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家资本主义”论调的真面目

2019-02-22曹水群许建琴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国家

曹水群,许建琴

(1.西藏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2.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陕西 西安 710018)

在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第五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时,面对笔者提出的问题“我国是否是国家资本主义?”时,在座的学生竟然有38%给出了肯定答案。其中有个别同学搬出了国内外一些政治人物、学者的观点,甚至还说出了百度对于“国家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的界定,用以说明当代中国就是国家资本主义。看来,“中国国家资本主义”这一说法颇具迷惑性,在看似严谨的推导下得出的似是而非的观点让相当多的大学生着了它的魔、上了它的道。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政治立场,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导向,而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唯有科学的理论才能说服人,唯有科学的理论才能真正引导人、凝聚人和激发人。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国家资本主义”这一错误论调进行深入驳析,引导大学生看清“中国国家资本主义”论调的真面目,揭开笼罩在中国头上的国家资本主义阴霾,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一个真理:中国绝对不是国家资本主义。

一、“中国国家资本主义”论调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家资本主义”一词在西方媒体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部分学者用这一概念描述和界定某些具有共同特征的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他们甚至创造了一个专有名词——“中国国家资本主义”,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变成了“国家资本主义”。

2012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克林顿多次谈及国家资本主义,认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兴起将对世界经济带来严峻挑战。同年1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文称: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西方新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前景不妙,危机不断加剧;二是国家资本主义在新兴市场中异军突起。美国政治学者伊安·布雷默认为,国家资本主义的根本动机是国家权力最大化,它是一种由国家主导市场来获得政治利益的制度。曾任美国总统首席战略专家和高级顾问的班农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威胁之一。美国记者约书亚·科兰兹克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有别于英美等国家的民主资本主义模式,前者的发展对后者构成了重大挑战[1]。

“中国国家资本主义”论调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四点。一是认为重视国有企业和政府的作用是国家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而中国符合这一特征。二是认为国家资本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迥然不同、截然对立,中国国家资本主义是对自由资本主义的扭曲和破坏。三是国家资本主义具有腐败、专制特质。四是资本主义之所以面临发展危机,是国家资本主义破坏和威胁的结果。

二、“中国国家资本主义”论调的错误性和虚伪性

1.要成为国家资本主义,首先必须是资本主义。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依然保持社会主义性质,不可能是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又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概念是列宁首先提出来的,是对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的科学界定。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历史阶段。相比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调控力更大。

国家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产物。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垄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了巩固和维护垄断资本主义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了局部的调整和变革,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力度,国家资本主义随之产生。国家资本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其社会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要成为国家资本主义,首先必须是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后,我国变革的是体制,而非社会基本制度;变革的是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而非制度的根本性质。改革开放并没有使我国改旗易帜,我国依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绝非资本主义国家,更谈不上国家资本主义。

2.不能用是否重视政府和国有企业的作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性质是否是国家资本主义。如果用这一标准来判定一个经济体是否是国家资本主义,那么,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可纳入此范围。因为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国家政府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任何人,只要对历史持有客观态度,都不可能否认这一点。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之后,新兴资产阶级通过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这种资本积累,不管是剥夺农民土地还是掠夺货币财富,都是利用国家权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进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倡导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减弱甚至取消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在其经济起飞阶段,其国家政权都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战期间,各参战国政府强力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人民生活的管理日益加强。在此条件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以产生。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旧资本主义已被这场战争彻底摧毁,它已经让位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加强了美国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力度。为了帮助资本主义国家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极力主张国家应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二战期间,战时经济管理体制在各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相继形成,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社会的统制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资本主义的特征愈加明显。

如果用是否重视国有企业的作用来衡量是否是国家资本主义,那么,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有资格戴上这一“桂冠”。随着新科技的发展,要求有更多的新兴大型工业企业承担科技创新研发和转化的任务,私人垄断资本由于资金有限而无力兴办此类企业,只能由国家出面投资。基于这一社会需求,各种国有企业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包括满足国家机构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等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等等。

