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全员协同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以太原理工大学新工科育人体系实践为例

2019-02-22吴玉程陈冬华郝根彦邵沁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全员工科协同

吴玉程,宋 燕,陈冬华,郝根彦,邵沁妍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当今世界新经济的发展趋势,也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工科是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大局考量,为提升国际竞争力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顺应新一轮工业革命趋势,推进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审视高等教育面临的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时代背景,要求工程教育发展实现向新思维、新方式转变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近年来,太原理工大学以“新工科人才培养”为抓手,积极构建全员协同实践育人体系,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一、新工科建设对育人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新工科的内涵可以理解为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的创新与进步,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交融,而形成的新兴工程学科或领域、新范式和新工科教育等综合概念[2-3]。学校新工科建设和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围绕工程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内容、新质量等进行建设,培养满足社会需要、面向未来的具有价值感、责任感、空间感、关联力、想象力、宏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新素养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是新工科改革的主要任务[4-5]。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积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育人体系成为高校新工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1.育人新理念。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育人首先要倡导新理念,要提倡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国家战略、对接产业行业、面向未来发展的教育理念[6]。 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背景下,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脑科学、芯片技术、基因工程等为代表的,具有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特征的新经济蓬勃发展,这些新经济的发展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水平高超的新兴工程技术复合型人才[7]。因此,育人理念必须面向未来,未雨绸缪,实现积极主动出击,扬弃传统的“适应社会”的理念;要有“塑造世界”的责任担当,成为社会发展的引领者。

2.育人新模式。新工科建设要创建育人新模式,即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交叉学科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目标导向的一体化育人模式[8]。面对国际国内信息技术发展大势,我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步发力、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一带一路”等建设[9]。为了更好地实施国家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部于2017年制定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提出地方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新工科建设在各高校蓬勃开展[10]。因此,育人模式必须及时进行调整,根据产业需求、技术发展、国际前沿、学生诉求的变化,对教育教学、专业学科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构建与新工科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全员育人、协同育人、实践育人相结合的立体育人体系,努力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3.育人新质量。新工科相对老工科而言,更加凸显知识体系的继承与创新、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特征,要求高校从教育理念、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推进。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13部委在天津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在全国高校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建设与发展新工科已然成为当前社会产业升级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必然随之提升。根据新工科建设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人才培养质量既与国家教育目标要求相一致,又要体现时代特色。作为未来的工程人才,需要具备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积极进取意识、创新思维、交叉学科视野、自主学习能力、工程伦理、数字处理等素养,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融入“新”的育人理念,培育出工科“新”人才。

二、新工科建设中育人体系存在不足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工程教育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一些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在人才培养配套体系的建设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全员育人理念不够深入。以学生为中心、全员育人的理念贯彻落实不到位,高校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导向造成人才培养模式僵化,没有积极营造和构建有利于个体主动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氛围、配套政策和措施,教师普遍忙于发论文、做项目,在育人上精力投入不足;教育资源有失丰富、教育内容单调,聚焦学生成才的主动性不强。

二是产学研协同机制不够健全。目前缺乏充足的相关创业创新平台的支撑,相关产业、行业的经验导入高校不够,企业、行业的参与不够,与产业的对接不够;与产业行业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推进缓慢,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

三是实践育人体系不够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实践育人经费不足;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协同紧密度不够,可供学生实践的平台数量不足、可持续性不够;实践指导教师数量、质量与实践教学不够匹配。实践过程重形式、轻效果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实践走马观花的多,追根究底的少。

