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驱动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校地协同发展研究
2019-02-22黎勇
黎勇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近二十年的发展,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地方高校重要使命并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在政府和高校的共同推动下其理念不断创新,模式逐渐完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区域社会对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参与力度仍然薄弱,究其原因,机制设计的不合理是重要方面。具体来说,地方高校未能为区域社会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同时区域社会也未能有力提供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支持,创业教育与区域需求的脱节是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阻力。当前,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以及数据治理理念的提出,依托大数据提升创业教育与区域社会的有机耦合是一项值得探究的课题。早在2015 年5月4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在具体的改革建议措施中即强调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掌握学生学习规律和需求,为其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1]本研究认为,区域社会经济、产业、行业、企业、公共机构以及相关资源数据等的开放开发将有力支撑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数据开放、数据平台构建以及数据治理机制的建立是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联动和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校地协同发展的价值基础
作为重要知识型社会组织,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社会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是引领和推动区域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仔细审视其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和高校两类主体,区域社会作为重要利益相关方,其参与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意愿不够,机制不完善。推动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与区域社会联动协同具有多元价值。
(一)增强个体创业和就业竞争力
创业竞争力的生成其核心取决于创业者的素质,表现为创业组织构建的合理性、有效性以及创业活动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的协同能够推动创业教育系统要素与社会系统要素之间的有效整合,发挥最大育人效能。宏观上协同发展使得创业更加对口区域社会需求,让所创之业适应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增强青年学生对创业机会的识别与把握能力;微观上协同发展有利于形塑创业人才内在规格,区域社会可以将行业标准、公共领域或组织的运行规则等通过课程形式融入地方高校创业课程,夯实创业者实践知识体系。不仅如此,协同发展将有力促进就业竞争能力提升。创业教育不仅面向自主创业,同时也包括岗位创业,面向未来组织内的岗位,培养基于特定岗位的创新能力,为毕业后就业奠定基础。基于地方的产业组织和社会组织岗位进行创业训练将有力强化青年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适应性和创新创造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完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创业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创造和创新活动,高质量的创业教育并不能够完全在教育体系内完成,而是需要统筹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尤其是区域社会系统内的产业经济组织和公共组织,协同发展将有力促进区域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提升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创业教育实效性。其一,有利于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获得外部资源。在政府促进下推动社会系统内的物质要素、创新要素等与高校创业教育过程对接,发挥外部资源的育人效能,如,创业教育及创业实践的资金支持、创客空间与场地支持、创业实训平台支持等。其二,有利于保障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区域内产业、行业和公共组织可为创业组织和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标准支持,推动创业成果更加符合外部社会和消费者需求,并对创业成果的内在质量进行有效指导。第三,有利于营造支持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环境支持是推进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加强文化、制度、政策等宣传和引导有利于生成社会关心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促进区域社会与地方高校创业教育高度融合。
(三)推动构建创新型区域社会
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经济日益取代传统要素推动的工业经济,区域社会发展的动力演化已经从一般性生产要素(可以被用于任何一种产业)转移到专业性生产要素(限制在技术性人力、专业知识领域等产业)[2],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将在根本上促进专业技术知识迁移和产业化,发挥专业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大量拥有专业知识的创业者,可以说这是创业教育促进区域社会创新的根本所在。创新型社会就是要把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是包括了创新型经济在内的全方位创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涵盖了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创新环境等全社会创新的一个综合创新体系”[3],创业教育的创新特质与创新型区域社会或创新型城市建设需求具有一致性,高校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适应各行各业的创新创造主体,这在根本上契合了创新型社会的内涵。
