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三线军工精神的历史渊源与红色基因

2019-02-22马国芝

山东工会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沂蒙军工山东

张 彦,续 敏,马国芝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临沂276000)

“三线建设”是党中央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特殊的紧张国际局势下,为加强战备、巩固国防所做的国防战略大调整,分大、小三线建设。山东的小三线建设主要集中在沂蒙山区。通过文献整理,发现目前关于山东三线军工精神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甚少。因此,本文拟对山东三线军工精神的历史渊源和红色基因进行探讨。

一、山东三线军工精神的历史渊源

山东三线军工精神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军工文化,它是在我国建国初期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产生、建立、发展起来的,是三线军工为建设我国强大的国防科技工业近半个世纪共同奋斗的结晶,同样也是我党和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一)山东三线军工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20世纪60年代,全球处在冷战时期,美国、苏联等国家对我国周边进行军事武装包围,国际形势紧张复杂。基于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毅然做出“三线建设要抓紧”的重大决定。所谓“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黑龙江的小三线主要是指阿城和尚志,吉林的小三线是辉南,辽宁的小三线在朝阳凌源,山东的小三线在沂蒙山区,河北的小三线沿太行山麓等[1]。1964年 8月,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三线建设拉开帷幕。

在1964—1980年期间,国家在三线地区共审批1100多个中大型建设项目。大批原先位于大城市的工厂与人才进入西部山区,更有许多响亮口号如“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等,号召人们前往三线地区。同时,地处一线二线的省份,各自建一批省属“小三线地方军工企业”,由省国防工办领导,生产半自动步枪、7.62毫米中间威力步枪弹、手榴弹、引信、迫击炮弹、重机枪、中小口径迫击炮、火箭弹、火箭筒、高射机枪、无后座力炮等,也就是步兵营连级的火力装备。

山东省积极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贯彻党中央“大分散,小集中”和“靠山、分散、隐蔽”的指示[2],选定沂蒙山区的蒙阴、沂源和沂水等地进行三线建设。巍巍八百里沂蒙 “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再加上孕育了红嫂的广袤沂蒙大地,民风朴实,军民关系水乳交融,是最佳的军工建厂选择地。因为山东没有大三线建设,所以山东小三线建设也叫山东三线建设。省委在沂蒙、泰莱山区筹建了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山东第二机械修配厂、山东民丰机械厂等多个军工单位。“千军万马入深山”,十余万军工战士及其家属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山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其场面波澜壮阔,其行动惊天动地[3]。

山东三线军工人,以准军人的服从意识要求自己,以沂蒙精神中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为精神支柱,建厂期间点的是煤油灯,喝的是山间泉,斗酷暑,战严寒,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生产出大批精良的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运至部队,在维护祖国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山东三线军工精神文化的主流是军旅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精髓的合成体。由于三线军工地域的特殊性 (一般都在山区)、 保密性(都是保密单位,与周围单位无横向业务联系)、人员组成的特殊性(军工人员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军工精神[4]。它表现在同事关系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上下级关系上:相互支持,服从命令;在生产中:奋力拼搏,特别能战斗;在技术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上:个人无条件服从组织,把一切献给党等。山东三线军工人多年来形成的这些红色优良传统,塑造了山东三线军工精神“看重使命、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精气神。

(二)山东三线军工精神与沂蒙精神的渊源

山东三线军工精神根植于沂蒙广袤红色大地,三线军工人身上有着沂蒙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红色特质,与沂蒙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沂蒙420万总人口中,就有140万人参军支前,3万沂蒙儿女献身疆场。沂蒙民工达1018523 人,支前小车 314279 辆,担架 60397 付[5]。陈毅元帅曾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养育了革命。”[6]

