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亮点模式研究
2019-02-21孙峻旭
孙峻旭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引言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和认同,如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成为一个时代任务,它是全社会的任务,更是各高校要认真对待并努力完成的任务。对高职院校而言,如何切实开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既要努力为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模式,又要回应时代要求,努力挖掘、弘扬、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当前研究状况及分析
(一)相关研究状况
对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集中在最近十年左右,研究者基本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相关研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途径和模式、与思政教育融合等多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果。
当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模式问题显得更为迫切。针对这一问题,目前的研究提出的方案主要有以下五个:第一,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制度设计,如建立基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政企校”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人文课程学分兑换机制、完善人文课程制度等;第二,设置或开发传统文化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网络教育平台;第三,在思政课及德育工作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第四,建设传统文化教育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建设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利用校园新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第五,个别研究探讨了传统文化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材编写策略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概内容。
(二)当前研究的不足及对策
上述研究多角度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途径和模式,很有价值,但这些研究理论层面的探讨较多,可操作性有待提升,而且还忽略了以下三个重要问题:
第一,忽略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内蕴的“深入挖掘”。个别研究虽然关注到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如提出要开设民族礼仪、乐曲、戏曲、绘画、书法、泥塑、石刻、剪纸等课程,但这些内容尚有进一步挖掘的可能。
第二,忽略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了解当地地域文化对其拓展认知、提升素养和未来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他们学制较短、文化基础薄弱、自学能力较差、注重实操能力训练等,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不易接受全面、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理论层面的内容。
以上三点可归纳为两个问题:第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哪些内容来开展教育?第二,如何行之有效地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笔者提出的应对策略是“精而不繁”:教育内容精要不繁多,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亮点;教育模式精当不繁琐,要努力打造优质途径,形成亮点模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亮点内容挖掘
(一)亮点内容的涵义
亮点内容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能反映中华文化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最具中华文化特色,并且获得广泛认同的精要内容。
要把这些内容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梳理出来,并选取适量的精要内容置入传统文化教育中。
(二)亮点内容列举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高职院校学生实际需要,对亮点内容初步列为以下10个方面:
第一,先贤哲思。包括孔子之“仁”、老子之“柔弱”、韩非子之“法治”、孙子之智慧等。如选取“老子之‘柔弱’”,是因为这一思想涉及如何对待人生。老子的核心思想为“道”,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柔弱”思想对人生的影响最为直接。“在人生论上,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1]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2]水之所以能胜刚强,是因其柔弱不争,能不为利益所动。所以人生要像水一样,在柔弱中蕴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强盛之道。
第二,佛道人生。包括修道养德、修身养性、苦乐人生、顿悟境界等。如选取“顿悟境界”,是因为“顿悟成佛”思想是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佛教传入中国后,渐与儒、道相融合,“顿悟”便是佛教受儒家思想影响而产生的修行方式。“‘顿悟成佛’思想,则深受中国传统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思想的影响”,逐渐“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3]
第三,史家情怀。包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秉笔直书、以史为鉴等。如选取“秉笔直书”,是因为它是我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我国的文化传统对记录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根本原因是要从历史中获取经验和教训,以求得绵延和进步,这就要求历史记录必须真实可靠。故而,“中国的史官神圣独立、正直不屈,其纪事遵守共同必守之法,‘君举必书’、‘书法不隐’。”[4]
第四,道德礼仪。包括传统美德、道德人格、人生之礼等。如选取“人生之礼”,是因为我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以礼仪引导人生,推动人的成长。“《仪礼》中的许多礼仪,是儒家精心研究的结晶”[5],其十七篇的内容涉及了上古时期 “士”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士冠礼》记男子成年之礼、《士相见礼》记宾主相见之礼等,这些内容的合理内核在今天仍然非常有价值。
第五,教育智慧。包括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官学私学等。如选取“因材施教”,是因为它是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的优秀结晶。从孔子开始,中国历代教育家们就已特别关注学生不同的自然禀赋、性格特点和内在要求,展开了差异化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
第六,文苑英华。包括诗骚绝代、史家绝唱、魏晋风度、唐诗宋词、戏曲流芳、四大名著等。如选取“史家绝唱”,是因为《史记》具有史学与文学的双重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样有着崇高的地位。司马迁的人生遭际与他的“发愤为作”不仅影响了后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更影响了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养成。