二、大数据驱动创业教育校地协同的逻辑与架构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日益进入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这就意味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行为日益能够通过数据形式进行表达,这些庞大、复杂的数据蕴含着重要的治理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掌握这个世界或某一个体的行为特征以及相应的规律,让杂乱的数据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就创业教育而言,可通过数据挖掘实现创业人才培养的预测、监控和评估,为人才培养提供最佳的资源供应方案等。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紧密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同时自身也要公布教育数据,实现信息的互通互联。
(一)大数据促进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协同的逻辑
逻辑是事物运行发展的根本遵循,也是其合法性的根基。大数据驱动创业教育校地协同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公共管理理念的创新。从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来看,大数据驱动下的协同发展其逻辑在于三个方面。
1.大数据是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
与专业教育相比,高校创业教育对学校外部资源的依赖更加显著,这是由创业人才的素质与能力特点所决定的,创业所需的实践性知识需要在行动中获得。当前,社会对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仍然不够,其中的阻力之一即是区域社会与地方高校信息共享机制缺失。大数据“拥有海量信息类型、庞大数据规模、潜力巨大的真实数据价值、快速更新的流动数据等特性,相比传统数据测量分析更具多元性、多变性、高速性、全面性”[4]。众多数据汇集形成海量信息数据文件,内蕴了诸多具有资源价值的信息,大数据有益于高校感知和获得区域社会资源支持,提升配置效率。创业教育资源包括多个方面,其中物质资源、智力资源、岗位资源以及区域经济运行等均可建立数据化表达机制。所谓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创业教育所需的资金、实训设备、实训场域等,而智力资源如来源于社会的创业导师,所创之业的行业标准、技术标准以及市场供求等等,岗位资源即区域社会所能提供的服务于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岗位配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区域社会运行发展更加数据化,物质资源、智力资源以及岗位资源等的社会拥有情况将通过信息技术转化为可视化的数据流,以往区域社会发展由于技术限制难以转化为数据,高校以及其他公共机构无法便捷知晓其现实状况,信息不畅通,然而大数据时代我们更加容易获得相关数据信息,推动社会资源对接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促进地方高校了解区域社会资源拥有状况。
2.大数据增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服务区域社会有效性
“依数治理”下,地方高校不仅可以获得自身急需的办学资源,同时也将不断提升服务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换言之,能够根据区域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扎根区域社会的创业人才。大数据的最大特点是沟通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大数据时代,高校可依托大数据全面掌握和感知区域社会经济运行,增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服务有效性,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培养方案。从宏观来看,依托大数据实现创业人才规模结构的适应。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高校要对区域经济的运行进行专门的测度分析,了解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对区域社会急需的专业创业人才将优先培养,而对区域社会行业和产业创业人才饱和的则适度限制。如,当前西藏高校要思考如何引导培养文旅创业人才、区域乡村创业人才,致力于促进西藏文旅事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战略性产业创新发展等。从微观来看,提供精准的课程服务和本土化的培养方案,确保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适应区域需求。在创业课程建设上,要将区域社会的行业标准、产业标准及其相关外部知识转化为课程体系,创设和形塑本土化的创业环境,充分利用区域社会创业教育资源展开教学。总体来说,人才培养的这种适应性和精准性必须依托相应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区域经济运行既有区域特色,同时也会动态调整,要适应动态的区域经济就必须采集和挖掘相关运行状态数据,尤其是要求政府加大公共数据开放力度,为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3.大数据促进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智慧评价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强调“要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适应信息时代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5]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与教育系统的深度融合,智慧教育日益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向。杨现民从信息技术的视角出发,认为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智慧评价是基于数据的评价,依托信息技术的物联化、感知化等特点采集和分析相应人才数据和区域社会经济数据等,了解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智慧评价的核心在于评估创业人才和区域社会的吻合度,对其适切性进行评估,进而提出改进策略。创业人才培养的智慧评价意味着我们要建立面向全过程的数据采集系统,不仅包括创业教育阶段吗,也包括创业阶段,对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整体评价。与传统评价相比,基于大数据的智慧评价具有多方面优势,如评价更加即时和及时,评价更全面,评价结果更具可视化等,通过智慧评价我们对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及其与区域社会的关系能够更加准确的预测和预警,保证两者处于较高水平的协同状态。
