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图书编辑面临的冲击与应对策略
2019-02-22王钱超
王钱超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安徽合肥,230009
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达894亿元,同比增长11.3%,在稳定增长的同时连续5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增长态势。然而,在这一看似光鲜的数据背后,却是实体书店的图书销售量拖累了图书市场增长率的现状——从2017年的344亿元下滑到2018年的321亿元,同比下滑6.7%,以及2018年的线上销售对图书零售市场高达125.27%的巨大的增长贡献率[1]。一方面,纸质书籍的吸引力不断下降,人们通过读书读报来获得信息的传统方式正发生着根本变化;另一方面,在线文字的受众群体呈现出指数级别的增长趋势,实体图书阅读在大量网络阅读的冲击下日渐萧条,从事实上反映出当代图书编辑所面临的尴尬处境。诚然,对于图书出版行业中的大多数编辑,包括从事文字工作的其他劳动者而言,时代嬗变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但更多的则是困局以及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突破这些困境并找到有效的对策,已然成为当代图书编辑最应该探讨的课题[2]。
1 时代嬗变对图书出版行业的冲击
自2012年以来,“大数据时代”“社会信息化时代”“资源井喷时代”等声势庞大的字眼就频繁见诸互联网络和主流报端,对社会各行业从业人员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也给传统的图书出版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1.1 文字获取渠道多样化
信息时代,无论对于编辑还是读者来说,其获取热点新闻、经济动态、生活技能以及文学享受等文字资源的方法和途径,不仅早已突破了报纸、杂志和书籍等传统纸媒的限定,还超越了门户网站和大型论坛这些大众媒体所能覆载的范畴。尤其是最近10年间,随着手机阅读、平板阅读、kindle以及互联网上各种有声阅读的兴起和持续升温,那些既有深度又显内涵,或者颇具时效性的质量上乘的文字,从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才能拥有,变成了几乎人人唾手可得的公共资源。
1.2 读者阅读偏好碎片化
现在,人们热衷于通过更新博客等方式进行文字沟通,或在互相转发社交平台上面各类信息的过程中获得即时的阅读体验[2]。这些不同于传统纸媒的文字媒介逐渐开始使人们的阅读偏好发生改变。人们变得越来越习惯于阅读手机快报、腾讯新闻、微博和博客等各种快餐式的资讯,高雅的和庸俗的、正能量和负能量的都有涉足,很难再像20世纪90年代的国人那样,手里捧着一本古典小说或者世界名著仔细去研读了。
1.3 编辑选题策划信息化
选题策划是图书出版中最核心的工作环节,为了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阅读需求,在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时,当代图书编辑不仅要学会使用多种先进的文字编辑处理软件,对庞大的数据组进行筛选和归类,还要从筛选的数据中提炼出具有市场价值、读者关注度较高的精华主题作为选题策划的重要依据[3]。除此之外,开放的市场环境还要求当代图书编辑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持续的思维创新能力、敏锐的市场营销意识以及高效的文字甄别能力等,客观上直接提高了编辑人员接收各种外来信息的频率。
1.4 编辑营销意识主动化
通过互联网上的各种交流平台,当代图书编辑能够轻松实现与读者的接触,编辑人员需要具备主动的营销意识和创新的营销理念,不遗余力地向终端读者展示一本新书的阅读价值,这是经济社会大环境下出版社对图书编辑提出的新要求。这无疑给图书编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挑战,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业务范围。当前,在图书市场上,由于图书产品种类繁多,文字内容亦是五花八门,出版社要想尽可能大范围地吸引读者的眼球,图书编辑就必须承担起主动营销的重要任务,只有在线上销售、线下营销等环节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才能保证图书利润的最大化。
1.5 图书出版质量两极化
一方面,一些传统的大型出版社秉持着“出版工作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则,不断地推出高质量的作品,例如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典藏”系列丛书,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经典译林世界名著”系列丛书等;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图书的销量和利润,不少面临生存危机的中小型出版社开始渐次出版质量低下、错漏频出、内容有害的文学作品,或是其他缺乏出版价值的无益书籍。图书出版质量既是一本图书的生命,也是出版业的道德基石,更是出版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赖以生存的唯一利器。当今图书市场上出版物质量良莠不齐,许多图书从文字到内容错误迭出,以至于现在社会上用“无错不成书”来形容图书质量。这些现象无疑为整个出版行业敲醒警钟,提醒行业中的每个人去深深反思。
2 当代图书编辑面临的主要困局
随着国内许多实体书店的缩水和倒闭,大量的杂志社、报刊社也开始停止纸质作品的发售[4]。当代图书编辑在工作压力不断增大、收入却没有实现同比例增长的情况下,纷纷陷入了困局当中。
2.1 图书编辑编校水平不高
