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青春期性问题行为成因及对策探析
2019-02-22陈琴霞
张 欣 陈琴霞 张 燕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布的《女童保护研究报告》显示:留守、流动和智障儿童易受到性侵害需增强女童性防范教育[1]。经检索发现,我国关于普通儿童性教育的研究有很多,与特殊儿童性教育相关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专门针对智障儿童青春期性问题行为的研究更是缺乏,截至2018年7月,在中国知网上以智障儿童和性问题行为、青春期不良行为、性教育等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发现相关研究结果不到10篇文献。研究者们对智障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范围大多是攻击行为,自伤行为和不专注行为等其他行为,却很少涉及智障儿童性问题行为。研究显示,有66.7%的教师遇到过智力障碍学生的青春期教育问题[2]。智力障碍儿童因其本身具有的障碍使其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很好地适应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会因为青春期知识缺乏、社会规范认识不足等而产生许多问题行为,严重时不仅仅会影响其的学习和生活,甚至还容易受到性侵犯。因此,智障儿童的青春期性问题行为应该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与重视。只有正确认识智障儿童性问题行为背后产生的原因,进行科学、合适的性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智力障碍儿童青春期性问题行为教育诉求
(一)满足相关知识需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与孩子在有关于性的问题上沟通不及时,学生又无法从学校中获取足够的性教育知识,就会使他们在面对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不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从而产生一些性问题行为。有研究者对长春655名普通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青春期卫生知识的掌握和普及,对改善青少年卫生行为有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可避免学生因好奇而读一些不健康读物,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正确对待和处理初潮、遗精等,减少青春期常见疾病发生[3]。只有满足了智障儿童对性教育知识的需求,才能够使他们正确处理自己的行为与冲动。
(二)预防性侵事件出现,增强儿童防范意识。有研究者认为:智障人士拥有成熟的身体,表现正常的性欲与性冲动,但由于智商较低、判断能力较低、性教育不足家庭的保护能力欠缺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缺乏,因此在有犯罪企图心的人诱骗之下,智障人士遭遇性侵害的风险比较高[4]。由于部分智障儿童在家庭和学校中很少学习到性侵害侵犯知识,他们缺乏危险意识,很容易成为性侵害事件的受害者。若智障儿童能够在学校和家庭中获取足够的性教育和防侵害相关知识,使他们学会保护自己,提高防范意识,掌握防侵害的方法,就可以大大减少智障儿童性侵事件的发生。
(三)减少问题行为发生,提高教学学习效率。随着青春期身体发育和性意识的觉醒,部分智障儿童出现一些性行为问题,例如在公开场合暴露自己的隐私部位,在上课期间把手伸入裤子里面进行抚摸或者自慰,拥抱异性或者同性等行为。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秩序,还容易对其他儿童造成错误的示范。教师在面对儿童的这些行为时,由于缺少相关教育经验而感到十分尴尬,往往采取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例如大声训斥,体罚甚至是忽视等等,这些教育方式有时候不仅没有减少类似行为,反而使该行为变本加厉。教师若能够正确认识儿童出现问题行为背后的成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教育方式,就可以减少这此类问题行为的发生,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智障儿童青春期性行为问题成因
(一)认知发展与儿童性机能发展步调不一。随着智障儿童青春期的到来,在生理方面,女生会出现声音变尖,乳房发育,月经初潮等现象,男生会长出喉结胡须,声音变粗,出现遗精等现象;在心理方面,儿童性意识开始觉醒,情绪波动大,渴望接近异性等等。孙军玲等人对北京567名培智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智力障碍学生青春期发育比正常学生要晚2~4年[5],虽然发育迟缓,但其性发展阶段与过程与常人无异。智障儿童在性生理上是趋向于正常的,但是其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这一冲突就导致他们在面对自己在生理上的需求,由于缺少性教育知识,缺乏思想引导,往往不分场合不分适宜地表现出一些性问题行为。智障儿童缺少性教育知识主要是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没有获取到充足的相关知识所导致的。在家庭方面,受我国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影响,家长通常对有关于性的话题闭口不谈或者含糊其辞,这不仅不利于儿童性心理的发展,也同时传递了不正确的性价值观。在教育方面,我国对于特殊儿童性教育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白,已有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迫切需要。学校缺少性教育的课程和教材,并且缺少相应的专业师资,教师本身也缺乏相关的培训和知识储备。瑞典自1945年开办第一期性教育教师培训班到现在已经建全了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形成了科学的性教育课程体系,英国在2017年初也以立法的形式将性教育纳入了11岁以上儿童的必修课程。可见,学校有关于性教育的资源不足是我国智障儿童缺乏性教育相关知识的一个重要的原因[6][7]。
(二)道德规范要求与儿童性意识的落差。智障儿童在公共场合会发生性问题行为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建立起隐私感和羞耻感,也没有建立起自我保护的意识。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发生器质性损伤或者发育不完全,在认知和身体发育方面比同龄的正常儿童发展得慢,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对自己和异性的身体产生好奇心理,但是儿童没有得到相关知识的学习,就更加感到好奇与困惑。再加上教师和家长在面对儿童性问题行为的时候,直接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去阻止儿童这一行为,儿童对于教师和家长在惩罚背后的原因懵懵懂懂,甚至是不明白教师和家长生气的真正原因。由于他们缺乏对社会伦理的认知,缺乏对自我行为的引导与约束,缺乏自制力,缺乏对错误行为的判断,缺乏性道德的基本理念,他们往往会在不适宜的场合和时间做出不当行为,比如脾气暴躁、当众暴露生殖器、自慰、与异性或同性接吻、拥抱异性、性行为模仿等等不良行为[8]。在儿童小时候就要注重隐私意识和习惯的养成,然而部分家长和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将不注重孩子隐私的行为合理化,不利于儿童隐私感和道德意识的养成。