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安徽制造业发展路径探索

2019-02-22李玲玲

宿州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安徽安徽省

李玲玲

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安徽合肥,230088

1 相关研究与问题提出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主体和核心支柱,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的强盛。“十二五”以来,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在全球所占份额始终处于第一,但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远远落后于世界大部分国家。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状况发生重大转变,发达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甚至出现经济衰退现象,制造业对于一国经济的重要性得以重新审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意在促成工业化和信息化,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相结合,重塑制造业强国地位[1]。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指明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之路[2]。报告着重指出:要通过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使中国制造业在新的技术环境、国际竞争环境和国内要素环境下,转变传统思想理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着力创新研发,升级产品价值,向行业价值链的中高端行进,扭转贴牌代工、粗放经营的落后模式,从制造业大国转为制造业强国。安徽作为曾经的劳务输出大省,面对当下人口红利式微时代,正在经历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处于工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目前,安徽省内各传统制造产业均面临全新挑战,为了在全国乃至全球制造业版图中占据难以撼动的高度,达到世界级的先进标准,必须坚持探索、走出升级转型的新路径。安徽制造业自21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但高速发展也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障碍。本文针对安徽省制造业发展中的问题和障碍进行分析,并结合安徽转型期经济发展特点,探索安徽制造业发展的路径和策略,推动工业强省战略实现。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新工业革命影响,国外有关制造业发展的研究始终是热点,成果众多。Abernathy等分析了美国机械制造业曾经衰落的原因为缺乏技术和创新[3]。Salter等提出建议,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发展路径必须根据具体国情和经济水平制定,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培育,再逐渐形成自主创新[4]。此后,东亚以及中国工业发展迅速崛起,加里·杰里菲等评述了东亚新兴工业国的制造业发展,称之为“奇迹”并积极探讨其成功经验[5]。渡边利夫认为,中国制造业崛起有其独特优势,也面临自身问题,这一变化将给东亚各国带来机会[6]。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为刺激经济发展转好,关注制造业发展创新的文献层出不穷。国内学者关于制造业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入[7]。吴敬琏认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自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8]。鲁琦将4省(安徽、河南、山东、湖北)制造业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其优势及不足[9]。杨洋等以我国东部地区为研究对象,认为制造业重获优势的重点在于产业升级、创新、专业分工等[10]。崔静指出,中国制造业发展可以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实现智能化、标准化和网络化、品牌化[11]。雷新军等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探索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降成本、补短板[12]。

国内外关于制造业的研究不断深入,主要是对行业本身的研究,包括区域发展、产业链升级、技术创新、研发投资等方面。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说,对浙江、江苏和一些老牌工业基地的制造业研究文献相对较多,针对安徽省制造业的相关研究较少,角度单一,并未形成针对该地区制造业实际情况的科学系统研究。

本文以“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为背景,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以制造业为切入点,具体分析地区行业的情况,提高研究对策的针对性;通过对安徽制造业的具体分析,梳理客观的数据和文献信息,并结合安徽地方政府报告及规划文件等资料,揭示出安徽省制造业的真实现状和具体问题;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安徽制造业自身特点的可行性措施,为安徽制造强省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2 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困境

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工业化发展起步较晚,要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制造业崛起,必须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获得自主知识产权领域的突破性发展,实现制造业创新提振,从低附加价值的价值链低端向高附加价值的中高端位阶转型。

2.1 发展的现状

制造业是安徽工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制造业的发展成绩是安徽地方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数据表明,安徽制造业作为工业化领域中的后起之秀,增长速度较快,近年来一直处于全国前列,综合表现优异。安徽先进制造业的电子通信、新能源及新材料技术、智能语音、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先全国乃至世界。根据《央视网》公布的数据,2018年合肥成功举办了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500强企业等跨国公司和协会团体参加并现场签约项目88个,投资总额756亿元;签订国内央企项目158个,投资总额1 800亿元,民企项目91个,投资总额1 517亿元,安徽制造惊艳世界。

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13—2017年,安徽省工业生产总值由8 928亿元增长到了11 514.8亿元。其中,制造业始终保持平稳快速的增长态势,2017年安徽省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16年增长9.5%,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1.5%,其技术改造投资在全年总量中占比超过92%。创新是“安徽制造”背后的密码。安徽制造业总体表现出三大特点:第一,高端化。目前安徽拥有一批“大国重器”核心零部件和基础材料的制造优势。第二,智能化。科大讯飞、奇瑞、马钢、荣事达等实行“智造”生产,以机器人替代人力,实现智能化管理。第三,全球化。通过多年努力,安徽制造业资源配置已延伸至全球范围,产业链涉及世界各国,在世界制造业版图中拥有关键性坐标。安徽制造业沿着向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新路径高歌猛进,带动了传统制造业创新升级,促进产业集群,正积极实现制造强省的宏伟目标。

