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南下支队转战湖南述论*
2019-02-22罗玉明
李 勇,罗玉明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王震、王首道受中共中央派遣率八路军南下支队5000余人于1944年11月10日从延安出发,一路过关斩将,冲破日伪军的阻拦,在1945年3月23日进抵湖南省平江沙铺里地区,到1945年9月20日离开湖南,在湖南转战达半年之久。中共中央派遣八路军南下支队南征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在湖南半年之后为什么要离开湖南北返?南下支队对湖南抗战和湖南党组织发展有何作用?学术界已有的关于南下支队的研究(1)已有成果多集中在对王震和359旅南下情况的一些简单介绍和对王震的功绩的评价。主要有:张治宇的《王震与我党的“第二次长征”》(《文史天地》2007年第11期)和《王震与南下支队“长征”》(《党史纵览》2006年第9期),曹月柱的《王震与九死一生的“第二次长征”》(《广东党史》2005年第6期),王人广的《三五九旅南征记》(《炎黄春秋》2005年第9期)。此外,对于南下支队预期目的地广东地区的东江纵队的研究主要有李翔、李天华的《抗战胜利前后五岭根据地计划的提出与放弃》(《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7期第110—119页)一文认为:1944年,日本发动了豫湘桂战役,以打通大陆交通线,为维护民族利益,宣传中共抗战,兼顾未来民主革命,毛泽东提出五岭根据地计划。该计划要求八路军359旅南下,东江纵队北上,以湘赣粤桂边为中心,共建五岭根据地。该文对计划的提出以及对东江纵队的相关行动进行了说明,而对八路军的南下阐释较少,并认为这计划南下支队受益,对东江纵队是不利的,对南下支队所起的作用没有进行阐释,尤其是没有谈到东江纵队北上的行动迟缓对根据地的最终未能建成是负有责任的。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力图对此做一探究。
一、中共中央派遣南下支队南征的战略意图
日军于1944年3月发动了“一号作战”。整个作战分为前后两个互相衔接的阶段,即河南会战与湘桂作战。日军于4月17日发动对豫中的进攻,打通了平汉线,随即调兵30余万发动了湘桂作战。5月27日,日军分左、中、右三路大举南犯。第九战区对敌人即将展开的攻势置若罔闻,依然固守第三次长沙会战的作战经验,即所谓“天炉战法,分兵把守”,最后,守军被日军各个击破。6月16日,长沙陷落。
日军占领长沙后,分兵三路向衡阳进击。国民党军队希望用两边夹、中间堵的战术,将日军击溃于衡阳附近,以一部于渌口、衡山间地区,持久抵抗,主力由醴陵、浏阳向西,由宁乡、益阳向东,夹击深入之敌。以第37军第3师,在渌口、衡山间地区进行持久抵抗,第10军守衡阳,实施中间堵。但日军很快击破国民党军队的夹和堵,出现在衡阳市郊,发起对衡阳的攻击。第10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守城战,以17000余名官兵的弱势兵力,抵抗了少时2个师团、多时4个师团的日军优势兵力的围攻,坚守孤城47天,毙伤日军19380人。但终因伤亡惨重、补给不足、再加上援军救援不及时、国民党蒋介石指挥失误,8月8日,衡阳失守。而后,日军相继占领永州、郴州、邵阳。国民党军队退守湘东、湘西山地与日军对峙,湖南省政府西迁,各县政府在各县城沦陷后也转入农村,国民党对沦陷区域的控制被削弱。中国共产党需要在沦陷区发动人民,建立抗日根据地。
当时,中共中央正派林伯渠和董必武等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求国民党承认中共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中共领导的47万八路军、新四军,但国民党极力反对。湖南战局发生变化,特别是衡阳陷落,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认识到敌后根据地对抗战的重要性。8月12日,即衡阳失守后的第4天,毛泽东即致电林伯渠和董必武:“衡阳失守,敌后抗战地位更形重要。”[1]534所以,中共中央考虑的不仅是要求国民党承认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八路军、新四军的合法性问题,还有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的问题。1944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召开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为了在南方有一个巩固的战略基地,配合全国各抗日战场对日反攻作战,经过反复考虑和酝酿,党中央做出了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派遣一支部队,挺进华南,建立根据地。在延安南泥湾练兵的359旅被选中作为这支南下的部队。会议决定:派王震、王首道等率部于十月南下发展湘、鄂、赣等地的工作。[1]542
