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2019-02-22徐洪元
孙 巍,徐洪元
(沈阳工程学院 学生工作处,辽宁 沈阳 11013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教育转型发展也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其中“核心素养”理念更是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教育研究、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领域的重要课题,引领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现阶段的发展现状与社会环境下,对其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大学生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可以为他们的人生发展提供一定的精神力量,为他们的人生指明意义和方向,并提供科学的人生价值评判。因此,在新时代,高校不断加强对人才培养的研究,探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时俱进地开展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及培育的现状
1.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果在北京发布,确定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它将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变革。因此,有必要从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内容、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等几个方面,对新时代如何构建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机制做深入的研究。
2.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改革开放大潮成长起来的,他们深切地感受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伴随着信息通讯渠道的畅通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大学生也正遭受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冲击,这些都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上多元文化的冲击必然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理想信念的迷失、道德水平低下、诚信观念缺失等问题已经不同程度地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这不但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造成了一定冲击。在当前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入、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动、人们的思想观念走向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育将是一项系统的、全面的工程,它既是对大学生立德树人的要求,又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战略的要求。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为了培养出更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我国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群体的核心素质培养。现阶段,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高校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群体的心智培养,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大学生群体能够对自身做出客观的评价与全面分析,从而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加强对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1]。其次,我国高校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群体的自我发展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培育,引导大学生群体进行校风校训的学习以及校园精神文化的培养。
二、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大学生群体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核心素养的培养课程主要采取的是一些思辨与研究的形式,这种培养形式与大学生群体的课堂活动存在脱节,只是引导大学生群体对核心素养的相关文献与资料进行研究。这种培养方式明显地忽视了研究对象的差异性。
在我国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时代的发展特征对其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新时代我国媒体的发展形式正在走向多样化,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方式出现碎片化的趋势。大学生群体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在网络上所获得的信息,往往是一些没有实质意义的价值含量低的信息,它们会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达,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核心素质培养也产生了消极作用[2]。
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模糊,层次性不强。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首先明确教育目标,只有明确了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才能确定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方向和内容。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层次不够明确,导致教育的实际效果不理想,且教育的内容空洞、陈旧,没有跟上社会发展变化的脚步,缺乏与现实社会结合的力度。另一方面,大学生本身思想单纯、发展目标方向不确定,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空洞、陈旧的教育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使学生排斥教育过程,弱化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应确立明确的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将理论教育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作为首要任务,以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层次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式作为根本目标。
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内容空洞,脱离学生实际,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效果。目前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很难满足核心素养培育的需求,所以必须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并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同时采取一些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的教育方式方法,以解决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现实生活中价值多元化的矛盾问题。
三、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
1.注重文献研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检验大学生核心素养是否真正确立、是否内化于心的最终标准。大学生要发挥社会精英的带头作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走进社会,并在社会实践中去感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通过不断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影响和促进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高校要在充分了解现今大学生思想潮流的基础上,引导并帮助他们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访问、讨论交流会、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引导他们深入了解社会各个行业的实际情况,完善并提升自身素养。
同时,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要将对大学生核心素质的培育过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文献资料的相同性与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大学生群体的具体现状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核心素养培育的合理建设[3]。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研究工作全过程,从理论高度对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进行必要的提升。
2.注重顺应好当下的时代发展要求
21世纪,全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互联网的社会,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上可以获得各类相关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垃圾信息。垃圾信息的获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群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首先要注重并完善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对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来加强对互联网上信息的引导,为大学生群体营造出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其次,要注重对于互联网上相关信息的审核[4]。由于互联网信息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高校教师在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对所涉及的内容加强审核。最后,要抓住网络逐渐走进青少年现实生活的契机,采取将网络显性宣传和隐性传播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借助网络平台,开通网上热线、辅导员博客、校园贴吧等,让学生自由发表言论、交流思想,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各种思想观点,帮助其树立伟大的理想和信念,并最终作用于他们的核心素养形成过程。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联系,找出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服务意识。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利用鲜活的实践载体、生动的教育形式、新颖的活动方式,推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去,并且要做到深入持久、扎实细致。发扬基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经验和智慧,增强工作的延续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善于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理念创新、方法创新。
4.优化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环境
健全和完善校园制度文化,从情感认同到行为养成,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校风、教风、学风上都要体现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基本导向,应做到校园中的每堵墙都应会说话,全面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实效性,使校园文化发挥核心素养培育的土壤作用。切实加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机制,明确自身在核心素养培育中的责任与作用,提高教师授课过程中的育人意识,改善学校各机构、部门的工作质量和工作理念。积极挖掘并培养一批先进学生模范,推广并表扬他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典型事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国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开拓者,其核心素养的培育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从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意义、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这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力求从理论高度全面认清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创新培育方式。通过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联系,找出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增强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在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在网络上所获得的信息加强监管,从而优化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