在大数据时代,由于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带有量大、面广、来源不一的时代特征,导致图书编辑的知识储备呈现出与岗位不相匹配的困窘。第一,图书编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除了个别专业外,绝大多数编辑人员都不可能只编校本专业的书稿;即使是编校本专业的书稿,已经习惯于纸媒的传统图书编辑,也不能保证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够驾驭得了日新月异的信息更迭[5]。第二,出版社对图书编辑的培养工作做得不到位、不具体,未能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知识拓展和业务培训,从而导致编辑人员能力不够、知识储备量不足以应付不同类型的书籍作品,这也是编校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第三,在日益加重的社会竞争压力下,不少中小型出版社为了完成经济目标,给图书编辑们制订了不切实际的短期计划,往往使得图书编辑们不堪重负。编辑在有限的时间里,阅稿过多,看稿疲劳,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2.2 图书编辑责任意识匮乏
社会转型期同时也是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会产生各种利益或者收入分配上的问题。一些出版社的图书编辑,由于受到这股拜金风潮的影响,把工作重心放在追求个人利益上,从而出现了责任心不强、文稿校对水准明显降低等现象,部分或全部地放弃了对出版物文字的甄别义务。一般来说,一名图书编辑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意识,而这种责任意识的匮乏,就会导致出版社发行的图书内容低俗、文字粗鄙,有的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甚至流于黄色、暴力和颓废文学,使当代图书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文化垃圾。
2.3 图书编辑选题能力有限
当今图书出版行业的主要问题,就是在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图书编辑的选题能力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所产生的矛盾。一方面,大多数编辑的选题方式仍旧停留在纸媒时代,或是为了尽快完成任务而对自己要求松懈,或是为了出版社和个人的利益而对市场盲目跟风。他们不仅没有从网络中挖掘到多少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创新选题策划手段和培养自身的读者意识,平时也不喜好与他人分享工作体验。因此,他们的资源整合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都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宏观开放的选题思维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另一方面,即使有的编辑在选题中具备创新意识和思辨精神,也有施展才华的欲望和动机,但由于受到出版经费与出版物后期收益风险评估的影响,抑或是受制于出版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让作者承担部分出版费用等现实,也很难放手去落实自己的想法[6]。
2.4 图书编辑营销观念相对落后
除选题方式外,一些图书编辑的营销观念不仅跟不上时代,还要远落后于出版业的同行。受到专业技能的限制,图书编辑经年累月地要和一大堆文字打交道,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了单一固化的思维模式,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对自身营销能力的培养。图书编辑的营销观念多数还停留在“经营”图书的层面上,而并非实质的营销。经营即考虑收入和成本的经济核算工作,它虽然也关注过程,但更多看重的还是结果;营销则与经营不同,它是将图书推向市场或者销售过程中的一种自我解读,亦可以理解为给新书造势,做得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 图书编辑管理制度比较松散
长期以来,我国图书出版行业虽有新闻出版总署制订并履行的《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对图书出版事业给出了法律层面的指导和规定,但并未建立起一整套闭合而行之有效的图书编辑管理制度,换之以各大、中、小型出版社和图书出版企业内部形式各异的编辑工作管理办法。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使图书编辑应当获取的权利没有得到实质性和书面性的保障,奖励条例和激励机制基本无原则可依;另一方面,对于图书编辑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没有明确的界定,以至于很多图书编辑会在选题策划和编辑文字时注入大量的主观意识,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很多质量不一的作品[6]。
3 破解图书编辑困局的建议
在困境和挑战纷至沓来的当代社会,图书编辑必须接受现实、端正心态、迎难而上,还要做到解放思想、努力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够使编辑工作迎来又一个崭新的春天。
3.1 提高图书编辑编校水平
在信息化时代,图书编辑的编校工作不应局限于文字的编辑和校对,而是应当制定条例细致到位、责任落实到人的现代化的编辑审读制度,严格按照“先审后编”的制度顺序开展工作,提高编辑人员的编校水平。比如,在具体施行过程中,当出版社的编辑拿到一份文稿后,有关领导可以组织起三至五名文字工作者——可以是编辑同行,也可以是评论员、记者或者文员等,形成一个文稿审读评议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共同审阅稿件,并给予每位组员一定的物质奖励。组内成员对于文稿的内容、叙述风格以及呈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可以各抒己见,形成正式的书面报告,由编辑收集和整理后,“取其思路之精华、去其意见之糟粕”,再结合自己的思想作为本次编校工作的重要指南。如果文稿内容丰富、字数过多,则可以分派给每位组员不同的章节和任务。最后,在编校文字时,图书编辑也不能仅注重对文稿的加工编辑,只做到增删若干段落、文字或者标点符号,而是应在尽可能保持文字原味的基础上,对文稿进行严格的校对和改正。