很显然,中共中央派遣南下支队远征湖南,就是为了在长衡会战后的日军力量薄弱地带建立起敌后抗战根据地。在南泥湾,毛泽东亲自找旅长王震谈话,详细阐述了当时的抗战形势以及南下后要完成的任务。王震、王首道后来在《忆南征》中回忆了支队挺进华南后的任务:“建立湘鄂赣抗日根据地”,然后继续向南,“达到北与鄂豫皖边区李先念同志率领的新四军第五师、南与广东曾生同志领导的东江抗日纵队连成一线,力求开辟湘粤赣边的五岭抗日根据地。”[2]160—161
派遣南下支队的另一个目的是为应付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可能发动的内战做准备。抗战时期,国民党发动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反共摩擦,对此中国共产党记忆犹新,越是接近抗战胜利,中共中央对此越警惕。从当时的全国抗战力量分布来看,八路军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新四军主要在华东地区建立根据地,在湖北有李先念建立的华中抗日根据地,在广东有东江根据地。唯独湖南革命力量十分薄弱,由于薛岳的反共,在抗战初期刚刚恢复的一点革命力量很快遭到削弱。这种状况使得东江革命根据地孤悬于广东一地,与北方和华中抗日力量隔离,一旦有变,难以及时支援。所以,在湖南建立根据地,“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反动派一旦发动内战,这样也能牵制南方一翼,应付可能发生内战的严重局面。”[3]4
二、南下支队在湖南的活动
南下支队从3月23日进入湖南到9月下旬离开湖南,其在湖南的活动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建立湘鄂赣根据地阶段(1945年3月—6月下旬)
3月26日,南下支队主力部队在王震的率领下分左、右两路向平江县城挺进,27日南下支队颁布了经毛泽东修改的,以司令员王震、政委王首道名义发表《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司令部布告》,向广大人民群众阐明支队的任务是“消灭万恶敌人”“实行统一战线”“不分阶级党派,皆愿相见以诚”“厉行减租减息”,希望三湘子弟“保乡卫国,充当抗日英雄。”[4]125—12628日,南下支队在景福坪体育场召开平江群众大会,王震、王首道出席会议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成立了平江县抗日民主政府,并恢复了中共平江县委。中央得知这一情况后,同意南下支队“在湘北工作一时期,建立联系南北之中间根据地(包括崇、通、平、浏、岳、湘、长、潭),然后再南进。”[5]759南下支队深入平江广大农村,宣传发动群众,建立各乡镇抗日民主政权,动员人民群众参军参战,为建立抗日根据地做准备。
南下支队进入平江,引起了国民党顽固势力的极大恐惧,国民党第九战区调集第99军集结于浏阳和吉安、第58军集结于临湘和岳阳,从南面和东南面进攻平江、岳阳,以第6师进攻通城和幕阜山,企图趁南下支队立足未稳一举而歼灭之。在敌优势兵力的进攻下,南下支队虽然浴血奋战,多次打败敌军的围攻,但寡不敌众,4月26日王震率主力返回鄂南抗日根据地,岳阳县政府和县游击总队随抗日救国军进入鄂南。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得知南下支队的境况后,于5月4日致电王震和王首道,指出:“顽方既以六个师向你们进攻,你们可以采用机动作战”,至于机动作战的办法“或以大部向修铜行动一次,或由王震率精干支队向南行动”,根据具体情况,在考虑成熟之后,即可决定执行。但是毛泽东强调,“湘鄂赣边区根据地必须创立,以为南北枢纽”[5]795,并告知第359旅第2梯队3100人为第2支队、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1旅2100人即组建第3支队于6月南下援湘。
得到中共中央指示后, 5月10日,王震率抗日救国军主力南下,13日进入临湘、岳阳地区。23日黄昏,抗日救国军向大云山顽军各个据点发起总攻,经一夜激战,王翦波部被歼灭殆尽。
大云山战斗后,王陵基调集第99军92师、99师向大云山地区进攻。日伪军一个联队也从岳阳进至黄岸市一带,准备夹击南下支队。为打破日顽军的围攻,抗日救国军计划在敌军必经之路上的小湄村附近隐蔽,趁晚伏击途经的顽军,以打破顽军的计划。6月6日晚,抗日救国军第2支队及王震率领的军直属队进入原计划的伏击地域时,不料顽军已先期到达。第2支队与顽军一个师在黄岸市附近展开恶战,支队长陈冬尧不幸中弹牺牲。次日拂晓前,抗日救国军突破了敌人的包围,撤至平江、湘阴交界的桃花山,稍事休整后,于下旬第二次返回鄂南根据地。
