是,为了补偿债权人在融资活动中所承担的风险,长期债务融资方式下的成本一般高于流动负债融资方式下的成本。 因此,中小企业在融资方式选择上首先考虑内源性融资,其次是债券融资,最后考虑股权融资,以最大化降低融资成本,减少融资压力。
5.2 优化融资资金供给方的管理
为了提高融资资金供给方公平、公正地审核、批准中小企业贷款申请,银行等金融机构或资本市场必须优化自身管理措施。
其一,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引起的风险来看,结合上文阐述的风险因素分析,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应依照现有的金融体系结构,可以扩大放贷范围和提高服务针对性两方面入手。政府要督促银行完善其金融功能,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缩短企业融资的时滞,降低融资难度,提高融资效率。其二,从社会服务角度分析来看,要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融资风险补偿机制,以及有效资本市场等。在担保体系完善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项目登记评定的公正客观,另一方面还要加大信用评估标准,和实际偿债能力、过往信用记录等重点评估内容。在市场环境优化中,为了使我国资本市场具有多层次,保证中小企业融资顺利进行,政府部门要着力于股票市场中二板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满足企业发展资金所需。
5.3 确定科学的融资结构和适当的负债规模
融资结构与负债规模是融资资金需求方在融资之前必须清楚的企业资金状况,融资结构与负债规模有利于降低风险。
所谓融资结构是指中小企业在融资活动中产生的资金结构,该结构计算公式是所有融资资金量除以该企业总资金量。确定科学的融资结构,能够帮助决策者明确融资需求情况,还本付息情况以及企业当前既有资本结构等,比较实际地认清自身企业,另外,就资金来源结构而言,资金安全程度与资本结构是否稳定息息相关,同时还要保证企业最优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以债权融资为例,银行等金融机构或民间借贷主体在审核企业融资要求时,会考虑到企业自身规模、还贷能力以及信用等级等因素,以确定是否给予资金支持,甚至会调整贷款利息。因此,企业在融资之前必须明确自身融资结构,综合考量各资金来源.
所谓负债规模包含两方面含义,即数量适度和时间适宜。数量适度是指把控负债规模阈值,控制企业负债的“度”。否则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会额外承担超出部分的融资成本,增加融资压力。或者融资效果无法促进投资决策以及经营策略的实施。为了更好做到数量适度,应当设立以企业实际融资需求为基础的融资规模,根据企业现状评估结果做出适当调整。时间适宜是指能够及时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使资金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提高融资活动效率。在过程中要考虑不同来源的融入资金在企业总融资中的配置合理和结构优化,使企业自有资本与融入资本比例有一个最优值,达到负债规模适当化。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界定、融资分类与现状,并从融资需求方与融资供给方和其它因素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控制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能够为相关中小企业管理者或经济、金融研究者提供一定借鉴价值,促进中小企业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