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及驱动因子分析
——以皖江城市带30个县为例

2019-02-22张艳侠陈刘尊

关键词:皖江泰尔比重

张艳侠, 陈刘尊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一、引言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中国各地区实现脱贫的关键期。目前,中国城市居民早已实现了小康生活,而许多处于社会基层的农村居民还未达到小康标准。与农村联系较为紧密的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对县域经济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经济学、地理学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差异。一部分学者将重点放在研究方法的分析上:陈利等以云南省为例,从产业结构视角采用基尼系数产业分解方法、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分析产业结构演变对云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1];宋晓珍等以河西地区为例探讨经济差异问题,以县域为研究单位,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和泰尔指数,分析河西地区县域经济综合差异和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轨迹[2]132;王毅等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利用区域特定方向差异指数、尺度方差、总体差异测度指数,分析2000—2014年间湖北省县域经济差异表现的方向性、最佳尺度及原因[3]。另一部分学者研究经济发展的演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纪小美等采用多层次回归模型、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1990—2013年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与动力机制[4];周晓艳等采用人均GDP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对最优研究尺度进行分析选择,综合运用空间马尔科夫模型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湖北省近20年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格局[5];陈洪全等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GDP和人口为指标,运用绝对差异指标和相对差异指标等经典统计方法,以及可分解的泰尔指数和区域分离指数,分析2002—2012年江苏省沿海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趋势和空间变化特征[6];汪志等采用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与ESDA方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选取1997—2009年数据,从时空视角分析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的演变特征[7]。还有部分学者如董亚宁、吴仲文等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角度进行研究[8-9]。

较多的文献涉及对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演化及空间格局的研究,而对地区性经济差异的比较及驱动因子的研究尚显不足。基于此,本文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以皖江城市带的30个县为例,分析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运用SPSS19.0作回归分析,找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实现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示范区规划》,将安徽省的沿江城市纳入国家产业转移的发展战略,这一政策的落实给安徽省沿江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皖江城市带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59个市、区、县,区域面积7.6万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 237.4亿元,是2009年6600亿元的2.46倍。短短几年,皖江城市带经济迅速增长,这与国家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但受惠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区域经济不均衡现象依旧存在。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8—2016年《安徽省统计年鉴》、2016年《中国县域经济统计年鉴》、皖江城市带各县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研究方法

泰尔系数是泰尔于1967年利用信息理论中熵的概念来计算收入的不平等,以衡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泰尔系数越大表示地区之间的收入越不平等,不均衡现象越突出。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I(0)为泰尔系数,n为县城的个数,yi为县域GDP占皖江城市带县域总GDP的比重,pi为县域人口占皖江城市带县域总人口的比重。

用SPSS19.0对影响区域发展有关的因子作回归分析,以确定各影响因子所占比重,找出影响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驱动力,为实现皖江城市带各县经济的均衡发展提出实际性建议。根据各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建立回归分析模型Y=β1X1+β2X2+β3X3+β4X4+……。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人均GDP,X1,X2,X3,X4……为解释变量,β1,β2,β3,β4……为解释变量的系数。

三、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宋晓珍等认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就是对其经济发展的实力、活力及动力进行衡量[2]134。人均GDP无疑是县域经济发展实力最直观的反映,而人均财政收入以及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发展活力与潜力的表征。根据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分析2015年皖江城市带30个县的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差异,来探究皖江经济带各县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状况。

从人均GDP的地区分布差异来看,人均GDP较高的地区集中在皖江城市带的中部,以肥西、繁昌两县为首的人均GDP最高,达60 000元以上,其他地区包括望江、定远、舒城、太湖、宿松、庐江、岳西等县人均GDP较低,均在20 000元以下。皖江城市带县域人均GDP空间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最高的繁昌县与最低的望江县相差65 393元,这一巨大差异是县域经济均衡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人均财政收入差异分布来看,人均财政收入以繁昌县最高,达到10 960元;其次为芜湖县,7536元;望江县最低,为735元。人均财政收入较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在皖江城市带东北部芜湖、马鞍山两个城市所辖的县,较低区为西南部的宿松、枞阳、太湖等县,其人均财政收入均在1000元以内。由此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带各县的人均财政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差异分布来看,总体分布较为分散,繁昌县最高,为14 942元;其次分别为当涂、芜湖、旌德、青阳等县;定远县最低,为5474元。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相差近万元。各县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低的县主要分布在皖江城市带西南、西北地区,较高的县主要分布在皖江城市带东部、中部地区。

(二)产业结构发展差异

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涉及到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的相对变化。由配第-克拉克定理可知,最终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从业人员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因此第二、三产业对经济总产值的贡献逐渐增加。

由2007、2011和2015年3个年份产业结构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可知,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且增长较快,第一产业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不稳定。从第一产业结构变化情况看,2011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刚落实,此时农业发展所占比例还处于较高水平,从2007年到2011年农业比例下降甚微,大多在0.01%~2%之间徘徊。只有南陵县和石台县两个农业占比上升的县城,上升比例分别为0.58%和0.37%,这主要与两地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有关。第二产业结构比重在2011年都有所提升,2015年各县第二产业发展的差距开始凸显,仅有潜山、旌德、东至、石台四县的第二产业先后出现回落趋势,其他县城的工业迅猛发展,最高的为繁昌县,已达到71.8%。由此可知,从产业政策实施到发挥作用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2011年皖江地区的产业政策刚实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到2015年,政策效应开始凸显,皖江城市带的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变化幅度不大,在20%~30%范围内波动,只有少数如东至、石台两县在40%左右。2007—2011年,皖江地区县城的第三产业比重呈现降低的趋势,2011—2015年有所增加,主要是因为前期注重工业立县,当工业发展逐渐稳定时,开始将一些要素投入到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适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

