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转专业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探索
2019-02-22王娟
王 娟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117)
当前,国家和高校更加重视学生专业选择的权利,高校也被要求健全、完善转专业制度以保障学生权利,各高校的转专业制度成为了学生、家长的关注热点。对此,有必要对当前高校转专业的各种问题展开深入全面的探究,并在其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转专业体系,让更多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对此本文便基于国外高校转专业制度的分析,探讨了我国高校转专业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国外高校转专业制度概况
国外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高校转专业条件比较宽松。在依据专业或是院校录取分数的高校,学生若是有转专业的想法,大一和大二可先学习通识课程,同时也能旁听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大三后再决定是否要重新选择专业。对于入学之前并未确立专业的学生,他们首先要接受两年的基础教育,根据对不同领域的了解,找到感兴趣的专业,进而在两年以后正式开始新的专业课程学习。
二、国内高校学生转专业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原因
1.专业兴趣
选择专业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兴趣爱好及梦想,在有转专业想法的学生中占了一定比例。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表示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是按照兴趣和梦想,剩下的大部分学生受制于考试成绩和家长、老师的建议,盲目地选择了所学专业。多数学生对所报考的专业不够了解,导致进入高校后发现所选专业与兴趣爱好不符合,因此出现厌学、学习困难等情况。
2.就业形势
在就业形势愈发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学生想重新选择专业是考虑到毕业后是否好就业。就业因素是学生转专业的主要理由之一。同样的,学生高考填报志愿也有很大成分出于就业考虑,由此能够看出,就业对于专业选择有着较大影响,大多数学生是为了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而产生转专业的想法。
3.从众心理
由于当前高校转专业情况普遍存在,某些学生见到周围同学纷纷申请转专业,于是开始随大流。他们这样的行为通常只是一时冲动。有一小部分学生虽然重新选择了专业,却无法讲出目前所学专业与期望转入专业的优点和缺点,对想要转入的专业没有客观、正确的认知。这部分学生一般是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造成的结果便是许多原本适合原专业学习的学生因缺乏专业认识转入了并不适合的专业。此外,还有少部分学生将身体健康等因素也纳入到了转专业考虑中。从综合调查结果上看,大部分学生萌生转专业的想法关键是由于上述两个或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转专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少学习自由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主要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转专业,有转专业意愿但原专业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却得不到转专业机会,高校并未充分顾及学生的实际需求,而是单纯从管理角度出发,某些学生由于无法选择所喜爱的专业,退学或是复读,严重浪费了资源。转专业从所有学生的权利变成优等生的权利,而学生分数低有可能是他们对专业没有兴趣,对所学专业存在较大困难。此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大多数是对所学专业比较感兴趣,目前,我国按照成绩分数来准许转专业的模式严重违背了为学生考虑的初衷,阻碍了学生的自由学习。
2.所选的专业不适合
我国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家长给出具体意见,学生对个人兴趣爱好认知不到位,对自己选择的专业不够了解。由于高校教师主要任务是上好课,辅导员更加注重对学生生活进行管理,因而学生在专业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没有教师进行及时的辅导,也没有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多数学生进入高校后,会随着对所学专业的不断了解,当出现不适应或是遇到学习困难时,易出现自我放弃和厌学心理。此外,我国学生的专业选择受到高考成绩、录取分数线等因素的影响,虽然目前高考录取模式已经转变成了平行志愿模式,实时投档录取,但仍然无法满足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意愿,这种构建在高校基础上的学生志愿填报方式,让学生很难实现院校和专业之间的平衡。
3.院校之间不良竞争
院校各专业间特别是热门专业为了控制转入人数,通常会采用减少转入名额、提高原专业成绩要求以及限制文理工科互转、降级等措施。专业为了让所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专业制定的培养目标,对部分高校实施的前两年学生不按照专业培养、后两年再实行自主选择专业模式持反对意见。这些限制对学生自由转专业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此外,我国各院校为了避免更多问题的出现,对转专业实施严格限制,进一步损害了学生的选择权。
三、当前高校转专业体系面临的挑战
当前,对高校而言,学生转专业体系依旧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首先是教学资源的局限性。高校教师资源、教学经费以及教学场地基础设施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学生转专业名额受到众多条件的约束,学生选择专业没有足够的自由,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其次,冷门专业学生不断流失。在招生过程中各个专业都有具体的招生指标,这是与专业可持续发展相吻合的,若是降低转专业的要求,某些冷门专业则会流失大量的学生,而热门专业则会面对专业超载超标的巨大压力。这样对于新建专业尤其是冷门专业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最后,转专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由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某些学生对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不够了解,对于专业的整体情况掌握不足,随意进行转专业,盲目地选择新的专业,这对他们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
由于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对高校来说,无法单纯的以开放专业的约束来应对学生转专业的实际需求。对此,高校应实施内涵式的发展,按照学生的特点与个性,结合院校的整体优势,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以及专业结构等各方面切入,探索一套符合院校现实情况的应对措施制度。
