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镇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情景创设研究
——以昭阳区苏甲中学为例

2019-02-21

昭通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乡镇中学创设

蒋 宁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苏甲乡苏甲中学位于昭阳区城区西北46公里的山区小镇,苏甲乡面积212.98平方公里,海拔2 070米,苏甲乡远离中心城区,且交通不便,境内山峦起伏,箐沟交错,地势西高东低,全乡地处山区,仅有一条主干街道,经济发展较慢,属于贫困的农村地区。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日益推进和“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贫困农村地区人民的生存环境、经济结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一、乡镇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贫困的乡镇地区,由于居住环境封闭、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相对缺失,家庭和社区对学生的教育功能逐渐弱化,隔辈教育容易纵容学生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形成很好的家校联动的学习氛围。乡镇中学作为贫困地区的文明窗口,应该在学校课堂教育中主动创设审美情景,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园审美实践活动,在实现应试教育知识学习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美育知识,使当地学生成为既能适应主流社会发展需要,又能满足本地发展需要,具有全面、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乡镇中学教育资源匮乏没有互联网课程和其他教辅书籍,缺乏专业的书法老师和专用的书法教室给学生练习书法,乡镇中学没有单独的自习室、书法教室、绘画教室、音乐教室等,学生审美实践活动没有一个合适、自由的环境,学生所创作的作品没有好的发展、提升空间。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大多数在学校和课堂,因此语文课还承担着写作课、书法课等诸多职能。

乡镇地区师资力量缺乏,几乎所有学生都没有上过特长班,没有参加过艺术门类的培训。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得不到家长、教师的支持,通常被说成“不务正业”,学生的艺术创意受到压抑和质疑。倡导多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二、乡镇中学语文课堂的审美情境创设

乡镇学校教育中进行审美情境创设,应包括校园环境和教室课堂环境的创设,通过对校园和教室环境的改变,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师生综合素质。使学校教育真正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校园环境的创设

整理、利用学校图书室资源开展阅览课和写作课教学,学生日常可以在学校图书室自习和交流读书心得,适时补充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观看学生的朗诵比赛、辩论会、班级韵律操比赛、节日歌舞晚会等,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平台,家长可以充分了解学校开展活动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二)教学氛围的营造

在乡镇中学应大力投入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师日常教学,开拓学生视野;在教室内悬挂相关名人名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积极建设班级文化,用积极向上的班歌、班训鼓励学生学习上进等。

三、乡镇中学依托语文教学创设审美情境

(一)创设室内外审美情境,以《苏州园林》为例

中学语文教案要求教学过程中应达到的三维目标,但大多数教师只注重前两个目标,即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目标方面的培养,往往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目标,情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还能增加学生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日常学习和写作的信心。

教师通过创设审美情境,拉近审美距离,帮助同学们进行审美交流,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追求,但无论什么样的审美需求,都必须要由学生这个审美主体来直接实现,使学生在语文课堂这个具体的审美情境中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学语文的课文都是精选的经典文章或诗词,如果能与具体的审美情境相结合,语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看来,中学语文课堂的审美情境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真实还原课文环境的课堂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审美理解和审美体验。在师生交流,人与环境交流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美,体悟美,从而得到更好的、更全面的发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涉及建筑、风土人情的课文,介绍建筑结构和特征的文字往往是枯燥难懂的,课堂上仅仅使用课件上的图片是不够的。笔者曾经就苏教版中学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第三单元第十三课《苏州园林》一文,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给学生:这是一个青年旅游团,学生自愿担任导游,把课堂变成一场愉快的旅行,学生可以自由组团旅游,自由的分小组讨论,老师带领大家游览苏州园林的景观,接下来由各个小组带领大家欣赏、介绍各个景点并依次分享自己发现的苏州园林之美,让学生在体验和表演中学到知识,提升学习兴趣,无论是“导游”还是“游客”,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高涨,参与度较高。“课堂情景模拟”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或协助学员积极创设情景,用简单的道具和教室现有的场景再现理论知识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课堂情境的模拟”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进行“导游”和“游客”的角色扮演,寓教于乐,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得到最真实的体验。最后带领同学们穿上汉服,走出教室,在操场展示相关才艺,包括小组配乐朗诵课文选段、班级合唱苏州歌曲《茉莉花》和《苏州好风光》、汉服时装秀、个人分享苏州文人典故和小组演绎苏州经典十大爱情故事——西施范蠡泛舟五湖的故事和干将莫邪双剑化龙的故事等精彩的环节。通过漫步校园再次身临其境,发现苏州园林之美。表演结束之后,教师对大家的表现进行点评,各位同学也积极进行互评。同学们表示:“情景创设和角色扮演是对语文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检验和补充,课外情景的创设十分特别,它带给我们的场景和感受不仅仅是真实的也是动人的”。

