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劳模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019-02-22卢玉亮

山东工会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劳模理想信念劳动

卢玉亮,曹 宁

(1.山东管理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2.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山东 济南 250300)

劳模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较为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印记,是植根于中华大地并深刻反映了中华儿女尤其是新时代劳动模范“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宝贵精神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精神,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1]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取得显著成果。近些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深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激烈,部分大学生理想空虚、信念缺失,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极大冲击和严峻挑战。以劳模精神为引领,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涵养劳动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激发他们投身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

一、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

“劳模精神作为劳动模范的思想内核、行动指南和精神灯塔,以积极的劳动姿态、卓越的劳动创新、丰富的劳动创造、果敢的劳动担当和无私的劳动奉献,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2]劳模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等历史时期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中国精神,集中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广大劳动者爱岗敬业、创新创造、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是对中国属性、中国品格、中国气派的传承彰显,具有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概括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思想层面: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仔细研究劳动模范们的先进事迹,会发现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始终把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引。在他们看来,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敬畏自己的工作,始终把工作做到最好,才能成为一名合格劳动者,这也是必要前提。劳模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人生价值和思维道德取向,本质上体现于劳动模范自身的劳动品格、劳动态度以及劳动素养,反映到现实当中,就是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高效地工作,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工作业绩。可见,劳模精神从思想层面上来讲,就是要求广大新时代劳动者从思想上牢固树立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意识,不断增强自身积极主动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等等,并将这些观念意识践行于平时的工作、生活之中。

(二)实践层面: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劳模精神既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更是新时代人人向往的精神高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这种力量从根本上来源于劳动模范日常工作中的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正是依靠劳动模范努力拼搏的干劲、一马当先的闯劲、奋发有为的钻劲,才会铸造出象征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奉献精神的新时代劳模精神。劳模精神之所以会得到弘扬,主要在于劳动模范日常的创造性实践得到社会的认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3]劳模精神也是劳动模范在艰苦的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苦干、实干、巧干出来的,是每位劳动模范“出大力、流大汗”的结果。因此,实践是劳模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科学理解劳模精神就要求广大新时代劳动者学习劳动模范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三)精神层面: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每一位劳动模范名字的后面,都是一段段“顾大家舍小家”、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劳动模范不仅是一种荣誉表彰,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对职业、对自我、对社会、对国家的大抱负、大情怀、大担当、大奉献。”[2]劳动模范之所以会在众多劳动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劳模精神的代言人,是因为他们始终将工友当亲人、将工作当使命、将单位当家庭,不为功名所负,不计个人得失,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对待工作。一代又一代的劳动模范,正是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奉献劳动,才铸就了今天的劳模精神;正是用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老黄牛”精神,才造就了今天的辉煌中国。思想是引领,实践是推动,精神是坚守,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始终坚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劳模精神才能永放光芒。

二、劳模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劳模精神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也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结晶,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准确理解劳模精神并把握其特质,将劳模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好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载体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深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4]。我党历来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特别关注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内涵的时代精神会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奋勇向前、勇攀高峰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在全社会大力传承和弘扬了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与和平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宝贵的民族精神成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培育和弘扬了具有浓郁时代特征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构建了有效载体,激发了新的活力。

(二)有利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5]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得到彰显。但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我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际与时代发展并没有形成高度契合,与党和国家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以往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与大学生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导致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解和认同度不高。劳模精神是沐浴着新时代的光辉形成和发展的,与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同时,劳模精神蕴含的许多精神元素,如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爱国精神,也正是新时代大学生需要补足的精神之“钙”。将劳模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之中,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有利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精神动力。

(三)有利于提供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

当前,在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宣教式”的教育手段进行强制灌输。一些教师,在思想上依然没有转变观念,将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等同于枯燥无趣的说教,无法与学生产生心灵深处的共鸣,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教育效果甚微。而解决目前这种困境比较有效的方法,在于将“宣教式”教育转变为“心灵沟通式”教育,让“高高在上”变得“接地气”,即通过融入更多贴近实际的生动事例和感人故事来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通俗性和生动性,以此来触动和感染大学生,进而达到以情动人、以情引人的教育目的。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劳动模范始终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和一首感人的赞歌,为全体中华儿女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为大学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一个个生动教材,如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炉卫士”孟泰、“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等先进模范和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雷锋传人”郭明义、科研报国的黄大年等先进模范。

(四)有利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效果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6]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是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塑造健全人格、磨炼顽强意志、锻炼高尚品格、树立远大志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融入劳模精神,有利于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认识社会,让大学生在劳动中体悟劳模精神的实质和感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帮助大学生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价值观和涵养深厚的劳动情怀,努力将新时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育人实效。

三、劳模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劳动教育具有融通性的特质,它可融通其他四育。”[7]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依据时代特点和大学生群体特征,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和劳模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将劳模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全过程,并且贯穿始终,重视发挥媒体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媒体、高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联动育人体系,协同发力,提升育人效果。