四、高校转专业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
(一)革新培养模式
第一,实施大类招生。所谓大类招生主要指的是高校将相同或是相似的学科种类进行有效整合,按照大类实施招生。学生进入高校后,通过一到两年的专业基础培养,再按照爱好以及双向选择原则开展专业分流。大类招生并不是相似专业单纯地整合,而是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手段的一次重要变革。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延迟了专业选择的时间,让学生能够零距离地感受专业,进而保障他们可以选择到合适自己的专业,完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整体实力,同时也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这相对于先确定专业、再进行转专业来说要更加明智、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培养方式。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培养知识范围广、具备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应努力探索更多有效的培养模式,如实施主、辅修制以及双学位教育等。这样的形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他们的专业兴趣,属于一种鼓励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革新举措。与此同时,这种形式可以有效推动学生知识结构均衡和拓展,有利于培养更多专业人才,让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更具优势。
(二)加强专业建设
首先,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教学条件。为了充分满足学生选择专业的实际需求,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客观要求,需要对学科设定、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人才培养目标等加以调整,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实施优化和全面整合。重视并强化专业建设,以专业发展和专业综合办学实力来吸引更多学生,将高校转专业体系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推动要素。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与高校的教学条件。对此,应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实力,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进一步拉近学生专业学习与工作岗位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的整体满意度,从而激发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
其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以及专业观。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及专业发展形势了解得不够全面,若是单纯的将专业冷门与热门作为日后就业难易的唯一标准,就会让学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产生从众心理,这对他们的就业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应利用多种有效途径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专业的整体情况,以此来防止因从众心理而随意选择专业。应积极辅导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和自身个性的整体匹配程度,深刻意识到所学专业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充分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从而来增强专业对他们的吸引力,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健全管理机制
首先,降低高校转专业的条件,提高转专业的频次。许多高校只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转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部分学生转专业。为了进一步推动转专业体系更好地发展,倡导高校逐渐降低转专业条件,不可局限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应允许更多学生申请转专业。由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大多数高校仅为学生在大一的下学期提供一次转专业机会,这就制约了很多有转专业要求的学生。转专业体系的构建与落实为学生的重新选择专业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因此,不能过分限制学生转专业的具体时间和次数。鉴于实际调查结果中部分高年级的学生转专业的意愿比较强烈,若是能够在不影响学生学习进度的基础上,让高年级的学生通过降级或是其他有效途径满足转专业的需求,便会让更多学生充分享受到重新选择专业的自由。
其次,强化转专业的正确指导,构建转专业及时反馈机制。在有效落实转专业体系的过程中,各高校还应对学生专业选择问题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并尽量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防止盲目选择专业,最大限度地防止专业选择扎推的状况出现。为了检测转专业的效果以及转专业体系的合理性,应构建科学有效的转专业及时反馈机制。其一是转专业学生的个人主观评价。转专业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专业学习整体难度、专业适应性以及对于专业的喜欢程度等都是重要的衡量指标。其二是转专业学生真实成绩的反馈。可根据学生转专业之前和之后成绩的对比来综合衡量他们转专业的效果。最后则是转专业学生具体就业状况的反馈。可从相关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专业与岗位的对口性等有关方面实施分析对比,并基于此及时调整转专业的措施。
结 语
当前由于我国高校在转专业体系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让许多学生在转专业的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无法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对此,高校不应只从学籍管理方面入手,而应从更深层次对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以及专业结构等方面尝试改革,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真正确保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