第七,艺术流韵。包括书法艺术、水墨韵味、青铜重器、瓷器之国、京剧艺术等。如选择“书法艺术”,是因为“在我国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中,书法艺术的形式最为独特”[6]。书法是线的艺术,它借助我国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来勾勒线条,既表现了汉字的结构之美、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第八,生活情味。包括茶的香气、酒的味道、节日情俗等。如选取“节日情俗”,是因为传统节日最生动地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西方诸国的节日大多源于宗教不同,“我国的民族节日,特别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宗教无关。”[7]传统节日中的“平安”“吉祥”“团圆”“富贵”“敬贤”等主题,直观而又鲜明地体现了人们朴素美好的生活情感和生活风俗。
第九,世界足迹。包括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航海等。如选取“丝绸之路”,是因为它既体现了古代中国的辉煌和强盛,也彰显着当代中国的胸怀和气魄。无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丝绸之路”都展露出中国开放的胸襟、共赢的气度以及和平的愿望。
第十,时代展望。包括博大精深、继承创新、文化自信等。如选取“继承创新”,是因为它既是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文化,要“以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吸收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为补充进行综合创新。”[8]
以上仅是笔者的初步探析,尚不能涵盖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部,亮点内容仍需进一步发掘和梳理,但它作为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和方法的提出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山”型途径设计
(一)依据亮点内容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1.选取精要亮点内容,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程。
在对亮点内容进行挖掘和梳理的基础上编订教材,选取精要亮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程的授课内容,并着力建设引导式、探究式课堂。
2.对亮点内容再审视,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选修课程。
在必修课建设基础上对亮点内容重新审视,以此为参照开设相关系列选修课程,如《论语》解读、先秦诸子选讲、唐诗宋词鉴赏、传统节日等,以拓展和深化传统文化教育。
3.与必修、选修课程同步,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学资源平台。
在建设传统文化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亮点”上网,搭建传统文化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包括网络课程、文本资料、视频资料等,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教学方式。
(二)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亮点内容的挖掘与教育
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纳入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之内。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很少涉及地域文化,而学生对学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和自己家乡文化了解不足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无论立足于传统文化教育本身,还是着眼于学生综合发展,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都是必须的。
下面以齐鲁文化为例探讨亮点内容的挖掘和教育方式的实施。
齐鲁文化亮点内容的挖掘和梳理可从四个方面展开:“圣人文化”,主要指孔孟行迹、思想精神、圣人品格、千古遗泽等;“山河文化”,主要指泰山文化和黄河文化;“鲁商文化”,主要指山东省的传统商业文化,如商业理念、经营方法等;“地方文化”,主要指山东省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齐鲁文化教育的实施拟设四种方式:亮点内容可融入必修课程;开设齐鲁文化选修课程;开展齐鲁文化专题研究和系列讲座;组织学生对富有特色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调研和学习实践。
针对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各省、市、区可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相应展开挖掘和教育。
(三)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益性亮点项目
建设四个既面向在校师生、也面向社会公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益性亮点项目。
1.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
每个院校倾力打造一个或两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首先,选取可进行展示的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如礼仪、汉服、诗词、书法、绘画、戏曲、茶道、编织、剪纸等;其次,对该展示项目进行研究和实践,理论层面尽量完善和深入,实践层面达到较高水准,并形成高水平的实践成果;再次,通过讲座、宣讲、表演等方式对该特色项目成果进行面向校内和社会的展示。
2.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亮点实训室
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亮点中可展示和可操作的内容,分别建设文化亮点室和制作展示室。
文化亮点室主要包括可展示的亮点内容。如汉字的发展历程,可以用甲骨、青铜器、竹简、木牍、石刻、碑刻、丝帛、纸书等实物(仿品),呈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制作展示室主要突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可操作的内容。可建设书法、绘画、茶艺、棋艺、传统乐器、手工艺品制作等分区,使其具有实操和展示功能。
3.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亮点活动
精心设计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亮点活动,如国学系列讲座、古典诗词朗诵会、“礼”敬中华展示活动、传统文化主题文艺汇演等,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更高质量的实施。
4.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学生社团
精心培育一批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的品牌学生社团,如国学社、诗词社、汉服社、书画社、曲艺社、茶艺社等,开展社团内部学习、实践和外向特色展示活动,充分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深层的挖掘、传承和弘扬。
(四)小结
笔者将以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途径概括为“山”型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主峰,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支撑;地域文化教育是次峰,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辅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益性亮点项目是余峰,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内容。
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的亮点内容挖掘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山”型途径是构成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亮点模式的核心内容。该模式不仅可以成为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有效方式,也可以成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推广的有效方式。
根据这一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教育、继承、推广等将会得到切实有效的施行,各地地域文化也能得到更好的弘扬,这不仅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人文素质,也能为全社会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