(一)媒体宣传需增强传播有效性,注重体现宣传常态化和方式创新性

1.遵循传播规律,加大劳模宣传力度

当前,对劳模精神的的培育和弘扬主要是通过媒体对劳动模范的宣传进行的,但这种宣传属于间歇性的,大量的宣传主要集中在一些重要节日,如“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效果十分有限。因此,遵循传播规律,加大宣传力度,不仅需要依托劳模评选表彰等重大活动和 “五一国际劳动节”等重大节日进行宣传,还需要进行“时间无限制、节点无固定”的常态化宣传报道,使劳动模范的影响贯穿在受众的日常生活工作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与此同时,宣传报道还要遵守劳动平等的原则,多关注普通劳动者的日常,增加对普通劳动者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模、学习劳模、关爱劳模的良好氛围,引导全社会养成认同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文明风尚。

2.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宣传方式方法

劳动模范作为我国各行各业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有的是一线劳动工人,有的是教师,有的是人民警察,有的是科研人员,还有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他们都在工作生活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用劳动、知识、技术、创新持续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媒体宣传也要及时转变观念,对劳模的宣传不能只局限于奋战一线的劳动工人,而要将镜头转向不同身份和领域的劳动模范,改变以往人们“只有埋头苦干的体力劳动者才是劳动模范”的片面印象,让人们认识到劳动模范也可以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人才。新媒体时代,微信、抖音、快手等各类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新媒体舆论功能凸显。因此,对劳动模范的宣传在依靠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以走心、贴心的宣传方式让劳模精神真正深入人心。

(二)高校教育需强化顶层设计,注重学生实际和育人实效

1.坚持价值引领,将劳模精神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

在将劳模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价值引领、并将劳模精神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这不仅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和弘扬的时代要求。将劳模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的价值追求,是高校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的核心价值立场,是高校准确把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向、明确 “为谁培养人”、劳模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引。思政课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阵地,也是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将劳模精神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首先就要发挥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即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政课授课之中,但要注重创新方式方法,使劳动模范和劳模精神立体化、具象化,提升实际效果。

2.弘扬劳模文化,将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大学校园,既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也是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高地。“校园文化承载着高校的理想信念,是高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师生力量、展示学校精神风貌、保障学校高效运转的强大力量。”[8]弘扬劳模文化,最重要的是将劳模精神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校园中文化中处处体现劳模精神的追求与理念。一是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对劳动模范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二是开展各类具有旨在弘扬劳模精神的校园活动,如征文、书法、演讲、微视频大赛等;三是可适当在教室等场所设置一些蕴涵劳模精神的的人物图片、雕塑、先进事迹展板等,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建设劳模文化长廊;四是鼓励学生自主创建学习劳模精神的学生社团组织,如“劳模精神学习小组”“新时代劳模精神研究协会”等等。

3.打造实践平台,将劳模精神纳入社会实践活动中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谈到:“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9]实践教育活动就是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走近劳动、了解劳动模范,在劳动创造中不断感悟劳模精神,实现实践育人效果,它是新时代大学生走近劳动模范和感悟劳模精神的有效途径。高校可结合学科专业实际,选择一些与各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劳动模范或大国工匠,并积极与其所在工作单位沟通联系,校企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寒暑假或教学实践周定期组织大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并邀请劳动模范担任指导教师,让大学生在劳模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聆听和感受劳模精神的平凡与伟大,帮助大学生真正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坚定新时代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4.加强师资建设,将教师培养成为劳模精神的践行者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学习上的领路人和生活上的贴心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高尚、作风正派、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必然会对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产生积极的引导,反之则亦然。高校教师既是劳模精神在校园的传播者,也是引领者和示范者。高校教师要主动了解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学习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除此之外,高校教师应积极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自觉将本职工作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相结合,以劳模精神作为思想价值引领,以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为行动指南,无论是在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上都时刻践行劳模精神,保持劳模作风。此外,可以聘任一些劳动模范担任兼职辅导员、班主任或思政课教师,定期到校举行专题讲座或开展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劳动模范与大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增强大学生对劳模精神的认同感。

(三)家庭教育需潜移默化,注重理念的引领和家风的塑造

1.重视发挥理念在家庭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家庭教育理念的树立需要深刻反映时代要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一是要树立信念坚定、忠诚担当、爱国奉献的家庭教育理念。劳模精神是对他人、对工作、对社会、对国家的忠诚、奉献、担当,是一种“大爱”的表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将信念坚定、忠诚担当、爱国奉献作为对劳模精神培育和弘扬的思想先导,始终贯穿其中。二是要树立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教育理念。每一位劳动模范的成长之路都没有捷径,都是靠着自己的干劲、闯劲、钻劲心无旁骛“干”出来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始终以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理念教育引导孩子,进而帮助孩子充分认识和领会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

2.重视发挥家风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10]由此可见,良好家风在家庭教育和劳模精神的培育弘扬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营造浓厚的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家风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在家庭中悬挂一些劳动模范及其先进事迹的宣传物品、经常与孩子一起探讨劳动模范及其劳模精神等途径来进行氛围营造。二是身体力行,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家长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积极践行劳模精神,以勤奋、努力、认真的现实行为帮助孩子热爱劳动。另外,积极引导孩子参与自主实践,如做家务等,让孩子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认识劳动价值、体验劳动快乐,感悟劳动意义。

猜你喜欢

劳模理想信念劳动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热爱劳动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