由于受省内外经济因素影响,安徽制造业也面临着传统领域产能过剩、新兴领域增长不足的困境,尚未形成新经济形势下的强大支撑力。2013—2017年,安徽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46.9%降到41.8%,下行趋势体现出安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2.2 存在的问题

2.2.1 产业价值链困境

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有:设计、原料采购、制造及组装、销售、物流等,其中设计、市场营销等环节利润高,而制造组装环节利润较低。产业链整合必须把产业链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重点发展,其他环节创新联动,才能实现产业价值优化、发挥产业集群优势。长期以来,安徽制造业的产业链定位基本处于低端,制造往往以粗加工、贴牌代工、高能耗、低利润、核心技术缺失、原料依赖进口等为特征,属于国际分工中最差的部分,经营业务属于产业链中价值低的环节。安徽省企业联合会公布的“2017年安徽企业100强” 数据表明,全省100强企业中仍以制造业为主导,而制造业营业收入占比却逐年下降。相当部分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很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能源、化工、建材、冶炼等产业占据绝对优势,这些基本都是我国制造业中总体呈低速增长,甚至是陷入负增长的产业。多种因素之下,造成安徽制造业长期以来的固定印象是:劳动力成本低、利润空间小、原料依赖进口、多从事简单加工及装配、技术创新不足易复制、产品附加价值不高;产业链不完整,高附加价值的设计、核心技术、营销等方面的发展滞后。

2.2.2 品牌困境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贸易出口额为2.263 522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总出口的12.77%,稳居世界第一。2017年,安徽省出口额为304.8亿美元,排名全国第14位;生产总值为2.751 87万亿元,排名全国第13位。与安徽省出口额、GDP居于全国前列这一情况不同的是,安徽制造业的优秀品牌极少,且影响力很低,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普遍不高。财富中文网公布的“2017年中国500强排行榜”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500强企业中,安徽企业占14席,其中仅有5家属于制造业,即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海螺水泥、马钢集团、江淮汽车、奇瑞汽车。结合中国出口总额和安徽出口情况来看,安徽算得上是贸易大省、工业大省,但安徽省制造业的名牌数量凋零,企业规模和影响力有限,状况堪忧。

2.2.3 创新困境

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近年来,安徽制造业营业收入占比连续呈逐渐下降趋势,发展动力不足,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安徽省企业联合会公布的数据,2017年,安徽省全社会研发投入564.9亿元,用于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的专项资金25亿元;安徽100强企业的研发费用约200亿元,约占总营收的1.26%,低于1.48%的全国500强企业研发费用占比,创新投入明显不足。安徽通过投资各类省级技术中心、创新战略联盟、新产业集群等措施,推进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目前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创新网络。但总体来看,各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较弱,产业聚集程度不高,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不够,行业壁垒较多。另一方面,创新型企业的人才荒问题甚至比融资难问题更紧迫。2017年,安徽人力资源需求目录数据显示:2018—2020年,安徽技能型人才需求激增,供需差值平均达2.6人次。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制造业的人才缺口达到70%之多,生物医药等行业以及新信息技术产业分别有约50%、40%的岗位人才紧缺。

2.2.4 融资困境

要增强制造业活力,使其保质增量发展,必须促进产融结合。中国政府网地方数据显示,安徽每年的工业投资超过万亿元,制造业约占其80%。2017年安徽制造企业利润率提高,资金周转加速,“融资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何实现充分融资仍然是安徽制造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一方面,外资、民资进入制造业的政策障碍明显,例如,金融贷款、上市融资、发行公司债等方面与企业对接不紧密,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企业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政府针对制造业扶持政策的执行效果难以保障,审查督导力度有待加强。因此,要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安徽制造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加大政府和民间资金投入,解决好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2.5 环境困境

早期,安徽制造业多为粗放型经营模式,导致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目前,安徽仍是以能源、资源消耗高的传统制造业(钢铁、有色、建材、化工、造纸、纺织、印染等)为主,其总能耗超过工业总能耗的60%,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2017年,省内16市仅黄山、池州两市空气质量达标,甚至有些城市严重超标;局部土壤重度污染,尤其重金属、化工、采矿、工业园区场地等;地下水资源也面临严峻污染形势;政府监督体制有待完善。

3 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促进产业升级

安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紧密围绕价值链进行准确定位,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通过创新、改革、重组降低成本、提高利润,通过产业价值链的合理构建实现产业升级[13]。

一要延伸制造业产业链条。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能源、化工、建材、冶炼等高能耗产业进行技术设备更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加创新投入,加强企业在核心零件制造、设计研发、产品营销上的优势,获取更大利润空间,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协同创新,联动发展。