(二)大数据推动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协同的逻辑
大数据背景下如何促进校地协同,其推动主体与动力架构是影响这一愿景落实的核心要素。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不仅仅是代码,而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治理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数据资源促进创业人才培养校地协同需要我们建立起有效的运行架构,优化数据采集、储存、挖掘和使用的路径,最大程度发挥数据在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1.政府为主导,促进区域大数据开放
区域社会运行数据的管理者和拥有者主要是政府,政府具有统筹区域经济社会运行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先天优势,政府公共治理是包含了高等教育治理在内的治理,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效能是区域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体现。2009 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即发布了一份名为《开放政府指令》的政府文件,将大数据引入政府行政领域,拉开了大数据影响政府治理的序幕。[6]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需要及时掌握区域社会经济及公共部门运行的数据和信息,保证创业人才的培养适应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而这其中的关键即是数据信息的耦合。作为行政主体,地方政府能够更好统筹开发本区域内的数据,有效整合政府数据中心、高等院校数据中心、商业企业数据中心、社会组织数据中心等不同领域数据。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促进公共数据开放上不断加大力度,最早如上海市经信委印发的《2014 年度上海市政府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工作计划》即确定190 项数据内容作为2014 年重点开放领域涵盖28 个市级部门,涉及产业发展、金融服务、能源环境、教育科技等11个领域。[7]至2019年4月,中国已有82个地方政府推出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其中省级地方政府13个、副省级与地市级地方政府69个。[8]西藏昌都2017年提出智慧昌都建设,在地方数据集成和开放方面开始进行积极探索。
2.社会力量是基础,提升区域数据品质
如果说政府数据具有宏观指导和引领价值,那么来自于产业、行业或企业等社会主体自身的数据则具有更多的微观特征,是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过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就数据开放而言,社会主体中行业、企业与地方高校的合作将促使高校更加直接、直观了解区域社会发展,同时也更加具体。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依托地方,服务地方,校地数据合作有两方面功能价值。一是提升数据质量,保证获得的开放数据具有可靠性。政府通过构建数据平台使得来自于社会、公共机构的数据得以展现为公众获知,由于数据的海量和杂乱,其真伪待证实,数据质量并不高,为促使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更加精准和有效就必须建立更紧密的校地合作,加强与不同产业、行业的数据沟通,将产业行业甚至是企业的运行状况作为创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依据。二是提升关键数据获取能力。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开展需要区域社会提供相应支持,如岗位资源、场地资源,物质资源,智力资源以及行业产业质量标准等,这些数据信息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如果不进一步沟通很难在公共平台获取,因此推动社会力量加入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提升数据完整性。另外,相关隐私数据由于数据安全问题也未必公开,因此为了保证创业人才未来所创之业具有更好的空间和潜力,提升创业成功率以及更好服务于区域经济就有必要加强高校与社会主体的数据合作,增强人才培养数据与区域发展数据的契合性。
3.高校是决策主体,推动数据开发与转化
地方高校是地方创业人才培养的承担者和决策主体,能够决定在何种学科专业,采取何种途径进行培养,是课程的设计者和教学的执行者等,来自于区域社会和区域政府的大数据等最终流向高校,成为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重要基础。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基础”作用的关键不仅在于数据的采集,更为重要的是将数据加工和转化为决策依据,在此意义上高校就发挥了一种接收与转化的中心作用。在数据促进创业人才培养中地方高校的作用在于三方面。一是广泛采集数据。高校主导的数据采集包括政府公开数据的收集,深入产业行业和企业等内部进行的数据收集以及自身相关人才培养数据收集等。数据采集是大数据时代高校治理的基础工程,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培养过程大都可以通过数据进行表达,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参与使得这种数据化日益成为可能。二是大数据分析。对海量数据进行加工,按需提取有价值的数据。高校通过设置专门岗位,招聘专门人员开展数据的挖掘整理,结合人才培养全过程了解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数据需求。进而言之,也即根据需求有针对性的在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三是依数治理。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实施要紧密结合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将区域发展大数据与专业创业的开展,与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活动的安排等统一起来,严格遵循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将数据作为决策依据,一方面促进区域社会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提供精准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高校精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无论是人才规模还是结构都能契合社会需求。
三、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校地协同的“数据”瓶颈
