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时期龙云与云南教育发展互动研究

2019-02-22王晓兵

昭通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龙云抗日战争抗战

王晓兵, 王 勇

(昭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龙云执政后,提出建设“新云南”的目标,全面推进改革。滇省政府积极发展经济,支持抗战。为了云南经济的发展,做好备战的长期准备,1934年12月,滇省成立了经济委员会,主持经济建设工作,积极发展农业。据云南粮草储备有限,生产落后的现实,龙云主张全省积谷。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为止,滇省积谷数量达到了“286.637万石之多”[1]343。解决了抗战相持阶段以来涌进滇省不下100余万人的粮食问题,为昆明成为后方“民主堡垒”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龙云执政滇省政府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通力合作,合办厂矿企业,截止1938年,开办了中央机器厂、中央电工器材厂、个旧锡矿、云南钢铁厂、昆明电厂、宜良煤矿、东川铜厂等7家企业,而后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相继沦陷,大批国营和民营工商业内迁,内外互补,资源共享,相互扶持发展,促进了云南近代工业大发展,助推了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经济支撑,滞后的云南教育迈上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改革教育人事、实行教育经费独立

唐继尧下台后,滇系新军阀投向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云南省国民政府,并依据组织法的规定,设置了教育厅,“专理本省各级教育行政事宜[2]785”。1929年龙云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滇省主席,执掌实权的龙云上台后就掀起了“新云南”建设高潮,积极推行“新教育”运动,将杂乱无章的教育带入了正轨,对云南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推进教育改革,龙云任命龚自知为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发行云南教育半月刊,积极宣传教育计划。1928年12月,龙云批准了教育经费独立,将卷烟特捐划归教育厅接管,作为教育的独立专款,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经费管理处和经费稽核委员会。教育经费的独立,极大的促进了云南省教育事业的发展。“举凡学校区之开辟,校舍之建筑、图书、仪器、校舍之添置,班级之扩增,学生待遇之改善,国教、边教、社教之推广,靡不精心策划,逐步进行。斯数年间,可称为光复以来省教育之极盛时代”[2]794。

二、支持高校发展、完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

民国时期,云南的高等教育发展落后。龙云执政后,大力支持云南大学建设,聘请熊庆来先生担任校长,并全力支持熊庆来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全面推行高等教育改革,新建校舍,购买教学设备,增购图书资料,聘请国内知名学者,提高了云南大学的教育水平,提升了云南大学的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也开创了云南大学历史上最辉煌时期。抗战相持阶段到来,随着沿海及华北各大城市的相继沦陷,为了稳住国家的文化命脉,大量高职高专院校随即南迁昆明,数量达10多所之多,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等,对于南迁昆明的高等院校龙云给予了大量的支持,保护进步学者成就了国统区“民主堡垒”。

龙云执政后对有“中国革命熔炉”之称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进行了整改。除培训步、骑、炮、工四兵科外,还培养专业军官,为抗战输送了大量军事人才。

三、扩建中等学校,规范中等教育体制

“云南中等教育,计有中学校,师范学校,职业学校三种设置,均创始于清末”[2]。1931年以前,云南中学校均为官方办学。尔后,为培养人才,政府开始鼓励私人办学。1931年,私立求实中学校,明德中学校在省会创办。1932年,龙云在昆明北门街创办私立南箐学校,分设小学、中学、高中三部培养了大量云南当地人才。抗战时期,在龙云政府的支持下,南箐中学校进一步扩展教学设施,招收学生,先后培养了数千学生。

为进一步推动新教育运动的发展,龙云要求教育厅对中等教育的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改革不仅涉及学制、课程 还包括对学级的编制、校务组织的厘定、训管制度的完善和学风的整饬。如“从民国18年招收的初一学生起开始改为四三制,之前的中学生仍沿用三三学制,普通高中不分文、理两科”[3];对于授课时数“初中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高中不得超过三十小时”[2]等。为适应战时需要,还采取了对学生实行军事训练,学生一律穿制服等一系列措施。改革的推行,不仅规范了中等教育,使中等教育体制有了较大的改进和完善,还为抗战准备了充足的后备军。这些举措对云南近代中等教育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的进步作用是不置可否的。

四、积极推行义务教育、重视边远山区教育

民国时期以来,初等教育得以积极推广。龙云主持云南省政后,也特别重视初等教育的发展。1930年,龙云要求云南省教育厅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并制定各项法规政策,明令各地遵照执行。在省政府和各项政策法规的推动下,全省小学数量和受教育人数迅猛增加。1935年,中央明令全国一致实行义务教育,龙云政府积极支持响应该政策,在全省大力推行和普及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的就学率不断提高。

云南地处边疆,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居地。为谋求全省教育文化的均衡发展,提高边远山区民众的受教育水平,增强各民族的团结统一。龙云十分重视边远山区的教育,不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改善边远山区的教育状况,还于1931年规定在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应实施义务教育,要求地方官员和教育行政人员积极筹建学校。这些举措使边远山区的教育得以改善,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水平得以提高。在这些教育举措的推动下,云南各族人民更趋于团结统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奔赴抗战前线。先后约有10万滇军子弟为国捐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注社会教育、提高民众文化水平

龙云主政云南后,十分重视社会教育的发展。为了促进社会教育发展,提高云南的地方文化,加强民众教育成为了重中之重。《云南全省各县实施民众教育》的计划应运而生,1930年开始,云南省大力推行民众学校,收容大量的社会青年及失学民众接受识字和公民培训。1932年,又将省立博物馆及民众图书馆原有机构改组为省立昆华民教馆,随后各县的民教馆相继建立。在抗日战争时期,民众学校与民教馆坚持招收学生,培养抗战人才。为倡导各县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各县文庙附设通俗图书馆简章》、《通俗图书馆管理简章》及《教厅鉴定通俗图书馆书目》三项规程先后颁布,并筹集专款,定购《万有文库》,除部分颁给省立学校外,绝大多数在全省巡回借阅浏览。政府还致力于丰富社会教育的形式,购买整套反映电影设备,培训专门人员为民众放电影。购买长波收音机,对民众实行播音教育等。以此传播新思想,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使抗战后方民众的精神生活得以充实,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民众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六、结语

滇西抗战作为中国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在抗日战争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执掌云南18年的领头人物,龙云在抗日战争时期,不畏强敌坚持抗战誓死捍卫国家主权,组织滇军奔赴前线为国效命。为支持抗战,他鼓励全省积极发展经济。为打破日本海军的封锁,龙云直谏蒋介石阐明筑路保国的决心,并于1938年8月完成滇缅公路的修建,打通了中国抗日后方与反法西斯同盟援助的生命线,支援了全国的抗战。在其提出的“新教育”运动各项举措的推动下,云南教育文化事业得以发展,在抗战时期,云南各族人民更是团结统一,万众一心。先后约有40万滇军支援抗战前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可见,龙云作为滇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著的历史贡献。综观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他是当之无愧的爱国者之一。

猜你喜欢

龙云抗日战争抗战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龙云:被破格摘掉“右派”帽子的“云南王”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云南王龙云险随汪精卫一同投日?
省主席为何放弃走后门
抗战音画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