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9-02-22仇欢欢
仇欢欢
(山西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近年来,网络文化持续向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许多籍籍无名的平民草根一夜之间变成万众瞩目的“网络红人”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为了迎合不同人群的喜好,依附于各种社交媒体、直播应用或是电商平台,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网络红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8年8月20日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在我国8.02亿网民中,学生网民占24.8%,约1.98亿[1],并且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上最活跃的人群。在网络媒体的多元化传播途径下,“网络红人”现象的井喷式发展对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强烈冲击。
一、“网络红人”现象概述
“网络红人”(以下简称为“网红”),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或者网络平台上因某个事件或某个行为受到网民关注从而风靡网络,或因长期输出专业知识而备受网民关注的人。他们大多都因自身的某种特质或闪光点以自身独特性和自带话题性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人性相契合,走红或者被走红,成为“网红”。纵观互联网时代,网红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类[2]。
第一类:知识社群型“网红”,以罗振宇的“罗辑思维”、秋叶大叔的“秋叶PPT”为代表。许多自媒体大V同时也是“自带流量”的知识分子,依靠准确定位,长期输出有价值的内容,充分利用碎片时间、碎片知识获取回报。第二类:短视频型“网红”,以Papi酱为典型,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网红时代的单一宣传渠道,而是建立起“短视频+社交”模式,通过丰富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广泛传播格局来全面扩大自身影响力。第三类:电商型“网红”,他们凭借潮流的服装搭配、时尚的品位来吸引粉丝消费。对于电商平台,借网红实现更高的客户转化率;对于网红,这成为另一种粉丝经济变现的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推动了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第四类:游戏主播型“网红”,随着电子竞技行业的日益壮大,虎牙、斗鱼、熊猫TV等网络平台捧红的一批游戏网红如董小飒、卢本伟、明凯。这类网红根植于网络平台,积极与游戏玩家互动,吸引了众多游戏玩家,并且这些游戏玩家通过“弹幕”实现了与游戏主播的交流,由此产生了紧密联系。
二、“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针对网红现象,笔者于2018年10月初对山西农业大学部分学生进行了有关“网络红人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问卷调查。在调查中,38.30%的学生认为网红现象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大,而仅有6.38%的学生认为积极影响大,其余55.32%则认为二者影响大致相同。在网络红人中,既有符合主流价值观,求真求善求美或是靠才华走红者,他们弘扬传统美德,传递正能量;但也有很多借“审丑”甚至低俗的价值取向走红者。在良莠不齐的“网红”现状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极易受到其带来的双重影响。
(一)“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1.丰富大学生的审美观念, 传播新思想。网红本质上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在这一群体中,不乏有真实、善良、有才华、有创意的积极“网红”存在,如北大双胞胎苑子文豪,李子柒,办公室小野;体育界“网红”傅园慧、张国伟等。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积极乐观的态度、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坚持。本次调查显示,23.40%的大学生认为“网红”带来的是一种积极向上、阳光乐观的态度。在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化影响下,大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外界文化,视野更加开阔,这些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的“网红”使大学生审美变得更加多元化,也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发展树立了榜样。
2.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找准新定位。虽然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注重个体独立性,但在信息社会中,也常常面临着无法正确认识自我,难以准确找到定位等困惑。随着一些优质、正能量的草根“网红”脱颖而出,这些大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问卷结果显示,19.15%的大学生认为“网红”的出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来满足心理上的认同感,释放他们的个性,寻找到一个大学生发展自我的机会。
3.增添大学生的生活趣味,衍生了新形式。大学生活较中学生活而言,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时间,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常利用网络来获取日常资讯,紧跟时代潮流,或是进行交友、游戏等娱乐。比如,近来抖音APP的盛行,音乐类、舞蹈类、创意类等各种“网红”的自制短视频吸引着大量的学生关注并模仿。在调查中也有55.32%的学生认为这些“网红”为紧张而又快节奏的生活带来了轻松愉快的享受。
(二)“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1.“网红”层次良莠不齐,极易扭曲大学生审美观念。在“网红”的演进过程中,一些人逐渐摒弃了正确的价值观,逐步滑向低俗,以夸张、猎奇甚至“审丑”为公众所知。比如,最近因拿到美国绿卡而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凤姐”——罗玉凤,她曾因自身荒诞的言论和怪异的“自我展示”在网络上快速走红,被公众视为“跳梁小丑”,而自己却引以为傲,自诩为追求个性。此外,还有近年来“网红”中刮起的一阵整容风。本次调查显示:在提到“网红”时,70.21%的学生最先想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网红锥子脸”,貌似好看但缺乏特色。正是这类低俗化“网红”的出现,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审美观,使大学生价值观被误导,甚至盲目跟风。
