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实践能力提升探究

2019-02-22刘微微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育人专业能力

刘微微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8)

随着当前社会转型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实现全面优化升级,对高校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关键阶段,管理类学生的就业结构以及就业模式也在逐步发生改变,在适应社会工作过程中,管理类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完备的理论知识,同时更要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就对高校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大本科高校几乎都设置有管理类学科相关专业。管理类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强化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有效适应社会需求是当前高校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管理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社会科技进步的今天,对高校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不同专业所具备的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基于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在实践能力的性质上又会呈现出差异性。针对管理类本科生专业门类广、就业形式灵活等特点,管理类人才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可分为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三个方面。基本能力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外语基本应用、普通话交流、写作能力等,这部分能力要求在校期间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或自主学习等方式获得,基本能力是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1]。专业能力包括特定专业内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基础知识通过课程内容的设置来掌握,而专业技能则是如何将专业基础知识内化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进行专业问题的解决能力。综合能力则是综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社会工作适应,提升个人社会认可度的一项综合性能力。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是适应社会对专业发展,促进个人进行专业价值提升的有效保障。

二、管理类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脱离培养目标

在急剧发展的经济社会中,管理类人才作为“万能钥匙”,在一定程度上能适应大多数岗位的要求,因此,对管理类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加。为了能顺应经济社会需求,各类大学对管理类专业进行扩招,几乎所有高校中都设置有管理类专业。扩招人数的增加,伴随而来的就是能否进行高质量输出的问题。管理类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过硬的理论知识,同时更要求具备成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思维发散能力、运用创新能力等综合才能。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高校在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与预定的培养目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教学环节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对于实践教学不太重视,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缺乏应有岗位素质,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以广西某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灵活的跨文化交流技能;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接待、管理、翻译、教学等工作的本科复合应用型人才。该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要求学科专业课学时为564 学时,总学分为97 学分,占培养计划总学分百分比为60.2%,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为340,总学分为17 学分,占培养计划总学分百分比为10.6%,从该校课程安排上来看,理论课时仍然占据主要,教学实践学分相对不足。由此可见,所呈现出来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是比较突出。教学安排与培养目标不相吻合,学生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很难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2]。

(二)教师本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队伍都呈现年轻化态势,部分教师直接从高校毕业后又进入高校参与教学工作,由于尚未经过专门、系统的专业实践训练,自身缺乏实际经济管理过程中要求具备的专业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仅仅依托书本进行理论教学,形成传统意义上“灌输式”的教学,无法在实践教学过程,给予经验指导。通过对广西某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调查,75%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多以理论讲述为主,联系实践教学的内容太少,甚至15%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完全没有联系实际进行授课,实践教学的缺乏,直接导致学生无法更好的将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形成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此外,学校虽然有定向合作企业,但这些校企合作大多是为学生毕业实习提供平台,却没有事前安排教师下到企业开展社会实践培训,由于教师本身缺乏企业实战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优质教学效果的产生[3]。

(三)教学考评机制不健全

当前对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大多仍然以试卷形式考核,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答,依据试题标准答案进行阅卷,评定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判定的公平、合理性,同时还能简化教师工作程序。但是量化的分数仅仅能反应学生学习能力,却无法衡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还是有一定的缺陷。此外,虽然很多高校对管理类学生也设置了实践教学,如毕业实习、论文设计,最终鉴定会通过实习单位开具实习证明,实习过程中虽有老师进行跟踪、掌握实习情况,但是因为工作难度较大,跟踪掌握的实践情况无法持续开展,而实习单位大多因为实习学生只是临时资源,不会过多关注学生能力的强弱,在给学生进行实习鉴定时,也尽量都从有益于学生向学校汇报的角度进行评价。实践教学考评机制的不健全,无法从本质上凸显学生所具备实践能力的强弱,最终将导致学生无法有效的适应社会环境。

