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新发展

2019-02-22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思想

刘 伟

(太原工业学院 机械工程系,山西 太原 0300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意识形态工作,五年间曾两度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深刻阐述。这些论述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一、极端重要: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定位

从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共和主义者、反对拿破仑恢复帝制的德·特拉西最先使用并阐述“意识形态”这一名词开始,意识形态便被人们认为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重视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中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创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到1844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日常意识批判理论(拜物教),再到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中对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和反作用的论述,都始终注重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范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1]52。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含义:“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意识形态)和客观真理,绝对与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2]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必然要用科学的意识形态武装工人阶级。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3]“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4]邓小平在1979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5]意识形态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江泽民十分注重领导干部的政治建设,明确提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胡锦涛特别强调:“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优势。”[6]

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把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7](即“三个事关”)2016年2月,习近平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五个事关”,旗帜鲜明指出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从“极端重要”,到“三个事关”,再到“五个事关”,这些关键词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在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的全新认识。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看,意识形态极端重要。意识形态对政党而言,是旗帜,是凝聚力量、引领人心的思想武器,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灵魂。无论在革命时期、社会建设时期,还是在深化改革时期,意识形态工作在治党治国方面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将思想上层建筑与时代形势相结合,把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唯物史观关于意识形态与经济建设辩证关系的视角来看,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其重要性。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工作不扎实、不牢固,意识形态就如镜花水月、虚无实质;而没有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精神支持,经济建设大厦也将根基不稳、地动山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意识形态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艰苦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与此同时,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性愈发明显。历史实践充分证明,经济建设越发展,思想观念越活跃,越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将意识形态的“变量”转变为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增量”,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二、九个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任务。列宁根据当时俄国工人阶级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工人阶级掌握科学意识形态的方法论——灌输理论。灌输的具体途径是: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首先由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的革命家、理论家创造出来,再把科学意识传授给无产阶级的领导者,无产阶级领导者在领导与组织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再将其灌输给普通民众。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对以阶级斗争的粗暴、强制方式。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实质上是实践主体主观世界的问题,由于主观世界是一种意识性存在,具有某种相对独立性。因此,不能像改造客观世界那样直截了当,而是要靠说理教育,靠思想碰撞,靠实践基础上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来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的共识。

习近平在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严峻形势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九个坚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8]这些新论述既是实践总结又是科学规律,既是思想纲领又是行动方略,全面阐述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依靠力量、工作策略等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长期坚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九个坚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逻辑严密的统一整体。第一个“坚持”是根本,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依靠力量。第二个“坚持”是核心,是其他几个“坚持”的基础。“两个巩固”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是对其他几个“坚持”的旗帜性要求。第三个“坚持”是前两个“坚持”的必然要求,也是其他几个“坚持”的理论之源、力量之基。第四至第九个“坚持”是我们党在思想道德、文化自信、新闻舆论、文艺创作、网络安全、对外传播等方面工作的原则和方向,是前三个“坚持”的内在要求和逻辑必然。

“九个坚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方法论的体现,是对党的十八大后五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涵盖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方面面,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条件下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怎样进行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问题。“九个坚持”为意识形态工作应对新形势新变化、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提供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具有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心环节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在某一社会政治制度下,对统治阶级所倡导的、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民族、文化、宗教、艺术等意识形式的认可、赞同、拥护和支持。构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任何一个国家,政权的持久与社会的发展要稳步推进,必须让政党信奉与倡导的意识形态理论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并自觉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1956年,毛泽东在面对国家要求经济和文化迫切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目的就是在全社会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确保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正确的、能够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向民族复兴的意识形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9]。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8]这些论述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上阐释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的举足轻重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我国在当今世界范围内面临思想文化激烈碰撞下赢得主动的形势要求。全球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在政治、文化、生态、意识形态领域的接触、交流和冲撞提供了基础与平台。在全球化视域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据的优势,在教育、舆论和文化等方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控制与渗透,使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严峻的挑战。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要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构建科学的先进的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控制便只能无果而终。

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关键是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不断奋斗的历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再到改革开放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东方焕发出鲜活而磅礴的生命力,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其次,马克思主义建立在严谨的科学研究基础上,揭示了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等领域的最一般规律。尽管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一百七十多年前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其并不是僵死、封闭的体系,而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成长的活的理论,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土壤,而国际社会的大变革、大调整和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带来新的课题。因此,要把握好坚守与革新的关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使之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最后,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就不能把这一理论局限于少数革命家和理论家手中,必须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了解并掌握。正如马克思所讲:“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5只有把科学的理论交给人民群众,才能直接现实地进入具体实践,促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面而科学的发展。

四、以人民为中心: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系统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为全人类解放而斗争”是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一以贯之的历史使命。毛泽东多次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最终决定所处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中国共产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一次次历经艰难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基本路线。

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基础上,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要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在2013年“8·19”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7]在2018年“8·21”讲话中,他又进一步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8]2019年3月,习近平在罗马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询问他当选中国国家主席心情时,他回答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充分体现了大国领袖以人民利益为至高无上利益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为它回答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基本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是践行我们党根本宗旨与牢记初心的必然要求。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宗旨和初心决定了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立足点。《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要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要更多地着眼于人民的精神生活,因势利导尽量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的需要。在宣传和教育方式上要情理结合,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理论,使党的理论像家常菜一样接地气地深入寻常百姓家。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曾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理论的终极意义在于指导行动。如果把理论束之高阁,或夸夸其谈而不加以运用,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意义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就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习近平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10]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解决人民群众最实际最关心的民生问题。

五、培养时代新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职责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意识形态教育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都是与社会发展主题相契合的。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时代新人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培养要求。毛泽东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全面教育,既要政治水平高,还要业务能力强。邓小平强调要把“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作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标准。江泽民强调要认识到知识分子对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加强并做好对各个领域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名义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以纲领性文件对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出整体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力点”。习近平在2018年“8·21”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8]习近平的论述进一步强调时代新人的培养必须与所处的历史方位、社会形态、奋斗目标等相统一、相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我们正处于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这样的历史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正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使命职责。

培养时代新人,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这个理想信念,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会自然生成,要靠学习与实践。学习,就是要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要学懂还要弄通,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进人们头脑,深入骨髓。实践,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去分析和指导具体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坚定“四个自信”,补好精神之钙,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培养时代新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德育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就是要引导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自觉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培养德行兼备的时代新人。

培养时代新人,要以青年工作作为政治工作重心。党的十九大报告用整整一段文字来寄语青年,全文先后十次提到“青年”,充分体现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青年是新时代的主力军,必须抓好这一关键主体,抓住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确立这一关键节点,扎扎实实做好青年思想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引导他们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勇于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时代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