二是优先发展高端产业。随着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战略的实施,新兴产业、高新产业等在制造业中的关键作用逐渐凸显。安徽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有: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针对高端制造企业,以创新战略为驱动,加快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能源和材料的应用,将研发、应用和培育结合起来,政府加大投入,奖励补贴重点产业。还要综合考虑各地市情况,差异化发展,产业集群分工,避免资源浪费、盲目竞争。

三是区域战略合理布局。安徽地处我国中部,省内有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海陆空交通发达,物产丰富、劳动力充足,要从战略角度合理布局各区域制造产业。合、芜、蚌经济区重点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淮北及江淮经济区打造食品加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中心;皖南及大别山经济区则与服务业、农业、文旅产业联动发展,振兴现代制造业[14]。

3.2 打造优质品牌

早期安徽制造业发展中,政府和企业往往忽视了品牌的巨大经济价值和增值空间,例如,国际收购导致自主品牌被扼杀,忽视质量导致砸了品牌等。当前,安徽制造业已经走进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塑造“皖商、皖企、皖品”品牌形象,培育知名品牌,挖掘品牌价值,维护品牌信誉,争取品牌优势。

一要严抓“标准”建设管理,打造龙头企业、安徽精品。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重点企业,必须以“标准化+先进制造”思维,抢占核心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行业制高点,保障企业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另外,传统产业要实施“品种、品质、品牌”战略,例如,冶金业开发超高强汽车钢;化工业开发环保精细化工;建材行业开发生态型的水泥和玻璃等;纺织业培育优质的服装品牌,走深加工路线。

二要扶持中小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化,走个性定制、柔性生产发展路径。龙头企业利用优势降低成本,向产业链中高端发展,将非核心业务外包,聚焦创新研发设计、销售物流等环节;引导中小企业实施“专精特新”策略,紧密围绕产业链上龙头企业开展专项业务,形成产业集群;大中小企业联合,以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为核心,开发以绿色能源为主导的科技产品,从政策层面维护催生品牌的土壤和环境。

3.3 坚持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必须以企业为主导,政府为支撑。亟待优化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体系,整合各部资源,实现安徽制造业与全球产业链创新“同频共振”。

一要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安徽以“联盟+公司”的形式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一批依托省内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产业联盟,综合建设为科技资源的汇聚区、研发设计的策源地,吸引多方力量加入制造业创新队伍。完善人才投入机制,营建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环境,在重点学科技术领域优先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尖端技术人才、创新人才。

二要支持高新企业技术创新。安徽主要着力在量子通信、智能语音、工业机器人、3D打印、生物医药等领域,着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培育出世界超前、专业引领的行业技术,建设较多具备相当规模的创新型先导企业。运用“互联网+研发”“设计+用户”等创新模式,在制造业的高新前沿领域抢占技术高地,发展产业链高端业务,鼓励研发更多创新专利,争得国际竞争空间。

三要注重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的众多成果,需要广泛的中小企业来应用和转化,才能使创新真正发挥作用。要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实行“中心技术创造、中小企业购买转化”,这种合作关系,既能通过售出技术来为中心发展提供客户和收益,也能使中小企业顺利承接先进创新成果,克服自身劣势,政府和机构可制定鼓励政策,通过补贴、奖励等多种手段保障中小企业参与研发创新。

3.4 完善融资体系

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基本都是通过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来建设创新中心,制定共建模式以进行运营。安徽省应参考该模式,实施“省市同步、校企结合”四方共建投入机制,科学合理地规划制造业创新发展,以“政府+市场+科研机构”的模式筹集资金,政府通过国有资本收益或地方债券等方式筹资,借助金融贷款系统并引导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加入,与科研机构合力,共同为制造业创新提供血液,夯实基础。

对于融资问题突出的创新型企业,可通过金融贷款、发行公司债、上市融资、产权质押、担保等方式拓宽渠道,并为企业提供风险评估和保障体系,助推先进制造业和高新制造业全力发展,促成企业的新生、重组和集群。

3.5 树立环保意识

为实施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现代制造业必须改变以往高能耗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首先,必须实现冶金、化工、建材、纺织、食品五大传统产业转型。降低能耗,研发高端产品,提高利润率。其次,创新现有技术、产品和设备,优先保障节能环保,形成绿色发展模式。另外,还要提高工业废固资源综合利用率,发挥安徽在固态、气态、业态废弃物处理上的装备优势,发展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现循环经济。

总之,安徽省在“制造强省”的战略实施中,必须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完善产业价值链;重视品牌战略的实施,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质品牌和企业;探索创新路径,紧紧掌握行业竞争的最大优势;完善融资系统,为制造业提供资金保障;坚持环保为先,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制造业的发展和振兴,推进安徽省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安徽安徽省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