诚然,通过区域大数据可以有效预测地方创业人才需求,预警创业人才培养,评估人才质量,推动创业人才规格和数量结构的优化。大数据在现代大学治理中日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一作用在当下发挥还仍然不够,区域大数据在促进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治理中显得乏力,数据瓶颈约束了其价值和功能的彰显。
(一)依数治理意识弱,数据准备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数据的提取采集以及分析转化能力不断增强,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治理正在不断改善公共事务治理的效果。数据治理的理念与意识是数据准备的前提和原始动力,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政府与高校树立数据治理意识,为区域发展与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衔接提供数据准备。近年来,政府和高校对大数据日益重视,数据治理不断成为政府行政和高校管理的重要趋向,但总体上,这种依数治理还处于探索与萌芽阶段,经验治理和专家治理仍然占主导。极少数院校将大数据作为学校治理的依据,目前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年度就业报告、研究生培养质量等。大部分高校没有从顶层设计高度开展数据管理系统规划工作,业务部门分别开发各自所需的系统,或将信息发布在不同平台,使得高校数据源处在零散的信息孤岛状态。[9]就创业教育而言,数据治理意识薄弱,地方政府并未建立服务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数据机构,没有向地方高校提供专门数据服务,更毋庸说制定相关的数据政策,与此同时,地方高校在创业教育办学过程中也极少采集和挖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数据,相应的数据准备并不充分。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大数据时代的创业教育治理必然要重视数据意识的培育,推动社会计算和智慧治理。
(二)数据供给意愿增强,平台建设滞后
平台是连接数据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重要通道,开放和获取数据的载体,传播资讯动态的渠道,展示利用成果的平台。当前,如果从数量而言,中国开放数据集从2017年的8398个增长到2018年的62801个,[10]在量上有着快速的增长,其中两成的数据平台开放数据达到1亿以上,可以说我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能力随着平台的建设不断增强。然而,这些新建数据平台优质数据较少,且运行维护滞后。根据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全国仅有四成的平台开放了优质数据集,同时优质API接口仍然屈指可数,调用难度大,同时再这些开放的数据中仅有一成在持续更新,而九成数据平台中断和停滞。“有些数据平台虽然提供了数据请求功能,但是真正回复与满足数据需求的寥寥无几”。[11]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大数据治理的重视,数据平台搭建呈现爆发式增长,然而平台的质量以及平台的运行和维护并不能满足社会治理中的数据需求。从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来看,虽然服务于创业人才培养的部分数据可以采集获得,但能够为创业教育服务的数据平台鲜有建立,约束了数据的治理价值实现。
(三)数据挖掘能力不足,应用水平低
创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数据来源于社会经济运行系统,随着政府开放数据平台搭建的增多,高校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从海量数据中获得有益于创业教育的信息日益便捷和丰富,依托社会大数据开展区域创业人才培养,提升创业教育效能日益成为一种可能。然而,从现实而言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数据挖掘和整理仍然不够,相应的数据资源也未能转化为教育资源。通过大数据实现地方高校精准化培养创业人才需要相应的专业队伍支持,其中包括了不同类型的专家群体,如,计算机专家、数据分析专家、教育家、管理学家、工程师等,既要懂教育,也要懂经济和社会,既要懂数据也要善于分析管理,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中对大数据的开发利用不足其关键原因即在于缺少相应的专业人才。现有的创业教育系统无法完全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信息收集处理,甚至依靠人工采集分析依然占据主流地位,所以得到的创业数据多为统计层面的结构化数据,信息处理也依靠工作人员的经验判断。这种背景下,创业动态信息的跟踪采集难以实现,数据的深层次作用无法被及时挖掘。通过检索,笔者很难发现地方高校通过对区域社会数据采集和加工用于创业人才培养的案例,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较为普遍。
(四)数据治理机制不完善,培养模式滞后
治理机制的核心是制度设计与决策模式。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社会的协同必须依赖区域大数据,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创业教育治理机制,换言之,将数据的意识与数据的价值融入治理体系的建构中,以数据为中心构建相应的制度和规范。诺斯指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更正式地说是人类设计的、构建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12]能否依数治理,取决于相关规范与制度的健全。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数据治理机制表现为萌芽状态,鲜有高校将大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开发利用作为治理的工具和路径。地方高校在创业人才培养上较少利用区域大数据进行创业人才需求研究,对于区域社会的考量较少,在创业教育理念,目标定位与建设方向上均未提及服务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区域大数据的价值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毋庸说以区域大数据为中心的创业教育需求预测与预警。事实上,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具有具有自上而下的特点,数据的意识与价值在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未重视,整体审视创业教育的运行,如创业训练、科技竞赛、科研创新训练等主要依托国家或省的统一安排,创业教育的形式与模式较为僵化。
四、基于大数据的校地协同机制创新路径
