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路径研究

2019-02-22贺守喜

关键词:凝聚力马克思主义师生

贺守喜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11003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P41)同时还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高校作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始终坚持好、巩固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决反对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要切实打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实思想基础。

一、加强和提高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是培养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内在要求

2018年3月30日,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8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思想创新的文化高地,对于明确旗帜和道路,对于国家政治安全等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引导高校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正确对待我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

每年高校师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生产出大量的优秀文化成果,成果涉及各门学科,它们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些成果坚守了中华文化的立场,实实在在地根植于人民,服务于大众,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转型与发展,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竞争力。

(三)加强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我国高校不只是培养精英,而且还要培养各行各业基层工作人员。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确与否,会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高校师生只有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使自身在世界范围的思想文化交流中,从容应对各种挑战,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

二、目前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现状

(一)部分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识不足

从目前看,绝大多数高校师生都能够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性与必然性。然而,也存在着极少部分不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体内容的学生,他们没有很好地接受学校开展的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重要性理解不深、不透的一部分人;还存在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教师,他们则是在工作中淡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再学习,造成了思想上的懈怠,甚至走向极端。极少数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无主体、多元化倾向,他们不愿意参与提升思想政治修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学习与研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接受得不及时、不到位,甚至个别时候对那些提出批评意见的同事产生误解,抱着个人的思想认识来分析问题,进而在思想领域常常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极少数高校师生散播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一致的错误言论

现实中仍有极少数高校师生不实事求是,忽视甚至扭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散播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一致的错误言论。这种行为对建设和谐稳定、政治安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不和谐的影响。

(三)网络内容监管不严格、不到位

中国是世界上网络使用人数最多的国家。网络具有鲜明的无地域限制、无国界限制、无民族限制、无文化限制等特点。由于我国网络发展速度较快,而监管力度不够,导致高校师生可能会接收到与中国历史及国情不符的部分西方文化。个别师生追求过洋节却忽视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淡化民族精神的言论,从而弱化了部分师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创造力,[3](P22~25)对主流话语权产生了侵蚀。

三、提高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对策

面对各种各样的威胁,提高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影响力成了最为棘手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高校师生,特别是高校教师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刻理解、坚定认同、正确传播、结合实践、不断创新。我们要把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使命记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当好“顶梁柱”“挑山工”,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强烈的担当意识,扎实的工作作风狠抓落实。[4]

(一)注重强化政治站位

提高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必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新部署和新要求。一是加强理论武装。要积极引导高校师生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学习作为强化责任担当的首要任务,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要持久学,深入学,刻苦学,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不断完善和提高高校师生尤其是高校教师的理论修养。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有关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论述等,要读原著,悟原理,在领会精神实质上下功夫、用气力。二是勇于担当责任。高校各级党的组织要切实担当起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和领导责任,要将意识形态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相互结合,融会贯通,做到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一验收成果。三是用主流思想凝聚师生。意识形态工作,特别强调坚定道路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5](P57)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作用,引导教育广大师生必须时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持续不断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成风化人中坚定“四个自信”,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

(二)注重加强舆论导向

高校师生是社会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地位。高校师生的一言一行,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因此,高校师生在意识形态的宣传方面,必须是积极的、正确的,宣传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言论。不能出现舆论宣传的真空地带,不能给反马克思主义者留出任何空隙。坚守党领导一切,立足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时刻坚守党性原则,贯彻党对舆论工作的绝对领导。加强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宣传广大干部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效举措的实践行为,以增进做到“两个维护”、爱党爱国、奉献社会、与党同心的真实情感。[6](P27)因此,提高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必须是在党的领导下,对舆论导向保持绝对掌控。

(三)注重监督与管理

一切自由都是以相应的束缚为前提的。正是由于网络发展较快,监督和管理滞后,造成了极少数高校师生散播不利于社会和谐团结、有损民族自尊心的错误言论,而没有被及时地识别出来。“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5]引导师生敢于和善于斗争,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的形成与传播。

(四)注重内容与形式创新

要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在保持传统教育方式的前提下,还要创新网络传播载体,积极构建传播平台,让党的科学理论、主流价值不断充盈网络空间,源源不断地释放正能量,唱响主旋律。[6](P63)要培养造就一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人才队伍,并真正做到宣传到位,工作到位,强力推出一批思想符合时代要求、内容“接地气”的优秀作品成果。[5](P6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教师每年都有大量的创新成果出现,是理论创新的人才。从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专长入手,时刻关注新时代百年遇到的社会大变革中的“热点”问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以制作微视频、“快闪”和以传统非遗展示等各种形式展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弘扬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可信可学的先进人物和事件,用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7](P13~14)同时,高校的学者们必须掌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在国内外的舆论空间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让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永不“失语”。

综上所述,提高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引领力,必须认清我国高校师生在意识形态方面出现的认识淡化,领会不深刻,损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正确理解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观与客观原因。从高校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到牢牢掌握舆论导向,再到有效地监督与管理,最后在各专业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创新,真正实现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提高,增强责任担当,站稳政治立场,做好思想引领的表率和发挥引导作用。同时,切忌将学术观点与政治问题同等相待。不应以高校师生的学术观点作为评判其政治观点的标准。不可将中西方各种学术观点的比较,作为监督师生政治态度的依据。但对于个别师生故意借用敌对势力的观点与文化,发表有损中华民族利益的言论,必须给予坚决的批判与抵制。

猜你喜欢

凝聚力马克思主义师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麻辣师生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