三、太原理工大学构建全员协同实践育人体系的新探索

新工科建设要求构建一套与之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要侧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全员协同实践育人体系。太原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同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重点大学,在新工科背景下,紧紧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核心,构建全员协同实践育人体系,是全面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习近平教育思想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具体体现。太原理工大学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积极推进和提高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科专业教育质量,探索多学科协同交叉融合的大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积极构建全员协同实践育人模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在2017年6月研究制定新工科人才培养育人体系实施方案并付诸实践,于同年8月组建成立基础学院,通过对本科生强化基础课程,实施“通专融合”的“大类培养”,在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全员协同实践育人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培养新工科建设需要的面向未来的富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实践应用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发挥全员育人优势,全面提升新工科人才素养。新工科建设是工科类院校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提升新工科人才的素质,必须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要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全校教职员工必须进一步明确新工科建设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树立全员育人理念,构建全员育人机制,以机制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为重点,挖掘和整合育人资源,以“大工程观”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设工作体系,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积极性,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太原理工大学在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全员育人的优势,依托学校“生涯导航”教育计划,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育人积极性。要求所有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相结合,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使工科学生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而且具有国际视野、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

第一, 牢固确立专业教师在新工科建设育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教师担负新工科建设工作任务的机制,在职责、任务、奖惩等方面形成规范的长效机制及考核办法,切实发挥教师育人的主体作用。学校依托学科优势,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结合教学过程开展科研训练,围绕创新驱动组织科研活动,寓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全的人格素养、严谨的科学精神于科研创新中,构建了全员参与的多层次、多元化、立体式的科研育人体系,充分体现了育人的实效性。同时鼓励教师在课堂以外发挥主导作用,直接指导学生实践。目前,学校共设立各类教学研究课题、人才培养社科类研究课题700余项。2010年以来,每年参与课堂之外育人工作的教师占到了教师总数的60%,专业教师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育人主体。其中,600余人担任班主任,400余人担任科技学术活动指导,250余人带队组织和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有众多的教师参与学生党团建设、校园文化等活动。

第二, 着力加强学工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新工科人才建设要求学生具有人文素养和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要求学工干部队伍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强化学工干部队伍在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健康、职业指导、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职能,建设规范的课程体系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明确和规范岗位职责、晋岗条件和考核标准,健全学工干部队伍人事管理、专业素质培养、教学科研团队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工作规划和制度机制,充分发挥学工队伍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第三,充分发挥党政干部和管理人员的育人积极性。新工科建设是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系统工程,更需要学校党政干部和管理人员的支持和参与,要明确党政干部和管理人员在新工科建设工作中的职责与义务,制定政策措施,完善党政干部工作考核,细化党政干部和管理人员参与新工科建设工作的方式与办法。

2.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对接行业产业需求。新工科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跨界整合性,即满足新经济的跨领域、跨行业典型特征,这就要求专业设置要体现科学性、跨学科性和跨行业性,推动现有工科的交叉复合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就必然要求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等进行产业对接与融合。搭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是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立合作机制,构建合作平台。学校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各自优势,以政产学研为纽带,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形成紧密互动关系,共同培养工业发展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

第一, 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育人模式,使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等主体间达成一体化状态,相互间呈现一种深度合作关系,遵循环境协调原则、需求导向原则、资源共享原则、体制机制协同原则、组织协同原则,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其共同的价值追求,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促进新工科建设,提高工科人才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以适应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第二,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积极与政府、企业、社区合作,建成专业实践、科技服务、就业创业等多种形式的育人共同体;完善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校外实践育人运行机制,挖掘山西特色资源,完善合作机制、学生社会实践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推进协同育人工作规范化组织、制度化运行、常态化发展。学校创建了网络育人协同中心,与校外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共建平台,通过“三微两网一端”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增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第三, 学校积极探索校企融合发展之路,对接山西经济转型发展需求,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顺应产教融合趋势。通过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建设人才培养共同体,构建多主体参与、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协同培养模式,营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校党委主动出击,先后赴阳泉市、临汾市,太钢集团、汾酒集团,清华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等20余家地市、企业、兄弟院校开展考察调研,签署多份有实质合作内容的战略合作协议和共建协议。充分挖掘校企、校地、校校产学研合作潜力和优势,推动资源共享,拓宽合作领域,积极构建良好的双边多边战略合作关系,携手寻求在山西省能源革命和转型发展征程中更大的合作机遇,不断拓宽学校生存发展空间、促进学科建设、推进学校新工科建设和发展。学校新增5个省级研发平台,成立了材料成型技术与装备研究院、安全工程技术与装备研究院、环保产业创新研究院、激光再制造与3D打印研究院等10个校企共建研究院、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与阳煤集团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氢能源电池联合研究院、煤基衍生化工产品研究院,签订并落实了“煤层气生产金刚石”产学合作项目。与国家能源集团共建“煤炭清洁转化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与潞安集团等16家大型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等。学校深度推进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重大成果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出良性互动的积极发展态势。截至目前,校地校企科研合作经费已达1亿元。