3.纯粹自由市场经济和自由资本主义从未真正存在过,现实存在的资本主义都与国家资本主义脱不了干系。美国一直高调称自己是“自由市场经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典型代表。但了解美国发展史的人都知道,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的发源地和大本营就在美国。闻名于世的“美国学派”,其鲜明特征就是对于保护主义的研究和主张。二战后,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在强调和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并没有丝毫减弱。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美国再次拿出了国家干预的法宝,通过大规模金融救援计划和财政刺激计划稳定经济、促进增长。特朗普上台后,更是把国家强力干预作为救命稻草,大肆推行贸易保护、移民限制、产业回流等政策。由此可见,美国号称自己是“纯粹市场经济和自由资本主义”,在实践证明和逻辑推理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对待“国家资本主义”的问题上,一些国家一贯实行的是“双重标准”:在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时,就到处贩卖和强力推行“自由资本主义”主张,要求他国无条件开放市场;当竞争优势因后发国家的追赶而逐渐减弱时,就祭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以维护本国的垄断地位。城头变换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变什么旗,唱什么戏,关键看哪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利益。

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李斯特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抽梯子”理论:一个人攀上高峰之后,为了避免别人跟着爬上来与自己平起平坐,甚而超越自己,他就会把使用过的梯子一脚踢开。诋毁中国为“国家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政客和学者,他们自诩资本主义制度是纯粹的市场经济和自由资本主义,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解读为“异端”,给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扣上一个“国家资本主义”的帽子,其心态就是“见不得别人好”的“抽梯子”心态。“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想要模仿美国模式,他们就应该按照美国的实际行为而不是按照美国的说法去做。”美国指责别人的,就是自己一直在坚持的。美国对我们的定性不重要,我们对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否自信才重要。此所谓“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4.腐败是全球面临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国有企业并不必然导致低效率,发挥政府的作用并不必然滋生腐败。20世纪90年代,西方媒体和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国企的效率在理论上总是比不上私企。2008年金融危机后,他们认识到国企的效率一点也不亚于私企,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国企甚至做得比私企好得多。

最近,一些西方学者撰文称:中国的国有企业在非洲进行开采投资时,采取了国际先进的环境标准,并没有像某些西方媒体所指责的那样,“与边缘经济体进行环境不平等交换”。相反地,美国的金融垄断资本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才真正称得上是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管理透明度。它们肆无忌惮地进行所谓的金融创新,不负责任地玩转移风险的投机游戏,从而引发危机。但它们却能在危机中因“过大而不能倒”,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巨额救助。这不能不说是对“私有企业更高效、更有助消除腐败”的一种反讽。

是否低效率和容易滋生腐败,关键并不在于是否是国企,而在于是否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制度化的监管和依法管理的体制。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都存在大量的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积极意义更是不容小觑。国有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在提高经济福利的同时实现社会目标,在重视效率的同时实现公平。

备受西方媒体和部分专家诋毁和贬低的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阿尔多·穆萨基奥眼里,却是优势多多。他认为,这些国家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更大的弹性和恢复力,从而避免了严重的不景气;这些国家内的国有企业,不仅在危机期间实现了盈利,而且其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作为国家,是国有企业的部分股份持有者而不是所有者和管理者,从而缓解了国有企业常有的“代理人难题”[3]。

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加尔布雷斯认为,在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只是他们的官方信条和一个合法性神话。自里根政府以来,美国保守派政府一直做的事情就是:打着自由市场旗号、滥用公共制度以谋取朋党私利,“新工业国”被“掠夺型政府”所替代,美国变成一个“公司共和国”,美国的两极分化被加剧,市场运行的制度基础被破坏,美国金融霸权迅速走向终结[4]。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非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破坏和威胁的结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该矛盾的发展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二是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当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时,经济危机就爆发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始终是:群众贫穷和群众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5]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各种应对危机的措施,虽暂时避免了金融秩序的崩溃,但对于经济复苏的推动作用却极其有限,其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失衡、福利风险增加、债务负担沉重的系列危机。这些危机的产生根源依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体制“失灵”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其经济领域的危机。因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而经济基础发展受阻也会反过去制约生产力的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失灵”问题越来越严重,西式选举难以“选贤”;“否决政治”盛行;“民主陷阱”阻碍国家治理;传统精英政治走向衰落……政治体制“失灵”,导致国家和社会治理低效率,对经济领域的调控成效减弱。如此一来,资本主义肌体上的小病,也许会因为不能及时救治而导致灾难性重症。