2.南进阶段(1945年7月初—8月中旬)
南下支队在湘北转战2个多月,由于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攻,处境日益艰难,原定在湘鄂赣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计划难以实现。6月15日,毛泽东致电王震、王首道,在肯定南下支队在湘鄂边取得成绩的同时,认为在国民党顽军的包围之下,“我主力回旋地小,已处被动。”要改变这种局面,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在原地坚持,要么向南发展。毛泽东认为,如果向南发展,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王震先率精锐南进,王首道率余部在现地;二是两人率主力(大多数)南进,留小部配合张体学创建湘鄂边区,等候第2、第3支队的到来。毛泽东力主采用第二种方式,即主力南进。1945年6月15日,军委在《关于建立南方战略根据地问题给王震、王首道的指示》中指出,南进的目的有二:“(一)以三个月左右时间一直进至湘粤边,在赣州、韶州、梧州、桂林、衡州五点之间创造游击区及根据地,与广东部队靠拢打成一片,启龙、年生等亦以八个月左右时间进至同一地区,建立南方局面,并准备被隔断;(二)你们进至衡宝地区创立根据地,张启龙率九旅后续亦进至此区,而以文旅进至湘粤边与广东打通,亦须准备被隔断。”[6]143—144毛泽东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特别强调南进的重要性,指出:“目前整个形势仍于我有利,南洋战区由英国负责,美军不打广东。故日寇放弃南宁,缩短防线,巩固粤汉,并东攻三南(三南,是指江西南部虔南即今全南、龙南、定南三县)、河源。美军由欧东调需要时间,日美决战当在明年夏季以后,故你们尚有一年至一年半以上之时间可以利用,过此则将发生变化,国民党有发动内战可能,到那时你们的根据地须具相当规模,以便应付内战,造成南方一翼,此任务具有重大意义。”[5]797—798
6月24日,毛泽东代表中央给湘鄂赣党委、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的电报《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华南战略方针的指示》中,首先阐明了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态度,主要是打击日军和伪军,对于国民党军队,只能在受到攻击时,在自卫的立场上进行反击。其次,指出“在湘中衡宝潭醴地区建立解放区在目前是可能。在日寇崩溃后要继续存在、坚持,将是很困难的”,特别是“不能和广东力量打成一片,违背着在南方一翼建立局面,以便在国民党发动内战时牵制国民党一翼的战略意图”。[7]282再次,强调南进湘粤赣边建立根据地。根据对形势的分析,毛泽东指出,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的主力及后续部队应该取道湘南敌占区,与湘粤边界和广东部队连接,在粤赣边和湘桂边区,分散建立多个游击根据地,进而形成一片巩固的根据地。最后,毛泽东强调,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一是在军事政策上不犯错误,二是要重视人民,团结广大人民群众。
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湘鄂赣边区党委于7月4日在咸宁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决定在日军占领区域实行分散的游击战争,建立与扩大解放区,建立与扩大人民军队、游击队和民兵。同时决定:第6支队继续在湘阴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第3支队协同张体学部继续巩固鄂南,发展湘北;王震、王首道率主力继续南进。[3]117这一决定,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赞同。
但此时,湖南战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湘西会战已经结束,国民党开始抽调兵力转而用于围剿南下支队,南下支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7月7日,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从咸宁起程,经蒲圻、崇阳、临湘、岳阳、湘阴等地,一周后全部渡过湘江,于7月27日抵达宁乡新田湾、道林一带。7月29日,进入湘潭县境。王震等与中共湖南省工委书记周礼和工委委员张春林取得联系,并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周礼兼任书记的中共湘中地委,并留下第4支队帮助地方党组织收编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8月5日,南下支队在湘潭与衡山之间的龙船港渡过湘江,经过朱亭和黄龙桥,进入衡山境内的杨桥,沿着湘攸边界的凤凰山脉到达南湾宿营,进入衡阳境内,于11日进至衡山南湾。此时,苏军已经参加对日作战,日本宣布投降,中央将此喜讯告知南下支队并要求南下支队迅速到达湘粤边与广东部队会合,坚决创建根据地,准备应付内战。王震命令留在湘潭县境内的第4支队随后跟进。
