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习题优化课堂阅读
2019-02-22肖云望
肖云望
摘要:语文教材课后习题是教材构成的重要部分,是编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与学生认知特点,针对单元主题学习要素及选文特点进行精心编制的习题,其在教学过程中有承担自身的教学价值。但在教学实际中,课后习题时常被忽略不计,教材未能得以充分运用。针对这种问题常态,笔者通过长期课堂实践、观察教师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效果,并不断思考与总结,尝试以课后习题为抓手,辨析习题的教学价值,让课后习题得以充分运用,优化课堂阅读教学。
关键词:课后习题;优化;阅读
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是教材编者精心编入,是每一篇课文实现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把握课后习题编排的意图,辨析每道习题的教学价值,并充分运用,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亟需关注的问题。具体如何运用课后习题,发挥其教学价值,提高课堂效益呢?笔者以统编版三年级教材课后习题为例,浅谈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
理清文章脉络
叶圣陶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重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笔者以为,只有理清文章脉络,深入走进文本,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其达成途径之一则是利用好课后习题资源,引导学生聚焦问题去解读,去思考,把握全文脉络,理清作者行文思路,必然让课堂学习更加有效。
如,一位教师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纸的发明》一课,注重发挥课后习题在课堂中的价值,设计如下教学环节: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完成课后第一道习题。2.师巡视点拨,指导用抓关键词语的方法概括造纸术在发明前后的不同状态。3.借助多媒体交流学生完成的习题。4.梳理课文内容,补充完成后的完整习题,再教学重点语段。阅读教学过程中聚焦课后习题,不仅发挥了习题的教学价值,同时帮助学生快速清晰地理清了文章思路,让课堂的教与学体现出了真实的效果。
構建活动任务
一篇课文的学习,以一个“主问题”构建活动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思考,突破零碎线性问答式的陈旧教学模式,增强课堂实效。如三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剃头大师》,借课后习题第一题“说说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构建活动任务,引发思考。
如学习8-16自然段“我”给小沙剃头的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给小沙理发的?请同学们划出句子。2.请用关键词概括“我”给小沙理发的过程,完成课堂作业本中鱼骨图题目。3.老师示范引导学生发现鱼骨图(右上图)上面部分是“我”的行为,下面部分是小沙的头发样子。4.交流点拨,让学生明白“随意乱剪”和“长长短短”分别是对“我”剃头时和小沙头发样子的概括。并让学生说说“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
教学效果的制高点 1.老剃头师傅又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呢?请学生在学习“我”给小沙剃头的基础上,运用方法完成鱼骨图梳理。2.再发现比较两个人剃头过程的不同。3.从文中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学生围绕课后习题活动任务,去研读提取关键词,梳理内容。4.发现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中的不同点,及所表现出的老师傅的严肃认真态度及“我”的调皮可爱,将教学效果达制高点。
语言表达特点
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根本性区别是“言语性”,聚焦文本言语表达特点,才不离语文学习主旨。如果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只是停留在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感悟上,那必然“荒了自己的园,肥了别人的田”。如何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发现文本的言语秘妙,是课堂教学的必经之路,而课后习题会或明或暗地为教师指引语言学习的方向。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花钟》第一自然段教学,某骨干教师根据课后习题的言语指向,让阅读教学课堂言思涌动。教师请生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会说,用了拟人的方法,而且每次所用的词语都是不同的。教师则小结,原来拟人形式的表达,也可以这样丰富多彩呢!教师再故意将描写昙花的“含笑一现”和万寿菊的“欣然怒放”换一换,让学生体会“用词要丰富而且还要准确”。因为昙花开花很短暂,用含笑一现很恰当。最后让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第三题。
凭借课后习题,学生在朗读、思考的过程中,发现作者运用丰富的拟人方法,并讲究用词的准确性,将各种花开放的样子写得生动有趣,读起来特别有语文的味道。这就是语文言语表达的魅力,在语言品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小练笔”,课堂教学有实效,学生又学得轻松。借课后习题的导向,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言语秘妙,并能模仿化运用,凸显语文学习本真。
参考文献
[1]何若微.如何发挥课后习题的效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8).
[2]雷玲.名师作业设计新思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