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研究

2019-02-21颜雅惠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价值观受众主体

颜雅惠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福建 泉州 362500)

0.引言

互联网是人们日常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互联网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并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将互联网应用于思政教育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不过,互联网虽然能够推动思政教育的改革,使思政教育实现全方位覆盖,从而使受众主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但互联网自身也是一柄双刃剑,只有对互联网进行合理应用,才能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真正深入人心。但如何才能在“互联网+”背景下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深化改革,以更好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却也已成为诸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非常关心的话题。为此,以下便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受众主体所呈现出的新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互联网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实现途径。

1.“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受众主体的新特点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使高校学生这一受众主体无论是在行为方面还是在思想方面,都发展了很大的转变,这些转变既有积极性的,也同样有消极性的,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中,应正确把握改革方向,合理利用互联网,这也是思政教育改革工作需要进行重视的问题。

1.1 增强了受众主体的事物接受能力,削弱了受众主体的价值观

互联网凭借其多元化的交流平台,使许多新鲜事物纷纷出现在高校学生眼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这一受众主体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与此同时,互联网中包含的诸多具备消极性的事物及观点,也被学生所认同,进而混淆了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削弱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无疑为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2 多平台化教育削弱了受众主体的团队协作意识与交际能力

互联网的多平台特点,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通过各种媒体交流平台及移动末端来接收外部信息,从而使学生对外部信息的接受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与此同时,互联网接收信息的便利性,也使学生过于依赖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这一受众主体的对外人际交流与团队协作,进而造成学生过于关注自身感受,而忽略了团队协作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1.3 互联网的过度使用造成受众主体存在严重的享乐心理

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的便利性、开放性与娱乐性使其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这也使学生希望花费更多的时间利用互联网去接收外部信息,进而造成互联网被学生过度使用,而过度使用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学生只关注自身感受,存在严重的利己心理与享乐心理,进而给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互联网+”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背景下,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为各个领域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使学生在未来能够为社会主义做出贡献,而仅仅采用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势必存在种种局限,影响了思政教育效果。因此,将“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2.1 深化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中的普及与应用,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也使调查交思政教育的内涵得到了拓展与深化,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应始终围绕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来进行,秉承始终如一的精神来开展。互联网的发展,使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受众主体利用互联网所接收到的信息也不断增多,这也使学生在此阶段中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错误引导。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应积极拓展互联网思政教育工作,使思政教育工作能够深入到受众主体的日常生活当中,同时将内涵深化融入到思政工作流程中,建立起完备的调研、准备、开展、反馈、总结思政教育流程,以使各个环节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促进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成效。将以人为本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原则,加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以提高学生对不良信息与错误价值观的抵抗能力,使思政教育工作在受众主体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2 重构了高校思政教育内容

对于学生这一受众主体来说,互联网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不良信息与错误价值观的甄别能力,阻碍了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而在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主要是通过理论灌输的方式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但这种单纯的理论灌输是很难取得理想成效的,学生也不能对思政教育有一个深刻的引象。在此形势下,要想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取得理想成绩,就必须要引入实践性内容,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对理论进行总结,并根据总结出的理论来进行实践,通过两者之间的促进作用来达到思政教育目的。高校应充分利用与结合互联网中的多种信息交流平台,如微博、微信、QQ 等,通过在这些信息交流通平台中开设思政教育课程与活动,同时兼以课后辅导,对信息交流平台进行整合与重构,实施一对一、一对多与多对多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必将有效满足高校对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求,从而真正形成反馈、改良、反馈这一良性循环机制,建立完善而健全的思政评价体系,以保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转变了高校思政教育方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以往的思政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理论灌输为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往往过于表面,难以真正培养学生对正确三观的树立,并且也缺乏实践性,这无疑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成效有着巨大的影响。将互联网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并通过手机终端、计算机等媒体来大力宣传与推广思政教育工作,使思政教育工作能够从课堂拓展至课外,并真正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必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三观。此外,对于思政教育课堂来说,可通过多种信息平台的引用与创新来进行不同形式的思政教学,这样必将使思政教育课堂充满趣味性与实践性,使学生在不断的参与和实践中得到教育。最后,将互联网与思政教育工作进行结合,能够提高思政教育方式的灵活性,突破了本校教师授课的局限性,使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来观看任何教师的思政教育课程,同时还能在互联网中进行在线考核。这种高校思政教育方式的转变,使思政教育工作变得更加民主、自由,从而更易受到学生的青睐与欢迎。

3.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实现途径

互联网的出现,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应根据受众主体在接受思政教育时的特点,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内涵、开展方式及教育内容进行创新与拓展,以更好的发挥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成效。

3.1 将课堂教育作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导方式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始终将课堂教育作为工作开展的主导形式,强化教师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主导性,使教师的作用不仅能够在实体课程中发挥,还要在网络课程中发挥其主体作用,使高校思政教育形式不断得到丰富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树立。

3.2 将高校思政教育与网络平台进行深度融合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应结合网络平台应用,通过多种多媒体手段在课程教育中的深度融合应用,以丰富课堂思政教学的趣味性与实践性,同时通过网络虚拟课堂的构建来对受众主体的思政观念进行培养。并在网络虚拟平台中对思政教育课程进行一体规划,使学生能够在思政教育平台中进行自主选课、听课与考核。目前,在国外比较出名的网络教学平台是可汗学院,全球各地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该平台来进行自主选课、听课与考核,该平台注册用户共有几百万人,而在我国则以华文慕课最具代表性,也是我国最常用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之一。

3.3 利用“互联网+思教”结合方式升华与创新思政教育理念

互联网的出现,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探寻更加高效的思政教育方式中,通过“互联网+思教”的结合,能够建立以核心价值观为培养核心,以课堂教育为主导形式,以网络思政教育与实体课堂思政教育为双向教育模式,并充分发挥教师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通过持久、长远的不断开展,必将使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得到新的升华与创新,从而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得到质的改变。

4.结语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与方式得到了巨大的转变,拓展了思政教育内涵,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互联网之间的有机结合。当然,这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成效的难得机遇,也同样是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一大挑战。而要想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够顺应互联网时代,就必须要把握好调查交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方向,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做到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价值观受众主体
我的价值观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