“文本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读者从自己的文化时空向作者写作该文时的心境和情境中去”,乡镇中学的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苏州园林》之前都没有亲自领略过苏州园林,通过“课外情景的创设”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体味作者游玩之后的心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让学习不拘泥于课堂上课时间和教室,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得真知,提升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和未来审美创作的兴趣。

(二)重视审美情境中学生的实践,以《水调歌头》为例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也不会一蹴而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以审美理想为最高标准和价值观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内容的美,故事情节的美,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形式的美,艺术表达的美,语言描写的美等许多方面,通过对各种类型的美欣赏,提升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

2017年笔者在昭阳区苏甲中学顶岗实习期间曾尝试把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下册中的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水调歌头》交给三个学生为大家讲解,将语文课堂交还给学生,模拟上课的情景,让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三位“小老师”的侧重的点也是不同的,一位同学发现了《水调歌头》的音韵之美,以歌舞剧的形为同学展现音乐和古诗的结合,使语文和其他艺术门类相互渗透,语文和多学科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另一位同学发现了苏轼奇特想象之美,图文并茂地分析明月、酒、青天、天上宫阙等一系列课文中出现的虚、实意象,并运用王国维“三种境界”的划分,为同学展示古诗文的意境之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境界。最后一位同学的审美体验在思考中得到了升华,她发现了苏轼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洒脱与自由,“高处不胜寒”的孤苦与无奈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景,他告诉同学们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应当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的曲折坎坷,把课堂所学的人生哲理提升为自己的审美理想去指引自己未来的生活实践。

同一篇课文交给多个学生,让学生主动预习并完成同课异构,使每个学生每一次学习都会有不一样的审美角度和审美体验,不同的审美主体都会从不一样的审美方向让其他同学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审美趣味。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实施同课异构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拥有轻松的课堂体验。

(三)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具体的审美创造

因语文教学的主观性较强,笔者并不建议学生的审美创造采取强制的手段,比如游玩之后必须写游记,假期必须写周记,文体活动强制全员参加等,这样的强制性会让学生失去创作的兴趣,以完成作业的态度进行艺术创作可能无法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采取自愿的原则,打破传统的要求,学生的创作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情景中,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到审美创作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

笔者以撰写评语和发笔记本作为奖励,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特别是举办校园的诗歌朗诵会和组织班级诗歌创作交流,都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学习和创作诗歌的热情。这些活动都不是强制学生参加的,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很高。许多学生的创作在文字与情感上都表现出了惊人的文学天赋,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赞赏。最后向这些活动中的优胜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鼓励,当然这些评价方式的评价主体也不一定都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大家公平投票选出喜欢的作品。在笔者的教育实践中,这几种评价方式都用过,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山区支教的时候,学校没有校刊,校园文化建设薄弱,笔者将同学们的参赛作品打印出来发给每位同学,对每位创作的同学来说都是一次最好的鼓励,一份最难忘的奖品。尽管艺术创作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但教师依旧应该倡导学生去欣赏它所呈现出来的语言文字的美,鼓励学生把日常审美实践用诗意的语言记录下来。用参赛作品集这样有意义的纪念品去鼓励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让艺术创作不局限于少部分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终生的艺术学习是给学生最美的礼物。

四、结语

“文化的首要任务在于,使人就是在他纯粹的自然生命中也一定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使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追求自我人性完善而走向自由境界,这与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通过审美教育逐步完善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和艺术教育,实现自我的超越,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终生的教育是学生永恒的财富。

“教育就是为了遇见美,因为美是人类的本质,如果没有美,中国的教育就没有未来。”让中学语文课堂与美相遇,就是为了让学生与善与真相遇,美学是教育的起点,美育是人生的归宿。

猜你喜欢

乡镇中学创设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在多解中学创新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乡镇扶贫印象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