8月12日,南下支队从南湾出发,准备从永兴、资兴之间直下郴州、宜章、乐昌,但遭到国民党优势兵力的阻击。南下支队改变行军路线,由石门楼经天里坪进至距永兴不远的石枧,经潭湖到达洋际乡,当晚到达华王乡石陂村。第二日,南下支队前锋部队在华王乡与国民党第44军1个团遭遇。为避开暂编第2军的截击,支队转道永兴,向资兴方向进发。
16日,部队南进至资兴县皮石,得知暂编第2军教导队已到了汤边圩,中村已驻暂编第2军1个特务团,船形圩也有从茶陵开来的第44军1个师。因此, 支队避实就虚,改道东坑场,过汤市的下堡、杨头,到达彭市的张家洞宿营。次日黎明,部队起程往烟坪翻过顶寮的崇山峻岭出资兴,进入桂东县的桃寮。而后,前锋部队抵达四都圩,发现圩上住满了军人,支队前锋部队随机应变,佯称是“暂编第2军的”,蒙混敌人进了四都圩,将驻扎在四都圩的国民党军队击溃。国民党迅速调集第4军、暂编第2军和第44军等部共8个团的兵力对南下支队进行重重包围,步步紧逼,企图一举将其歼灭在八面山中。南下支队乃连夜撤出四都圩,向桂东以西的八面山转移。但此时,国民党军队已占领八面山周围的重要关隘,频频向八面山中心紧逼。19日,南下支队开始突围,在当地一名猎户的带领下,进入资兴板寮,击溃刚抵达此地的国民党军队,向汝城田庄突进。
8月22日,南下支队进抵广东南雄县境。东江纵队遵照中央部署北上迎接南下支队,亦已抵达南雄始兴地区,两支部队即将会合。
3.北返阶段(1945年8月22日—9月)
王震率部抵达湘粤赣边,建立五岭根据地的好形势并没有出现,相反,蒋介石调集大军围剿,王震部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当南下支队突围八面山后,国民党当局令第9战区3个军从湘南到赣南一路追击,同时急令第7战区的余汉谋部,以广东曲江为中心,在粤北的乐昌、仁化、始兴、南雄等地对南下支队进行堵截,江西1个军也步步紧逼,妄图将疲惫之师一举歼灭在湘粤赣边区。南下支队从江西的文英、聂都一带进入粤北的南雄、始兴,又陷入新的重围之中。
在这种形势之下,为免遭国民党军队的围歼,8月22日,南下支队开始北返。8月29和9月5日王震、王首道致电中共中央和郑位三、李先念:“日本投降,形势根本变化,我在广东五岭建立根据地已不可能,故建议北上与李先念部会合。”[8]503
9月3日进入湘南桂东县境,然后向江西省遂川县进军。9月7日,经中共中央复电王震、王首道并告郑位三、李先念,同意北上支队与新四军第五师靠拢。
南下支队离开湖南北返,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主要有:
第一,国民党军队的疯狂阻挠和围攻。湖南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重要的主战场之一,豫湘桂战役后,数十万国民党军队退往湘东、湘西、湘南山区。南下支队从进入湖南始,就遭到了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的进攻和围剿,直到北返。
第二,兵力不足,孤军深入,后援不继。南下支队以5000余人的弱小兵力南进,千里转战,与日伪军进行了殊死搏斗,战斗减员较严重,到达鄂豫边区后将中央支援鄂豫边的900余名干部留在鄂豫边,进入湖南时已不足4000人。这些兵力转战于驻守在湖南广大地区的数十万日伪军及国民党军队之间,兵力显得十分不足。中央组织的南下支队的第二、第三梯队出发时间太晚,无法及时给予南下支队支援。
第三,湖南中共党组织的力量十分弱小。平江惨案后,中共湖南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虽然组建了一些游击队,但人数少,装备差,除了新四军在江南建立了桃花山抗日根据地,在湘东、湘北、湘中等地由湖南党组织组建的游击队基本上是流动作战,缺乏立足之地,更谈不上根据地的建立,起不到配合南下支队作战的作用。
第四,南下支队在湘北活动时间过长,失去了建立湘粤赣根据地的时机。南下支队进入湖南后,遵照中央指示,建立联系南北之间的根据地后再南进,为此在湘北转战三个半月之久。之后,南下支队在中央的催促下决定南进,此时,湘西会战已经结束,日军和国民党军队回防,大大增加了南进的困难。特别是在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一方面,南下支队建立湘粤赣抗日根据地失去了合适的理由,另一方面国民党调集大军围攻南下支队,南下支队难以在湘南立足,湘粤赣根据地难以建立起来。