综上所述,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威胁和破坏,毫无道理可言。这好比是一个人骑自行车跌跤了,却把原因怪罪于同行者的自行车骑得太好。这种因果推理没有任何逻辑。

三、“中国国家资本主义”论调产生的背景和企图

1.基于转移国内矛盾的目的,一些西方政客和学者把本国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原因归结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威胁和破坏。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发展颓势。经济发展低迷使得民众对于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不断降低。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2002—2008年的6年间,美国民众对于本国政府的满意度从41%一路降到了23%。2009年虽有短暂性上升,提高到了36%,但2010年后又开始下滑,2011年的这一数字是21%。同时期,仅有18%的被调查者对本国发展持乐观态度[1]。

捍卫资本主义制度的政客和理论学者们,他们一直沉醉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普世价值”“资本主义制度合理而高效”的话语体系中,面对本国民众的不满和责问,如果承认发展颓势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那就是自唾其面、自打其脸。为了自圆其说,就找了一个假想敌,把发展不景气的责任推卸到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身上了。

2.面对我国蒸蒸日上、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西方一些政客和理论学者不愿意承认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致,而是把原因归结于资本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5%,而同期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速仅为2.9%;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8%上升到15.2%,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6]。社会主义制度一直被那些不怀好意的资产阶级政客和所谓理论家诋毁为落后和低效,社会主义道路一直被他们贬损为“没有前途”。面对中国多年持续的高速增长,面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进步,他们没有勇气和胆量承认这是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越性所带来的结果,却睁着眼睛说瞎话,说“中国的成功是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的结果”。其目的是想强调:中国之所以成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成功。

3.“中国国家资本主义”论者强调“国家资本主义”与专制、腐败如影随形,“国家资本主义”必将走向失败,意在消减我国民众的“四个自信”。 “中国国家资本主义”论者,总是会将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无限放大并大肆强调,并将腐败和专制的帽子扣在所谓的“中国国家资本主义”头上。他们指责:“中国国家资本主义”不擅长科技创新,会对自由市场经济带来威胁和危险,不自由的社会制度不仅会导致自身走向失败,也必将危及西方民主制度……这些不符合事实、没有根据、夸大其词的唬人言论,对于那些专业知识不足、辨别力弱、“言必称西方”的人可能会起到一定的迷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消减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4.“国家资本主义”论者,将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视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绊脚石”,目的在于鼓动资本主义阵营歧视和遏制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资本主义”论者认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属自由资本主义,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属国家资本主义性质,而国家资本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对立面,是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威胁和破坏。该论调将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立起来,这对鼓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歧视和遏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建立“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体成员的‘民主国家同盟’”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而通过这种“民主国家同盟”来管理世界事务,正是自小布什时代以来的美国外交战略目标的主要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7]在这样一个日益开放的世界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也在所难免地不断加深相互往来与相互借鉴。但两种社会制度内在的与本质的规定性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绝不是国家资本主义!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大学生看清了“中国国家资本主义”论调提出的背景和企图,理解了该论调的错误性和虚伪性,才能在网络时代各种复杂信息的包围中擦亮眼睛、辨明真伪、站稳立场,也才能有效抵制“中国国家资本主义”论者别有用心的思想侵扰。引导大学生深入驳析“中国国家资本主义”论调,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并努力履行之。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国家
国家公祭日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青年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方法的再检视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历史使命的终结?——在资本主义危机中思考女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