3.2 增强图书编辑责任意识
增强图书编辑责任意识,必须做到思想动员和物质激励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例如,出版社定期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经常性地重申出版工作的重要性、崇高性以及图书出版的任务和目的,用科学理论、榜样人物和真实案例这“三件武器”帮助编辑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开设编辑职业素养文化课程,实行课程学分制,将学习成果与职称考评、日常收入直接挂钩;对编辑编校过的文稿或者书籍,组织高水平的编外人员进行二轮审稿,对出现一定错误率的在职编辑给予适当的处罚。最重要的是出版社内部必须形成一种人人积极进取、认真负责做好本职工作的环境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设计、创造乃至最终成形,仅靠图书编辑的自觉自愿是不够的,还必须配套以长期稳定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才能帮助编辑人员不断巩固已经树立的价值观,实现出版工作中的良性循环[5]。
3.3 创新图书编辑选题方式
创新图书选题方式,策划出迎合读者阅读需求的作品,是图书编辑工作的当务之急。图书编辑是否具有预见性的选题策划能力,关系到一本图书的整体阅读价值与其在市场上的生存环境[7]。宏观上,编辑人员的选题方向不应局限于某些被反复炒作的社会话题,而是应当从大量的网络信息中甄别出那些有价值、有品位并且尽可能弘扬正能量的热点事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和挖掘;微观上,编辑人员应当深入图书市场,充分了解市场变动趋势以及读者阅读偏好,并能够最大限度地根据读者偏好进行选题策划[3]。例如,编辑可以关注大型文学网站上的各类小说,考虑将质量优秀的网络书籍转变为实体出版并联系商家;可以把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综艺节目改编成装帧精美的图书;可以随时查看各大书店的畅销书榜单;还可以毛遂自荐,与书店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互换有价值的读者信息等。图书编辑对外部世界了解得越多,对于出版何种书籍可能达到何种效果也就越有把握,形成优秀选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当图书面世后,图书编辑还应通过互联网络对出版情况进行实时记录,对读者重点关注的话题进行积极思考,以便在下一次选题策划时能够预判市场动向,为今后的选题工作打下良好基础[3]。总而言之,好的选题不仅可以使得出版社的图书在同类市场上独占鳌头,更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8]。
3.4 转变图书编辑营销观念
图书编辑转变旧的营销观念,懂得在市场上如何营销并且亲身操作,对于一本书的经济价值是最大程度的挖掘。毕竟,一本刚面世的图书,即使营销人员再有能力和天赋,理解作者文字精髓的还是编辑。当代图书编辑的营销观念,不仅应当包括书籍的实体营销和网络营销,还应包括对文字内容的情感营销、知识营销和体验营销等;不仅应当熟悉线上营销,还应形成源源不断的线下营销。另外,图书编辑还应对各种营销渠道中潜在的读者群体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才能在实际宣传中达到甚至超出预期的效果。
3.5 建立图书编辑管理制度
在图书出版领域,制定全行业统一的《图书编辑管理制度》,对编辑人员从选题策划到审稿改稿,再到排版印刷等环节做出规范性的指导:如对书中的错别字、标点错漏、语法使用不当和成语乱用等现象实行“零容忍”原则,将此项与图书编辑的奖金收入直接挂钩;对图书封面格式表意不清、文中图表或图片出现格式错误和备注不明确等问题,按照图书分类制定统一的参考模板;尤其是要对图书编辑在职业操守、年度培养计划和奖惩措施上形成确定性的文字描述。此外,要提升图书出版物的质量,还需要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图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通过体系构建将每项工作都纳入议事日程中来,切实推进图书出版工作的提档升级[9]。以上方法既是对2013年第二次修订的《图书出版管理规定》的有效补充,也是出版优质图书的制度保障,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相关部门领导的高瞻远瞩。
4 结 语
图书编辑工作是图书出版发行的核心环节,图书编辑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图书的质量,进而间接对社会文化市场造成重大影响[10]。如果说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那么图书编辑无疑就是搭建这台阶梯的生产者和搬运工;图书编辑的工作,更是文化传递乃至人类文明传播的重要环节[10]。鉴于岗位的特殊性,图书编辑在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处境,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利益诱惑。对于一名图书编辑来说,不断强化自身的精神脊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10],解放思想、勇于创新,“顶得住诱惑、挡得住寂寞”,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进取精神努力完成本职工作,才是一条通往成功彼岸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