第五,广东区委执行中央政策不力,接应部队东江抗日纵队行动迟缓,到达接应地点的时候严重滞后。中共中央决定派遣南下支队建立湘粤赣根据地后,对华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做了指示部署。1944年10月26日和11月14日两次致电林平,指出广东游击战争应该向西边的桂林、柳州发展,以便第二年能和南进部队联系。1945年6 月16日,中央在《关于华南战略方针和工作部署给广东区党委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华南战略根据地“应以湘、粤、赣边区为中心”,可以“西联湘、粤、桂”,并要求华南抗日纵队派遣由负责同志率领的大的有力部队“扩大游击根据地,以便在数月后和王震、文年生各部队打成一片”。[9]568广东党组织在接到中央指示后,做出了相应的部署,但执行不力,行动上十分迟缓。对此中央十分着急,1945年7月15日, 中央军委再次指示广东区党委“要以极大注意力执行北上任务,派往北面的兵力与干部愈多愈好,并必须有强的党、政、军领导人前去”[9]592, 并要求广东党组织加强情报工作,协助王震、王首道部顺利南下,做好合并后的准备。8月4日,中央急电广东区党委,要求他们“于半月至一个月内到达湘粤边宜章、乐昌地区,准备与二王会合,开创湘粤边根据地”。[9]598
在中央的不断催促下,广东区党委在7月31日召开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决定: “迅速北进,创立战略根据地,集中兵力1100人(内有中下级干部约200人),由王作尧、杨康华、梁广三人率领,即日出发……一个月后再抽一千,第二批北上,曾、林仍留东江原地区……准备三个月后均率一个团以上兵力北进。”[10]487—488但直到8月15日,该部才由王、杨等率队由博罗县出发[11]110。9月8日,林平仍致电中央强调了三点困难:其一,五岭无党的基础;其二,由于顽军的追堵,粮食供应等问题无法解决;其三,干部、战士不愿远离家乡。所以“我们决定迟几天北上”[10]517,希望中央能够同意。而9月7日,中央就已经同意二王部队北返向新四军第5师靠拢了。
9月9日,南下支队从永新穿过长泥坳进入茶陵境内,然后进入莲花的六市,后进入江西萍乡。15日经浏阳进入平江长寿的九岭山下宿营。16日,在长寿与嘉义之间渡过汨罗江,进入周方和横江。19日进入岳阳县境,20日由临湘羊楼司出湘进入鄂南,月底顺利渡过长江,回到鄂豫皖根据地。10月3日,部队胜利到达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 庙基湾,与新四军第5师会合,不久,部队恢复359旅番号。南下支队主力部队到达江西萍乡时,派副司令员郭鹏到湘阴县,向杨宗胜等传达了迅速北返的命令。9月中旬,第6支队及左钦彝部和周继佶率领的岳临县游击总队会合北上鄂豫皖边区。
三、南下支队转战湖南对抗日战争及中共湖南党组织发展的作用
八路军南下支队自1945年3月23日进入湖南到9月20日离湘北返,在湖南转战历时半年之久,其足迹遍及临湘、岳阳、平江、湘阴、长沙、浏阳、宁乡、湘潭、衡山、衡阳、耒阳、安仁、永兴、资兴、汝城、桂东、酃县、茶陵、攸县19个县市。南下支队所到之处,积极发动、组织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壮大了湖南的革命力量,对湖南人民的抗日斗争起了示范、推动和领导作用。
第一,恢复和发展各地党组织,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加强了对湖南人民对敌斗争的领导。南下支队进入湖南后,成立了以王首道为书记的湘鄂赣边区党委,以王震为司令员、王首道为政委的湘鄂赣边军区和以聂洪钧为主任的湘鄂赣边区行政公署。为了加强对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组织和领导,建立起稳固的湘北抗日根据地,边区党委把恢复和发展各县党的组织、成立抗日民主政府作为首要任务。南下支队到达平江后,即于3月28日成立了平江县抗日民主政府,方正、姜胜任正、副主席,同时重建了中共平江县委,方正、张正光任正、副书记。而后,在各乡建立基层民主政权。4月中旬,南下支队第4支队进驻岳阳县张谷英。岳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岳阳县游击总队在张谷英宣告成立,由周继佶任县长兼总队长。5月21日,根据边区党委的指示,将政府和游击总队改为岳临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岳临县抗日游击总队,统一领导岳阳、临湘人民的抗日斗争。4月下旬,成立了中共嘉(鱼)蒲(圻)临(湘)中心县委。5月上旬,南下支队第6支队进入湘阴时,成立了以李成铁为书记的中共湘阴县委,并建立了白鹤洞和西北地区两个支部。5月底,在白鹤洞邹家祠堂召开全县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以杨宗胜、李成铁为正、副县长的湘阴县抗日民主政府。南下支队进入湘潭后,成立了中共湘中地委。各地党组织恢复和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积极领导、动员、组织人民群众,支援南下支队抗战。
