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问题探析

2019-02-22高新满

山东工会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特色

高新满

(铜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铜仁554300)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为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规划了重要的行动纲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引领华夏儿女迈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时代指明了方向。“国之将兴,教育先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1]这里的“总书记之问”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殷切希望和热切关怀,也提出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培养什么人”、教育方法——“怎样培养人”、教育任务——“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总书记之问”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乃至一切关心社会发展和民族未来的仁人志士不能回避的问题。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必须重点领会“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本文从立德树人的时代要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三个方面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思考,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一、“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

“立德树人”即通过树立良好的品德风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有用人才。“立德”就是 “以德立”。“立”即树立、挺立。德,得也。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2](P217)用现代的话语表达即是:在外通过学习别人的优秀品质、在内经过思考取舍而形成自己的独特品质。《春秋左氏传·襄公》记载,鲁国穆叔入晋国,遇范宣子问何为“死而不朽”时回答:“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说,死而不朽的事情有三种:最高层次的不朽是立德,第二层次的是立功,第三层次的是立言。可见,立德之重要。不过,时代不同,立德的内涵也是不同的。

我国古代社会“立德树人”的基本要义于《礼记·大学》篇中有精致的阐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阐释的核心内容即是“三纲八目”。“三纲”在于,一要“明明德”,即彰显光明磊落的德行;二要“新民”,即要“先觉”觉“后觉”,影响和教育他人做一个崭新的自我;三要“止于至善”,即要达致至善的境界。“八目”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我国古代社会“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漫漫历史,涌现出无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他们“夙夜在公”“闻鸡起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忠报国”“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他们修身立德,立起一座座丰碑,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把德育教育与时俱进地写进党的教育方针之中,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赋予“立德树人”新的内涵。

1951年3月,我国第一届中等教育会议召开,会议形成普通中学的教育方针,即“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3]从此,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基本形成,并随时代的发展而完善。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与教育界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讨论时指出:“中国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4]自此,德育开始被置于首位。1978年9月,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召开,邓小平同志强调“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新社会的各个方面”[5]。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召开,江泽民同志强调“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6]这是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又增加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方针。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7]这是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又增加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体现出党的教育方针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继承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立德树人”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其要义在于,所立之德要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要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建功立业。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高校是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教育科研机构,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科技创新者应具备哪些思想道德品质、如何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具体真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启迪人生智慧、引领青年大学生立德树人和进德修业的重要职责。其中,“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新时代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我们继往开来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积极探讨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坚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重要途径。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宝贵的道德传统。远自“五帝”时代就留下了推崇“德”行的记载,“黄帝者,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8](P1)其中,“幼而徇齐”,宋代裴骃集解说:“徇,疾;齐,速也。言圣德幼而疾速也。”“长而敦敏”则彰显了成年黄帝敦厚、敏锐的德行。对黄帝之孙高阳的记载,直接使用了“德”字,“高阳,有圣德焉。”[8](P10)夏商周时代对“德”推崇已成传统,形成了“以德配位”的思想,无“德”则失天下。如《春秋左氏传·僖公》所言:“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春秋时期,“德”已成为为政、为学的重要规范,如《论语·为政第二》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汉代以降,吏制举孝廉,充分体现了任人唯“德”的重要标准。以后,历史变迁、朝代兴替,虽然施政者策略各有不同,但“重德”的传统却一直传承下来。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坚持“立德树人”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重要途径。

坚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塑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才兼备合格人才的客观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征程,新时代有新气象、新规模和新要求。13亿炎黄子孙意气风发、昂首阔步、朝气蓬勃地向着中国梦进发,新工业、新农业、新商业、新国防、新科技、新教育、新的国际关系、全新的“一带一路”倡议,规模浩大、格局空前,到处充满着新机遇,也充满了新挑战,社会急需道德高尚、理想坚定、信心十足、专业精湛、理念超前的合格人才。做事先做人,成才先立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唯有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关键环节,才能为新时代培养更多适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合格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忍辱负重、怀揣梦想、砥砺前行的伟大民族。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卖毒品、抢白银,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进行罪恶殖民。1900年,西方列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占领国都,盗抢国宝,火烧圆明园,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三元里人民揭竿而起、抗击英国殖民者;义和团以朴素的报国之心、扶清灭洋;将士邓世昌誓与战舰共存亡。一幅幅惊天地、泣鬼神的近代史画卷,延续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考验着炎黄子孙忍辱负重、坚忍不拔、视死如归的道德品格。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把爱党爱国、大公无私写进党章,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的宗旨,吃苦在前,带领工农劳苦大众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践行大道,缔造了人民共和国。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千千万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公而忘私、乐于奉献的道德楷模。

坚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步推进共产主义事业的客观要求。波澜壮阔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强国新的历史画卷已经打开,中华民族心忧天下的“大同社会”理想情怀依然存在。我们的事业,不仅属于中国,还将属于世界。我们的立德树人,将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积极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顺利推进,帮助沿线国家修公路、建电站、建设工业园区,推动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非合作、中欧合作,与世界各国合作日益加强。我们的海外建设者们,克服重重困难,舍小家、为天下,凸显了立德树人的道德担当。如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正在为推进人类共同进步的事业——共产主义事业,创造条件,积蓄力量。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施立德树人,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挖掘校史校情中的道德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营造能够潜移默化地立德树人的教育环境。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到处都有各具特色的历史印记。新中国成立刚刚70年,今天距离革命战争年代并不久远,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唾手可得,可以直接为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首先,各高校应该因地制宜,挖掘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新中国缔造过程中的红色文化资源,高扬革命道德精神,建构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从各高校所处具体地理境域出发,打造各自的历史名片、文化名片,把环境和文化特色融入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去,建设好各校的校史荣誉展示中心,面向全院师生和社会开放,打造良好的立德树人教育环境。

其次,可以整合学校师资,组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和学校大学工队伍,落实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思想政治教师主要通过课程渠道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道德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等,学工队伍通过管理体系、管理过程,共同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通过参加党校学习、申报立德树人相关课题、革命道德征文等形式,深入挖掘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使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学校层面可以建构“党委—总支—教工支部”为主导的大学工思想政治教育三级工作机制,落实“党委—总支—学生支部—团总支—辅导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五级工作机制,抓源头、抓苗头,层层抓思想、层层抓落实,实现立德树人的网格化、立体化教育模式。

再次,重视社会实践,打造社会实践品牌活动,发挥社会实践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各高校要从各自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中,从新文化运动以来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寻找历史印记、发掘文化资源、丰富典范业绩,打造各具特色的实践教育基地,举办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节,创建地方特色的社团文化节、新生文化节、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大型文化活动以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是对当代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立德树人,责无旁贷。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把立德树人当成一种信仰,以信仰的虔诚,洗涤心灵,不断学习立德树人的理论知识,转化心性。以信仰的热情,传道授业,笃行实践,担当起以立德树人为使命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之,“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容和要求,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际和各自学校的实际,勤奋工作,总结经验,再接再厉,紧跟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的新时代步伐,不辱使命,继往开来,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习近平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每个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戮力同心,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特色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特色种植促增收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完美的特色党建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