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专业课教师职业发展路径探析
2019-02-22董凤
董 凤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6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高校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探寻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的融合点,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方法,把思政教育资源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实践效果关键在教师。近年来,一些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理念缺乏,自身思政素养有待提升,课程的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教学模式落后等,已无法适应思政教育改革的要求,影响自身职业的发展。改革教学理念,建立长效机制,创新专业课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对现实全员、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专业课教师职业发展的新要求
(一)提升思政素养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探索,它的推进使专业课教学变得更加厚重,就是要挖掘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的内在契合,达到专业知识教育同价值观的引导的内在统一。思政教育内容能否有效融入专业课教学体系当中,专业课教学能否有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的引导的内在统一,关键取决于教师素质和能力水平,专业课教师的素养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状况的核心变量。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构建知识体系时,除了需要学科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熟悉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程内容,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了解国际国内的形势与政策,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提高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教学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主动发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因子,传播正能量和先进思想,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实现思政教育内容渗透于专业知识载体中,保证课程思政工作“不变味”。
(二)增强育人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2]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落实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要求,需要全教师、全课堂、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绝非是思政课教师唱“独角戏”,需要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师生员工一起和弦同奏,才能唱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美乐章。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课教师需主动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这是社会赋予教师的重要使命。然而,要顺利承担育人的职责,专业课教师要养成育人理念,增强育人意识,深入发掘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元素,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重视价值情感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为目的,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精神、校园文化等内容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所有专业课教师勇挑重担,教书育人,探索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内容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
(三)创新教学模式
高校部分专业学科和教材涉及西方的理论成果、思想观念、文化风俗、宗教礼仪等内容,体现出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受此影响,教师在阐述学术观点和表达学术思想上难免受其影响。因此,专业课教师势必要创新教学的模式。一是专业课融合思政教育资源。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挖掘和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注重学生的兴趣关注点,寻找思政内容渗透的结合点,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研究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远大的社会抱负等内容融入到专业学习中,从而促进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二是专业课实训实验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融通。学校开设的专业实训和实验课,指导教师可由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担任,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给予指导,思政教师在职业道德规范、企业文化、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等方面给予指导,这既是专业课的实训,也是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三是专业课教师参与学工队伍组织的学生活动,增进专业教师对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意义的了解,同时对活动提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建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专业课教师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缺失
近些年,绝大多数的专业课教师认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由思政部门、学工部门和宣传部门的人员来做,专业教师做不了也做不好,专业课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上,将课程思政理念视为超纲内容,推卸自身应该承担的育人职责,缺乏育人的责任意识。为把学生培育成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有些教师甚至把专业技能教育和思政教育对立起来,认为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搞课程思政,必然会削弱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使得教育越来越偏离立德树人的轨道,不利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新时代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这一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对专业课教师职业发展不利。
(二)专业课教师未能充分探挖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校各类课程都包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并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观教育的完美结合,才能使课程的育人效果发挥最大。高校在推行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在挖掘、系统梳理和精准厘定育人资源的方面努力不够,仅意识到专业课教学的重要性,只注重知识真理教育和学术性探讨,忽略了价值情感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深入挖掘和梳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实现专业知识教育、政治教育和价值教育的有效衔接,导致专业课的育人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之间出现失衡。还有部分高校积极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但多数仍处于局部零星的探索阶段,未能形成有效的整体设计,需要我们精心遴选试点课程,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价值元素,进一步加强探索,善于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可推广的整体方案。
(三)专业课教师未能有效践行协同育人理念
高校所有教师及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就能实现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目标。目前,部分高校教师在培育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中,认识上存在一定的狭隘观念,责任分工不明确,沟通与交流不畅通,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的育人合力。有些专业课教师认为讲授自己的专业课程,完成自己教学任务就好了,不去与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价值取向和日常表现,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形成价值引领的“同心圆”,[3]打破两张皮现象。同时,高校没有一套相对完善的规定协同育人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法规,也是专业课教师不能有效实现协同育人的因子之一。在协作育人实施过程中,严重存在管理不到位、职责不明确、奖惩制度缺失、评价和考核标准模糊等现象,无法形成齐抓共管、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高校必须建立一套硬性的制度指标,对所有教师协同育人实行规范化、精细化、制度化管理,使所有教师切实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专业课教师职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改革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也称教学观,只有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不断自觉地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才能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高校专业课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核心理念,要充分认识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对本课程蕴含的爱国情怀、职业道德、社会价值和人文精神等要素进行深入挖掘,深度拓展教学内容,增强育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要认识到专业课教学过程本身不仅是教书,也是在育人,要以课程思政的新理念为指南,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要认清实现专业课育人功能的基本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达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境界升华并举,与思政课形成价值引领的“同心圆”;要认识到各专业课程实行课程思政建设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方式,应结合课程性质和内容灵活融入,针对学生思想特点因材施教。为此,在专业课教学中,要以工具理性为基础,以价值理性为导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自觉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建立长效机制
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做出成效,高校必须高屋建瓴、统筹谋划,建立行之有效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机制、制度完善的管理机制、常态化的运行机制、健全的督导评价机制,尤其要建立有利于专业课教师职业发展的机制。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性,首先,构建完善的专业课教师职业发展培训机制,为承担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师提供深造和培训的机会,全面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使之具备适应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的能力。其次,加强人文关怀,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鼓励专业课教师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通过课题建设拓宽专业课程思政内涵,政策激励其撰写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最后,建立专家定期听课、评课和调研制度,通过教学比赛、学生座谈、职业道德考核等形式,跟踪了解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动态。只要学校高度重视并建立长效机制,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才会有制度保障,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目标才可以实现。
(三)打造教研团队
“课程思政”建设顺利推进的关键是教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专业课教师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是“课程思政”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要搭建课程思政工作平台,整合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教研团队,通过制定教学目标、集体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等环节,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沟通,才能让思政内容有效融入专业课的内容中。为此,专业课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观念,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自学中央文献、观看时事报告、关注时政论坛、聆听热点问题讲座、参加课程思政试点交流座谈会等,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己的政治思维意识和思政理论水平。目前,高校各类专业课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这要求专业课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思政理论和人文知识,还要吃透专业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主动寻找思政内容的融入点,整体规划和分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让科学的“三观”与教材内容有机融为一体,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要义灵活地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证明,高校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一位专业教师的育人责任变得更加明确。课程思政改革不仅改变了专业课“只育才不育德”的尴尬局面,而且提高了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从而使育人从专人转向人人,有效实践立德树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