第二,组建各县抗日游击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南下支队积极帮助各县组建抗日游击队,在岳阳和临湘,成立了岳阳县抗日游击总队、岳临县抗日游击总队、嘉蒲临抗日自卫大队;在湘阴,成立了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一师;在湘潭,留下南下支队第4支队,团结当地各游击队,坚持斗争,建立湘中抗日根据地,并将马扬德游击队改编为湘粤赣人民抗日自卫军。这些游击队一方面积极支持南下支队的行动,另一方面在南下支队的支持和帮助下,积极开展对日斗争。如岳阳县抗日游击队在南下支队一个连的配合下,于5月21日攻克临湘境内的白羊田日伪据点。岳临抗日游击总队于7月下旬攻打郑家湾据点,全歼日军1个宣抚班,接着又驱逐了据守东塘附近据点的伪军。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第1师是由第6支队策反的湘阴县保安部队组建,司令左钦彝。该部为南下支队提供情报、武器弹药,配合南下支队开展对日斗争。在5月间,左钦彝部配合第6支队在浸米塘伏击日军运输队,打死日军12人,缴获全部物资。后又在冷水井伏击日军押运队,解救民夫200余人,缴获大量粮食、布匹。6月中旬,配合第6支队在老闸口河堤截击日军派往长沙的3条盐船,打死日军13名,缴获食盐500多担。南下支队到达湘潭后,马扬德游击队收集大量帆船和渔划子,供南下队渡湘江之用。第4支队300余人留在湘潭后,实行分散活动,发展党员,扩大游击队与民兵队伍,与当地游击队一起,开展对日斗争。
第三,建立湘阴县抗日根据地。南下支队建立湘鄂赣和五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意图虽然没有实现,但成功地建立了湘阴县抗日根据地。第6支队在杨宗胜领导下在湘阴站稳脚跟后,发动人民起来抗日,5月中旬,在白鹤洞召开全县各乡、镇代表会议,27个乡镇的民众代表、知名人士、乡保长等约3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湘阴县抗日民主政府。第6支队以白鹤洞为基地,积极动员群众参军、帮助群众收割农作物,同时积极开展对敌斗争,建立起以白鹤洞为中心的湘阴县抗日游击根据地,坚持5个月之久,一直到南下支队北返才奉命撤退。湘阴县抗日游击根据地成为湖南人民抗日斗争的一面旗帜。
第四,发动、组织群众抗日,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湖南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声誉,扩大了政治影响。南下支队每到一地,就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南下支队南下的目的。在《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司令部布告》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南下支队是“保乡卫国,充当抗日英雄”。王震反复向湖南人民强调:“我们这次回到湖南,就是为了来打日本鬼子的。我们要打败日本侵略者,就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组织起来,武装起来。”[3]96王首道着重阐明了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的重要意义,要把群众的抗日热情调动起来,组建自己的政府和妇救会等组织。在湖南转战的半年里,南下支队将《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布告》张贴至穷乡僻壤,多次组织演讲、唱救亡歌曲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宣传党的抗战主张,使群众了解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以及南下支队的性质和任务,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南下支队每到一地,群众都奔走相告:“当年的老红军又回来了!”[3]95被动员起来的湖南人民积极参军参战,抗日救亡热情空前高涨。在平江,477人报名参军,平北自卫队队长张礼仁率部100余人参加革命队伍。第6支队进入湘阴后,派干部战士下乡宣传发动群众,利用战斗空隙,帮助群众抢种抢收,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以实际行动影响群众,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群众主动给部队送情报、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军参战。第6支队迅速发展壮大,由138人发展到3个连。