2.“网红”经济异乎寻常的快速生长,侵蚀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在大学生中间滋生了攀比、虚荣、浮躁、“少劳多获”等一系列不良风气,这样就导致一少部分大学生愈发地渴望名与利。自然而然名利双收的“网红”便成为这部分大学生追捧的对象。此前,一份“关于2016年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大数据报告显示:如今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更具主体选择性,他们的就业选择更多元、更广泛,也与传统的就业观天差地别。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而在他们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排行榜中,竟然有一半以上的人想要成为网络主播或“网红”。然而他们只片面看到了网络名人爆红后巨大的利益回报,却忽视了“回报”后的无数付出,更忽略了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提升自我的重要性。一味追求个人需求的满足,向往奢靡享乐的生活,甚至荒废学业等现象在大学生中不断出现。
3.“网红”发展复杂浮躁,弱化了大学生的理性思维。网络在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时,又使其陷于信息爆炸的危机当中,一些负面价值文化也随之渗入大学生中,特别是“网红”低门槛、松管控、反传统的吸睛模式极大地吸引着好奇心较强的大学生。再加上外来思想和新潮文化的迅速传播,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大学生更加无法理性地进行思考和判断,便渐渐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弘扬[3]。
三、“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原因
(一)传播渠道因素:网络媒体的便捷性、交互性、开放性
在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对于信息也产生了加速的需求,但期刊、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存在的时滞性使其已无法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于是网络媒体利用自身高度的便捷性、极强的交互性、充足的开放性以及超链接性、超地域性[4]等优势异军突起,全方位地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也掀起一股“网络红人”浪潮。网络平台便是这些“网络红人”赖以生存的载体。
(二)传播主体因素:网红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亲和性
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其内容也趋向多样化,涉及各个领域,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知识网红”韩寒、“财经网红”吴晓波、“美妆博主”Pony、“美食博主”日食记等,无论大学生对哪一方面“情有独钟”,都可以找到志同道合且更专业的达人,并通过关注不同类型的“网红”获取多种知识与技能。因此,“网红”也有着庞大的粉丝群体,与明星相比,这些“网红”可能离大学生更近,更有亲和力,更贴近其生活。
(三) 传播客体因素:大学生群体的自主性、适应性、求异性
当代大学生是在一个开放、自由、宽容的社会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充满自我意识,追求个性,彰显特立独行,正是这种标新立异心理使得搞怪猎奇“网红”不断增加,并被大学生关注和追捧。
四、针对“网络红人”现象及其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对大学生个人而言,要以独立人格塑造为关键点,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强化自我管理意识。《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中显示,2018年中国网红粉丝占比最多的为19—22岁青年人,约占24.2%[5]。从该数据可以看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人是“网红”文化的主要受众。在这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信息多元化、选择多样化,因而要求青年大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学会自主判断,灵活应对各种网络状况,决不能盲目从众,甚至无原则地崇拜,更要坚决抵制不良诱惑。只有不断强化自我管理意识、不断提升自我约束能力,才能更好地形成其独立人格。
第二,对学校而言,以学校素质教育为结合点,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价值观塑造阶段,此时一些粗鄙“网红”引起的不正之风极易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在网络平台上,“网红”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行为的影响者,但一些“网红”的言行屡屡突破道德底线甚至游走在法律边缘,这对大学生的恶劣影响不可小觑。“网红”只是一种现象,而不该被当作一种值得推崇的生活方式。因此学校必须做好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勇于奉献的正确价值观。
第三,对社会而言,以新媒体行业规范为着力点,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建设文明健康网络。要完善新媒体行业自律机制,首先应有政府的引导与监管,切实规范行业行为,加强督查主流媒体对传播低俗、媚俗、庸俗内容的“网红”推送与宣传,严厉打击传播虚假、暴力、色情等信息的媒体[6]。其次要提升新媒体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共同为净化网络空间,构建良好社会环境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网红”现象为大学生带来多元化信息和新兴事物之时,也带来了许多诱惑与冲击,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大学生需要提高个人的网络素养和辨识能力,政府有关部门要提高对网络环境的有效监督;充分发挥“网红”的积极影响效应,降低网红效应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引领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