大量研究[9][10][11]表明,对低龄儿童培养进行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育方法与儿童问题行为不匹配。青春期是机体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期间,性机能逐步成熟。性成熟的标志是少女月经初潮,男孩首次遗精[12]。智障儿童由于脑部机能受损导致其在生理上的发展相对滞后,但滞后并不代表智障儿童的性机能不会发展。在马斯洛的层次理论当中,最基本的需要就是生理的需要,包括性、睡眠等其他需要。最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随着智障儿童青春期的到来,生理和心理急剧发生变化,性腺逐渐发育,从而带来了显著的性冲动与性需求,这种需求是遵循人发展规律的,应该得到人们的正视和理解。不少人对智力障碍学生的性教育还存在偏见,要么认为“自通”要么认为“引火烧身”,还有认为智力障碍学生什么都不懂,缺少性的要求,不需要对其进行性教育等[7]。在面对儿童性问题行为的时候,部分家长和教师往往会采取呵斥、责备和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方式,甚至有部分家长还给孩子服用药物等去减少儿童自慰行为,这些教育方式和方法有时候不仅没有使儿童减少此类问题行为,还容易使儿童产生新的问题行为,更容易给儿童的心理造成影响,形成不健康的羞耻感。
三、智障儿童青春期性问题行为干预对策
(一)根据儿童认知特点,普及合适性教育知识。根据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特点教授给儿童合适的性教育知识,采用能够吸引他们兴趣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智障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长期停留在直观具体的层次上,抽象概括水平低。因此,在对其进行性教育过程中要使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歌曲或者是直观的图片、视频和教具等来促进儿童的理解。我国对智障儿童性教育的课程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开设性教育课程还存在着许多困难与挑战,但是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有关知识渗透到课程当中,例如将生理知识、卫生保健以及防性侵知识等等融入到生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生活适应的课程当中等等。课程形式多样化,吸引儿童兴趣,使智障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去学习的过程。学校也可以通过发放性教育手册和利用性教育教材图书,在学生中传递正确的性观念。同时,家长要抓住家校合作的好机会,向学校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共同促进学生性健康发展。
有研究者提出:家庭教育的不足是智障儿童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3]。家长不能因为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就把性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家庭教育也是对儿童进行性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及时进行沟通,在思想和方法上保持一致,以便提高干预的效果。在家庭中,家长可以通过绘本和游戏等方式将性教育渗透到家庭当中,例如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性教育绘本,帮助智障儿童更加形象地了解生命的起源等有关知识。当家长被孩子问到有关于性的问题的时候,家长不应该闭口不谈或者含糊其辞,这样会传递不正确的性价值观,会让孩子认为性是不纯洁的,是可耻的。面对这样的问题,家长要做到有问必有答,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发展程度去做适度的解释,当解决了孩子心中的疑惑之后,其好奇心也会随之转移。
(二)建立羞耻和隐私感,培养道德意识。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最初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可以将性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例如,当儿童在家里洗澡和换衣服的时候,家长要向儿童解释清楚什么是隐私部位,以及强调隐私部不可以让别人看,也不可以随便让别人摸,当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要大声说不可以,并尽快把这件事情告诉家长。父母不仅要帮助儿童建立隐私感,同时还要教会儿童去尊重他人的隐私。例如男生不可以掀女生的裙子,女生不可以偷看男生上厕所等等,要严肃地告诉儿童这些是不礼貌、不尊重别人的行为,帮助儿童建立规则意识。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起健康的道德感、羞耻感,孩子就能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环境和群体的关系,逐渐脱离性活动的自我中心状态[13]。当儿童出现性问题行为的时候,家长和教师要借此机会及时进行教育,告诉学生这种行为是秘密行为,只有在自己房间里没人的时候才可以这样做,在公共场合则不可以这样做,然后通过转移注意力、训练替代行为等方法对问题行为进行干预。即不仅要干预儿童的问题行为,也要促进其隐私、公共道德意识的形成。家长要从小给孩子树立两性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近年来,儿童性侵事件持续暴露在公众的视野当中,而智障儿童由于智力上的障碍更容易成为一些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因此,教育儿童建立隐私感,学习性教育和防性侵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正视问题行为,采用功能性干预模式。智障儿童的性问题行为只不过是其问题行为中的一种,家长和教师要改变有关于性的错误传统观念,不要“谈性色变”。面对儿童的性问题行为时,不能仅仅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也不能选择逃避和忽视,要正确冷静地去看待这些行为。每一个儿童都会经历青春期这一关键的时期,智障儿童也不例外,只不过其发展的时间相对滞后,教师和家长们要尊重儿童性发展的规律。
功能性干预模式由于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列入了美国《残疾者教育法案》,成为了普遍采用的干预模式。功能性评估关注的焦点不是问题行为本身,而是更加关注于儿童问题行为背后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间接评估、直接观察评估或者实验分析的方法,分析和找到与该问题行为有关的前奏事件、行为表现和行为后果,确定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功能,采取具有针对性、积极的干预方法。智障儿童之所以会产生性问题行为,除了增加感官上的刺激等生理性的因素,还有可能是想获得教师或者是家长的关注、逃避枯燥或者较难的学习任务和想要得到实物等社会性的因素所导致的。因此,教师等其他研究者要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去分析儿童产生性问题行为的功能,通过改变任务难度,调整教学形式等策略控制前奏事件、替代问题行为、区别强化结果去减少智障儿童性问题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