第五,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进入湖南以后,为了减少在湘北建立根据地的阻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南下支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王震曾亲自写信给驻防江西的国民党第九军区副司令王陵基,希望他出兵与南下支队一起夹击日寇。王震还致信浏阳北盛大地主周裕卿、周露吾,教育他们认清形势,共同抗日,并希望他们平粜谷米,解决当地青黄不接的夏荒问题。同时,他还写信给盘踞在浏阳的廖义华、张森等匪部,晓以民族大义,敦促他们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军,并派侦察科长罗振坤与廖义华谈判。王震还派人打入张森匪部,要求其受编并遣散该部300余名姨太太,虽未成功,但通过一致团结对外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教育,该匪部停止了欺压人民,并起而抗日,先后打退过日寇对东乡三口、北乡洞阳等地的窜扰。第6支队正确运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派遣以支队供给部长谭庚堂为首的4人策反小组打入左钦彝所部保安团,逐渐取得左的信任,策反小组成员利用各种机会对左钦彝做说服教育工作,反复阐明中共的抗战方针,鼓励其参加到抗日救国阵营中来。经过说服教育,左钦彝表示接受中共主张,并要求与杨宗胜结拜为兄弟,得到王震、王首道同意。而后,左钦彝所部800余人被改编为“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一师”,左任师长,第6支队派一批干部战士协助左的工作。左部被改编后,积极配合第6支队开展对日斗争,对第6支队建立湘阴抗日游击根据地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六,采取主动灵活的游击战术,袭扰日军后方,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南下支队进入湖南时,正值日军发动湘西会战。留守湘北的国民党军队本应与南下支队一起对湘北日军发起进攻,以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但他们却置日军于不顾,调集大军围攻南下支队,破坏湘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南下支队不得不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坚决的斗争。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始终将日本侵略军作为自己的首要敌人,以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为己任。因此,一旦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被粉碎或暂缓,南下支队就主动出击,寻找战机,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打击。在这方面以第6支队战绩最为突出。第6支队进入湘阴后,首先歼灭了湘阴伪军自卫团50余人。5月间,在营田一带的湘江水域炸毁日军汽艇1艘,在樟树港摧毁日军兵站1处,炸毁运输艇5艘,并控制了从樟树港到铜官一线的多处渡口。这些战斗,袭扰了日军后方,牵制了日军部分兵力,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
总之,南下支队以创建湘粤边抗日根据地为战略目的,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原定计划,但是,“这支英雄的劲旅不畏艰险,像一把钢刀,插进敌人的心脏,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军队,也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3]5;特别是南下支队进入湖南时,正逢日军发动湘西会战,南下支队在湖南的活动,牵制了部分日军,对湘西会战的胜利起了配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