大数据是创业人才培养校地协同的粘合剂,从区域大数据出发开展创业人才培养将是未来我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路径,然而面对这一趋势,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高等院校均准备不足。为了推动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精准化、高效化,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以下方面推进以区域大数据为中心的协同机制建设。
(一)创新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办学理念,树立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思维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内核和关键,这意味着你如何看待数据,如何采集和使用数据等。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校地协同需要我们树立整体、共享和智能的思维,充分发挥数据在创业教育治理中的价值。一是树立整体性思维。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并不只是高校事项,其越来越多的关涉区域发展利益。整体性思维要求我们着眼长远统整区域内不同要素,优化资源配置,依托数据和信息推进校地整合。二是树立共享思维。数据信息如果不能够共享,不能够开发,数据就会丧失治理价值。共享思维意味着区域政府,公共机构,产业机构等要通过相应的平台与机制实现与地方高校数据的共同使用,为精准育人,科学育人奠定基础。三是树立智能思维。数据为基础的治理是一种动态治理,数据源的更新要求我们强调治理的智能化,通过实时监测,精准推送实现创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高度融合以及智能决策。大数据思维要求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治理摆脱以往经验化,片面孤立的决策形式,要将创业教育办学置于相互关联和整体的环境中,克服办学中的信息孤岛现象。
(二)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建立区域性跨部门创业教育智库
智库作为一种旋转门,是介于社会市场和高校之间的纽带,通过智库研究更好地促进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发展,更加切合区域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主导的跨部门创业教育智库已有成立,如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银行等共同成立的上海市首个由高校、政府、企业共同发起的创业教育智库平台,依托智库平台实现政府与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这一创业教育决策模式中,上海市人社局主要为研究中心提供创业就业基础数据资源及配套政策支持,2016年该中心专门开展了“基于大数据的创业指导精确服务体系研究”。[13]创业教育智库构建可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地方政府主导,依托高校设立。作为区域社会的行政主体,政府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创业人才培养过程,协调来自不同部门的数据,促进数据开放和共享。设置于地方高校的智库既可以利用高校智力资源,同时也有助于人才培养数据及时与智库成果融合,适时转变人才培养机制与方案。二是优化智库成员结构,跨部门建构。智库成员的遴选既要纳入高校创业教育专家,同时也要纳入行业专家,产业代表以及创业成功者,保证人才培养过程符合教育逻辑,创业逻辑和市场逻辑等。三是建立智库成果的应用与实施机制。智库成果是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建立相应的成果实施机制是关键,同时将应用的效果即时反馈智库,从而修正和优化创业教育决策。
(三)完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依数”治理机制
机制既是路径也是保障,依托大数据推进创业教育校地协同需要机制创新。传统创业教育治理机制不仅与地方社会脱节,同时其决策也缺乏科学性,主要凭经验和专家治理,这种治理具有粗放性。大数据时代的主题是数据,围绕数据的治理机制构建需要从三方面推进。一是建立数据为基础的预测机制。创业人才培养的规模数量,质量规格等都需要进行前端预测,保证创业人才培养与区域需求具有一致性。地方高校要积极推动数据收集分析,从高速多样和海量的数据中提取与创业人才培养相关的数据信息,为人才的精准培养,融合培养奠定数据和决策基础。二是建立数据为基础的过程管理机制。过程管理意味着我们要重视人才培养全过程数据的即时收集分析,保证人才培养系统中各要素如课程,教学、实践以及相应的创业素养、技能等适应创业生存、创业发展需要,适应区域社会需要,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动态结合。三是建立数据为基础的结果反馈机制。人才培养是否适应区域社会质量诉求,产业结构诉求等需要以数据为基础进行评估,确保创业人才供给与区域发展高度吻合。高校要不断跟踪评价,收集创业人才创业数据,评估其创业的成效以及对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等。当然,无论是需求预测还是过程监测,抑或结果反馈均需要基于相应的数据平台,通过集成的数据平台和数据管理系统,数据的治理价值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四)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最终执行计划,一般而言培养方案涉及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安排,培养的具体方式与路径等。区域大数据基础上的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意味着我们要按照区域具体的要求进行,通过大数据刻画创业人才培养中的用户画像,以用户画像为基础即时调整培养方案与策略。用户画像(User Profiling)的目的是了解用户特征、理解用户需求、实现业务目标、改进用户服务。用户画像是大数据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信息技术行业得到普遍应用,通过提供群体定位、个性化推荐、网络舆情监测、风险防范等服务,确保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完美匹配。[14]就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而言,我们要基于区域大数据,开展两方面的画像工作。一是宏观区域经济社会画像,一是微观个体的需求画像,以两类画像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前者可以数据展示出行业、社会和公共部门各领域创业的需求,标准和结构等要素,为创业课程的设计、创业实践的开展、创业成果应用等提供支持,后者则可以以数据形式展示个体的知识、兴趣、需要和能力,甚至社会关系特征(如温州大学创业教育将学生人际关系中是否具有开办企业或职业经理人作为一项重要考量因素),以区域大数据和学生成长大数据为基础的培养方案设计将更加契合地方和学生的实际,提升所创之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从而更好实现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实现二者的良性、高效、有机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