(三)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的时间差异

通过对皖江城市带县域发展泰尔系数的分析,得出泰尔系数变化情况。皖江城市带各县泰尔系数的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近些年皖江城市带县域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皖江城市带各县泰尔系数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7—2011年,此阶段各县域之间的泰尔系数呈递增趋势,各县域受国家地区发展政策的影响较小,大都根据自身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各自发展,此时受区位和资源的影响较大;第二阶段为2011—2015年,泰尔系数的总趋势呈下降状态,说明经济发展差异有缩小的趋势,但仍处在较高水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实施对各县的影响很大,随着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各县域因地制宜,根据自身条件承接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由以上各个角度对皖江城市带30个县城的比较,我们发现:相同的优惠政策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县城所引起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各方面都较为领先的是芜湖县、南陵县、繁昌县、当涂县等,相对较为落后的是舒城县、定远县、望江县、太湖县、宿松县等,这些地区发展差异如此大的原因值得我们深究。

四、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驱动因子分析

(一)县域经济发展与驱动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资金、技术、劳动力及土地的投入息息相关。本着面板数据处理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等原则,结合王毅、吴仲文、毕燕等人的研究[3,9-10],并综合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最终选取城镇化水平(%)、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财政支出(万元)、建设用地面积(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特)、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等11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人均GDP作为被解释变量。

学者王晓鸿等人经过定性与定量分析,证实人均GDP与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产业结构)实为双向推进[11]。配置要素在产业间合理的流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可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均GDP的提高,而经济的发展与GDP的提高又促进产业良性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响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驱动因素。因此,人均GDP作为被解释变量,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产业结构)作为其中一项解释变量是合理的。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人均GDP与这些指标之间相关关系的大小,见表1。

表1 县域经济驱动因子相关性分析

注:**表示在0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示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由表1可知,在α=0.01的显著性水平时,人均GDP与城镇化水平、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财政支出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483、0.761、0.691、0.472、0.466;人均GDP与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761。人均GDP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建设用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在0.01和0.05的置信水平下不呈现显著相关关系。

根据应用统计学中对Pearson相关程度的界定,r的取值范围在[-1,1],当∣r∣<0.3 时,表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极弱;0.3≤∣r∣<0.5 时,表明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一般,呈低度相关关系;0.5≤∣r∣<0.8 时,表明两个变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可视为显著相关;∣r∣≥0.8 时,两个变量之间呈显著的高度相关。因此,人均GDP与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城镇化水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财政支出及人口密度呈低度相关性。在显著性的双侧检验中,在α=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其显著性检验值小于0.01的有城镇化水平、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财政支出等指标,这些指标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余指标的显著性检验值均大于0.01,无法通过检验,不作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

(二)模型的建立与相关系数的确定

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影响因子有:X1城镇化水平(%) ,X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3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4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万元),X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X6财政支出(万元)。建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为Y=α+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是相关系数,其值为0.909;R2是相关系数的平方,值为0.827,又称可决系数,判定线性回归的拟合程度,R2越大,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越好;调整R2是调整后的可决系数;由R2等于0.827可知,线性回归的拟合程度较好,可以用以上几个指标进行回归分析。

为了消除共线性对回归方程的影响,经过回归分析,系统自动排除了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指标。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值为22.821,P值Sig.=0.000<0.001,拒绝原假设,回归模型极其显著。

表2 回归系数

注:因变量为人均GDP。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3个对经济发展驱动力较大的因子,分别是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水平及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其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呈正相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呈负相关。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皖江城市带30个县经济发展指标如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空间分布的比较,发现繁昌、南陵、肥西等县各指标都领先于其他地区,而舒城、凤阳、望江等县处于落后地区,空间分布差异现象较突出;进而研究2007—2015年皖江城市带的泰尔系数,结果发现泰尔系数总体呈上升状态,近些年有下降的趋势,但速度较小,区域发展差距仍处于较高的水平。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角度,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选取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等指标,分析县域经济差异驱动因子,可以得出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水平及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对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较大。

要实现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首先要提高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继续引进大型企业,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推动园区又好又快的发展。皖江城市带各县经济发展不均衡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联系紧密,繁昌、南陵、肥西、芜湖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其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90%以上,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到10%。定远、望江、宿松、凤阳、太湖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达到23%以上,定远县第一产业比重高达35.39%,说明该地区第一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值较大,而第二、三产业所占比例较小,因此应发挥各地区第二、三产业的优势,提高其所占比重。

其次,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注重城镇化质量水平的提高。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加,进而产业结构逐渐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城市的发展可以吸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一方面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另一方面解决企业用工不足的问题,缓解企业用工危机;城镇化进程表现为乡村土地变为城市工业用地、农民进城转变为工人、城市文明向乡村传播等一系列变化,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此外,皖江城市带各县城镇化质量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再次,适当降低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即年末金融机构未收回的资金。应提高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备资金无法及时回笼,存在金融风险,扰乱金融秩序;县域内贷款的增加说明资金的使用率较高,对金融机构与企业都有好处,但如果贷款过多,出现巨额坏账,金融机构的资金将无法按时收回,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金融风险。因此,适当降低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有利于金融机构持续稳定的发展。

最后,本文运用大量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相对较少,相关指标选取是否绝对合理亦有待进一步考证,且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意见与建议,如何从微观层面切入,针对不同利益主体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猜你喜欢

皖江泰尔比重
百忍寺
百忍寺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幽默救命
御媛丹、崀霞湘溢、泰尔生物涉水直销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