3.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2018年5月,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他又指出:“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12]要推进新工科建设,使学生成为知行合一的实践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就必须切实做到产教融合,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以知识学习作为实践的基础,以实践为深化知识的途径。针对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建立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由主管领导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定期研究实践育人工作,增进交流,加强协调,从组织上确保实践育人工作落到实处,构建了全方位实践育人体系。

构建全方位的实践育人体系,主要的实践活动包括三大类型。第一,构建学习实践体系,具体包括专业课程的大设计、大作业、实践教学环节、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及旨在拓展文化、体育、科学素质能力的各类实践活动。第二,构建创新实践体系,包括各类科技活动、科研训练、科技竞赛等,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第三,构建社会实践体系,包括学生的生活实践、职业实践等[13]。三大类实践教育,将学生的知识学习、社会经验、意志养成、情感体验、团队精神等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打通了大学生的课内专业知识学习和课外社会知识学习,兼顾了科学技术知识掌握与劳动技能的形成,融合了实践创新的锻炼与个性品质的完善,成为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必要途径。学校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富有特色化的校园文化,对提升新工科人才的人文素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通过爱心家园、爱心社、免费午餐、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螺丝钉之家”“童心圆”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等系列品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爱心育人文化”;通过晓明研究室、机器人团队、晋豹车队、超算团队、创意市集、创意百家等系列品牌,形成了特质鲜明的“创新育人文化”;通过研究生支教团、三农发展研究会、春风支教、小桔灯支教、青年志愿者等系列品牌,形成了“志愿服务文化”;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道德讲堂、清泽人文讲坛、大学生艺术节、快乐成长营等系列品牌,形成了“校园艺术文化”;通过“大学生男子篮球队”“大学生男子足球队”在比赛场上的奋勇表现,在竞赛中稳居全国八强,是唯一获得双项冠军的高校,完美诠释了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工科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4.实现实践育人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融合。学校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成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育指导教研室,负责总体设计、实施、考核、总结等工作。拓展实践教学资源,规划大学生“实践版图”,创建以职业实践体验为教学目标的大学生“实践教育指导服务站”等,拓展实践教学资源。完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育的考核评估。启动“大学生创意创新训练营”,训练营对学生进行创意思维的启迪,学生可以零门槛参与。实施了“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计划”,全校各类科研实验室不仅向本科生免费开放,而且还提供专项经费和专业指导加以保障。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兴趣驱动、工程育人”的理念,组织学生开展团队式学习、探究式研究。目前,学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41项,共有3200余名本科生参与其中,800余人次教师承担了指导任务,项目涉及8个学科门类、70余个本科专业。截至2018年底,建设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实践创新基地”,建成并运行22个,每年师生参与竞赛项目130余项,获省级以上奖项840余项,参赛学生近万人次,参赛指导教师超过1200人次,呈现出“以国家级竞赛为引导”“以基地为依托”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生动局面。

通过构建全员协同实践育人体系,新工科人才培养初见成效。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人文素养深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本科生就业率稳中有进,近两年均保持在90%,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较好,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较高。

新工科建设是适应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地方院校应紧密结合地区行业经济发展,积极构建与新工科建设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全员协同实践育人体系,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全员工科协同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全员核酸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