山东三线军工人,扎根建设在沂蒙老区,深受“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红色沂蒙精神的熏染。山东三线军工精神亦是根植于沂蒙红色大地,与沂蒙精神有着源远流长和血脉相连的关系,是沂蒙红色大地孕育出来的又一丰硕成果。两者共同孕育于沂蒙大地,有着许多相同的红色基因,特别是两者拥有相同的红色革命理想与信念,以及爱国奉献、坚守使命的红色传统和作风。山东三线军工人从建厂那天起,就和军人一样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国防军工。“三献”(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是对三线军工人真实客观的评价。正是靠这种“三献”的牺牲付出,他们肩负起了保家卫国的神圣责任。艰苦创业、拼搏奉献的精神,亦伴随山东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山东三线军工建设,用红色理想信念作支撑,在我国国防建设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二、山东三线军工精神的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淬炼的先进本质、思想路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总称[7]。它是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实践中孕育生长的,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思想和文化传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革命观、群众观,凝聚着崇高的革命信仰与理想,以及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在长期艰苦奋战中形成的“看重使命、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山东三线军工精神,由于根植于沂蒙红色大地,所以它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又秉承了浓烈的红色基因。

(一)坚定的红色革命理想与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艰苦创业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8](P106)而山东三线军工精神正是深刻地体现着坚定的红色革命理想与信念。

当年参加三线的建设者,大都经过了严格的“政审”,当时要求起码三代没有政治问题,根正苗红。这与军队士兵入伍条件几乎没有两样。到三线厂的人出身必须是贫下中农、退伍军人和革命知识分子,他们对党和领袖必须无限忠诚。这部分人从刚参加工作起就接受良好的系统性政治教育[9],包括以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的艰苦创业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宗旨教育和以沂蒙精神为内容的红色教育。各企业都按上级部署,经常性地对工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甚大,使他们深深懂得为谁“造枪造弹”、为谁“加班加点”,这和军人“为谁当兵,为谁打仗”是一样的。

当年老一代山东三线工人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在深山老林中,饮山泉、啃干馍,以惊人的速度,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建成、当年出产品。三线人置生死于不顾,夜以继日研发军品,加班加点生产枪弹,冒着生命危险从事炸药生产,将一批批军工产品运往前线,靠的就是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建厂初期,他们与军人的不同只是着装不同而已。军人身上那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奉献人民的高尚品质、无坚不摧的坚强意志和不计报酬、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在三线军工人身上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第一代军工人中有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同志,还有来自各军兵种的复员退伍军人,复员退伍军人在整个职工中占到30%左右[10]。这部分人在军工企业基层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相当一部分后来成长为企业中层或厂级领导干部。他们把部队优良传统和作风带到了企业,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车间、每一个科室、每一个班组和每一个工序,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周围的人。

(二)爱国奉献、坚守使命的红色传统和作风

在长期的三线建设过程中,这些“准军人”以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把岗位作为履行使命之本,把国防建设的伟大事业作为人生价值坐标,把使命任务的要求与本职工作实实在在地结合起来,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扎实工作,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困难再大,他们都毫不退却永往直前。

例如,1983年山东鲁光厂进行建厂以来工程量最大的合成氨搬迁改造工程,时值冬季,任务重、时间紧,天气寒冷。鲁光人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不怕天寒地冻,昼夜奋战进行安装。由于严冬天冷,变换水加热器不能使用,为确保按时开车,1984年春节大年三十,干部职工带着面包香肠,坐大卡车去潍坊硝铵厂拉设备,想尽千方百计,克服种种困难将设备运回。与此同时,工程人员年三十赶出图纸,机加工车间昼夜加班制作出设备,所有设备初四顺利安装就绪。就是靠这种顾全大局、密切协作、团结奉献精神,全厂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有一个信念,就是一切为了改造工程按期竣工早日投产。仅用两个月的时间,自行设计、自行安装、自行施工,胜利完成了合成氨搬迁改造工程。

人民有理想,国家才有希望。崇高理想信念始终是指引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走向崇高的灯塔。山东三线这群“准军人”靠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奉献的红色传统作风,用奋斗和鲜血在共和国史册上写下了浓笔重彩的篇章。

(三)坚强的红色组织纪律性和团队执行力

山东三线军工企业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厂的组织结构大都以部队营连排为建制。“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样的语录口号不仅上墙,还要求在行动上落实。“准军人”的组织纪律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1.“守口如瓶”的军工保密观念