(四)学生普遍缺乏主动实践的意识

实践能力的强化,不仅需要依靠学校安排的各类社会实践教学,很大一部分也源于学生本身的实践意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部分学生仍然觉得分数是个人能力的直接体现,因此一味的强化理论,追求考试高分。同时,随着互联网信息的普及,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获取各类社会信息,但是由于学生群体本身辨别意识薄弱,无法有效甄别网络信息的真假,由此带来学生过度依赖网络信息,缺乏实际思考和探索的能力,综合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有些学生虽然参与社会实践,但是出发点是有的是基于结交朋友,扩展人脉,有的是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有的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真正想投入实践,进行个人经验积累和能力提升的很少。实践意识的单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行为,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对学生就业、择业、创业的发展,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4]。

三、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途径

作为推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经济管理类学生必须具备社会所要求的实践创新能力,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因此,为更有效地提升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政府、高校、学生个人必须实现协同,实现经济管理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优化升级。

(一)切实加大高校办学的经费投入

为全面落实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实践保障,需要在校内建立如实践基地、创新平台等,在校外与合作企业建立相关的实习实训基地。这些教学环节的实施,需要委派教师进行业务对接、跟踪、监督、反馈、指导,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经费进行平台构建,需要承担学生进行实践相关费用,需要支付企业用于实践平台建设经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般高校本身无法承担,这就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和保障,来保障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

(二)营造良好的实践育人社会氛围

实践育人模式的实施,需要从全社会的高度进行引导和宣传。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实践育人的政策、制度,社会各界要通过各种形式,对政策进行宣传,在全社会树立实践育人的观念,形成实践育人合力。高校作为实践育人的主要高地,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实践过程中来。当前很多高校开创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通过提供一定的物力、财力,让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学科竞赛,让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此外,还可以定期邀请学者、名人到校进行讲学,分享成功的经验,让大学生树立主动实践、创新发展的意识。

(三)构建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平台

校企合作是通过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共享实践基地两种方式,共建实践基地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出资进行平台构建,高校为学生提供定向实践资源,按照企业的发展需求安排相应的实习岗位,共享实践基地则是由企业单方面建立实践基地,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育人平台的构建,是当前加快实践育人培养的有效方式和主要途径。高校应该多方渠道去寻求能为学生提供对口实践机会的企业,长期、持续地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实习实践,企业可接纳表现优秀的学生直接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同时也激励学生为全面适应就业岗位,发挥自己最大优势。同时,通过接纳优秀学生,企业也可以降低岗前培训成本,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因此,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一种实现校企、个人三方面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优化实践育人教学内容

合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能有效的达成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管理类专业学科交叉、实践性、创新性要求强的特点,高校在进行教学内容安排时,应该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合理配置。强化实践教学比重,突出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强化塑造实践能力,转型发展综合能力等方面。有效运用教学实验设备、校企合作平台,打造“课堂-课外”双管齐下教学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应融合。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基于管理类学科综合性较强的特点,可延伸增设相应选修课,提高学生进行课程选修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四)创新实践育人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学互动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共同优化教学效果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大多侧重于老师讲授,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因此,要提升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转变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管理类学生要求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课题可融入案例教学,选择一些典型性、前沿性、相关性强的案例,引导学生从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案例教学中“头脑风暴”法,能从发散思维的角度进行思维的扩展,有利于学生进行观点创新,更好地形成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提高自我认知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他的解题能力(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的指标。根据这个定义,他在 《心智的架构》(Frames of Mind,Gardner,1983)这本书里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在七个范畴中有一项称之为“内省智能”,这种智能主要是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收他人的长处。会从各种回馈管道中了解自己的优劣,常静思以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爱独处,以深入自我的方式来思考。喜欢独立工作,有自我选择的空间。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很多时候对于自我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不善于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思,不能充分利用外界资源进行有效的自我提升。因此,适时进行自我分析,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自我测试,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从整体上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从而为综合能力的提升做好充分准备。

猜你喜欢

育人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