20世纪60年代,国际国内对敌斗争的形势相当严峻,三线企业名称对外高度保密。所有媒体宣传中见不到,所有参与建设者的人们也不允许透漏工作性质、住址等信息,甚至包括自己的亲属。工厂经常开展保密教育,对外通信联络一律通过编号信箱进行,产品出厂更是进行封闭押运。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和所有建设者对祖国的忠诚,在三线军工解密之前,外界对军工厂一直很陌生。后来伴随着国际关系的和缓及80年代军工企业逐渐军转民,山东三线军工建设的这段历史才渐渐被世人熟悉了解。

2.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执行力

山东沂蒙山区的军工厂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车间称“连队”、主任称“连长”、工段长称“排长”、小组长称“班长”、员工称“军工战士”。军工企业间协作,企业内部的合作,都以良好的军事纪律做保障,也是良好执行力的表现。这些军工企业的军事化管理,以严格、规范、高效、统一为特征,渗透到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中。职工在遇到困难时不寻找任何借口,而是努力寻求办法解决问题[11]。企业注重把决策转化成结果的速度和精准度,进而使企业内在素质和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统一意志、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有令必行、有禁必止,锻造了军工企业强大的团队执行力,确保了在艰苦条件下军工任务圆满完成,在那个特殊时期创造了一个个奇迹[12]。

(四)坚韧顽强、献身使命的红色军工奉献精神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奉献精神,是20世纪50年代初,十八军官兵背着背包进藏,在修筑川藏公路的艰苦斗争中提出的。后来驻藏部队在平叛、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戍边卫国中叫响全军和全国。 这个口号在山东三线军工建设中,始终是政治动员、鼓舞士气的流行话语,也确实成了山东三线军工人的真实写照。

例如,1970年夏天,因连降大雨,造成山洪暴发,为保护两台镁槽的安全,山东土门一厂干部职工奋力抗洪抢险。他们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高度主人翁精神,站在齐腰深的山洪中疏洪,筑起拦洪坝,保护了国家财产免遭损失。

献身使命是一种职责,献身使命是一种荣光,献身使命也意味着牺牲奉献。不怕苦,就是无论遇到多么难以忍受的困难,都能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决不被其所吓倒;不怕死,就是无论遇到多大危险,都有压倒它们、战胜它们的英勇气概,关键时刻,毫不退缩,不惜牺牲个人生命。山东三线军工人用生命来维系红色使命,用忠诚来支撑红色使命,用血肉之躯来践行红色使命,体现了坚韧顽强、献身使命的红色军工奉献精神。

(五)勇于担当的红色军工拼搏精神

山东三线军工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不计个人得失,忠实履行职责。“祖国使命挑在肩,保家卫国意志坚。献青春,献子孙,靠信念,建三线。为国家安宁人民幸福拼搏奉献……”一首《三线军工好儿女》唱出了山东三线军工人为国担当的情怀。

“三线一天建设不好,我一天也睡不好觉,如果坐车去不了,我骑毛驴也要去看看……”[13]。山东三线军工人靠信念奠基,用汗水铺路,在“僻处丛山,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的沂蒙崮乡的大山深处,开始了气吞山河的三线建设。他们同人民军队一样忠实履行保卫祖国安全和人民和平生活的神圣职责,用鲜血和汗水去铸就祖国的荣誉和尊严。山东三线军工人用汗水和鲜血乃至生命作代价,为国防建设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山东小三线生产的82无后坐力炮、40火箭筒、14.5四联高射击枪、56式半自动步枪、54式手枪、爆破器材……在珍宝岛战场、抗美援越阵地、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14](p245)!

对于山东三线“准军人”而言,担当就是不辱使命,为了共和国的安宁,在大山深处艰苦奋斗,拼搏奉献,多造枪弹。正是这种担当,国家才免遭外敌入侵,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正是这种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才使得山东三线军工作为铺路基石,奠定起了现代军工的辉煌。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指出:“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 ”[8](P198)山东三线军工人为国防建设做出了牺牲和贡献,他们用热血和奉献在沂蒙老区铸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当年的三线工厂虽不再存在,但山东三线军工精神“看重使命、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丰碑将永远高耸入云,永留人们心间!时代需要这种军工精神,时代也呼唤这种军工精神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沂蒙军工山东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军工品质 行创未来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