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的构建路径探索

2019-02-21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生态圈产教校企

董 彦 宗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与电子工程系,河北 石家庄 050081)

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进行的有益尝试,它涉及的主体多,融合的复杂程度高,牵扯的范围广,是由“产业”与“教育”领域内各利益相关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共同形成的一种包容开放的组织方式.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产教融合”调整为“产教深度融合”,使其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1];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提升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程度,即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延展深度与广度,在专业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紧密对接产业需求[2];《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指出,创造性地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离不开产业和企业的深度参与,现代化核心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学习型现代化教学团队的打造、信息化管理教学模式的推广以及大数据环境的构建都要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基础[3].可见,国家对产教融合的指导越来越深入.

产教深度融合改变了以往我国校企合作以学校为中心向企业辐射的单向价值链,形成了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交叉复合型生态链[4],其中任一主体要素的变化都会对整个产教融合社会系统工程造成影响,其复杂开放性类似于多种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交互作用形成的生态圈.因此,笔者尝试用生态圈理论来分析产教深度融合工作的推进,通过探索实践发展举措建立完善的产教深度融合生态圈,促进高职教育与产业间的互动融合及良性发展.

1 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的内涵、要素及特征

笔者认为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应是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行业委员会的指导下,以高职院校为办学主体,对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形势,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而形成的高度复杂开放式的生态系统.它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这一生态圈中既包含政府、院校、企业、行业协会、职教集团等调控、办学、参与、指导等多种主体要素,也包含专业、课程、岗位、师资团队等教育要素,用产教深度融合的生态理念去指导教育生态圈的建立,就是要探索各生态要素间相互影响的联系性和融合发展的规律性,达到“产业”与“教育”之间的同步运行、协调发展,保证这一生态圈中全生态要素平衡的目的.

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这项融合产业与教育的复杂社会工程形成了特征鲜明的运行机理,即院校、企业、行业等多元主体以其固有的生态结构及原生诉求为主线深入发展,在多主线同步发展的基础上寻求其内生机理相互融通促进的节点,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最终目标,在师资、设备、信息、技术等教育要素方面打通节点联系,形成与主线垂直的横向生态链条,通过横向的资源交换、传递促进办学主体在各自主线方向上的深入发展,形成方向明确、联系紧密、持续运行的网状生态系统.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的运行机理具备丰富的特征.一是多主体共享教育资源.在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内,各种信息层面的政策法规、市场数据、产业情报可以交汇融通,各种物质层面的场地、设备都在互予互用,这些教育要素均通过建立在生态圈内部的深度融合机制及组织管理体制实现共享,可降低教育资源的成本,提升教育要素附加利用价值.二是主体要素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深度融合不仅是更深层次的合作,还是各主体要素之间的横向互嵌形成更高境界“利益共同体”的过程,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课程与实践等多方面的深度互融互嵌,使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的特征超越了简单的校企合作,是产业与教育间实现资源互补的一次多主体、全方位、深层次的整合.三是高度和谐、循环发展的生态面貌.在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内部,政企校紧密联系,教师、学生及企业员工协同发展,各主体要素相互促进、和谐共存,突破了以往粗浅的简单合作,形成高度依赖于社会环境及资源共享的互动关系,构建了多维度、立体化的生态循环体系[5].

2 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的现实意义

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紧跟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对接新时代背景下的产业发展需求,是高职教育增强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产学互利的有力举措.

(1)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是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主要渠道

产教深度融合注重育人主体的多元参与及协同效应的发挥,是打破职业院校单一教学主体格局的有效措施,能将教育、科研、生产等环节系统联结并构建全新的综合开放性职教系统,实现从学校育人向社会育人的转变.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注重产业和教育间的整体性、关联性及动态平衡性,从辩证的角度理解协同育人工作,并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理论指导及实践方法.

(2)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是适应产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随着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改革上越来越注重产教深度融合.因为高职院校的办学主要目标和宗旨是推动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培养对接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要适应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培养具备通识教育、岗位技能及职业素养的合格毕业生.而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鼓励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践有机结合,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学徒式教学、职业体验教学等模式,引入真实的生产环境及企业文化,使学生了解企业产品生产流程及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为适应社会经济环境打下基础.因此,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是适应产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3)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力保障

高职院校要在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但要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熟悉行业标准,使学生具备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及工匠精神.在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中,院校与企业之间加强科研交流及项目合作,教师与学生主动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及技术服务,熟悉产品的设计研发及生产流程,这样不但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也使其从企业师傅的言传身教中受到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的熏陶.

3 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的建设路径

我国职业院校在推行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效度不佳、合作不力、宽度不足、延伸欠缺,始终未能达到深度融合的应然之境.这是整个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是当下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力求突破的瓶颈问题.根据生态圈理论,校企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生态观,整合资源以保证合作顺利实施,树立可持续生态发展观,以使合作主体和谐共存;创新生态合作长效机制,以保障校企办学育人效益,将产教深度融合推向生态系统建设轨道上.

(1)强化生态意识,提高产教融合效度

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需要以生态理念为指导,精准把握办学主体与教育环境、教育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正确处理多主体之间的平衡性,强化教育生态意识,树立正确教育生态观,努力提高产教融合效度.当前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6],这一论断又为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指明了方向,因此,院校这个办学主体一定要抓住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改革这一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在这个前提下,院校要明确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职教集团等多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政府是调控主体.要多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企业为参与主体,要处理好与他们的平衡性,就要使参与主体获得满意的效益,还要尽可能使那些特别有利于院校人才培养的企业由参与主体转变为办学主体,这是产教深度融合的一种模式.要多发挥行业、职教集团的引导和指导作用.除此之外,要充分利用甚至开发各种教育要素,使之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总之,从多维度、多层面入手,强化生态意识,促使产教融合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完善组织机制,加大产教融合力度

从生态思维角度考虑,院校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评价、沟通机制,以加大产教融合力度.产教融合要想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的目标,需要不断完善补充各类组织体制及运行机制,将融合工作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要根据各融合主体实际情况,宏观调控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要素.如:在机制上打造“学院+企业+行业”的多元治理结构,划分管理主体职责;制度上制定工作标准化文件,规范体制机制融合的实现路径;校企共同制定完善“双主体、双考核”评价制度,遵循教学和生产规律,引入企业评价理念与考核指标,形成准职业人培养全过程评价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培养平台,激发师生创新能力,与企业共同开展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创新服务项目,实现专业素养的能力链与双创素质的人才链之间的有机衔接;顺畅沟通协调路径,当各融合主体价值观出现冲突时,可引入第三方成立仲裁机构,及时对影响校企发展融合的行为作出纠正和处理;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全程监控校企产教融合过程中不符合发展规律的错误政策、行为等,紧密结合校企实际需求,全方位实施质量监控与反馈,以加大产教深度融合力度.

(3)调动校企办学主动性,拓展产教融合广度

目前,由于我国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政策法规不完善,短期收益不明显,政府及社会支持力度不大,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因此,建设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需要转变企业观念,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校企共建合作共同体,这样在提升企业社会知名度的同时也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因此,企业也要树立产教融合的观念.一是应树立产教深度融合全局观,深化校企合作意识,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改善企业宏观经营环境,提升社会经济效益;二是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着眼于长远发展,要摒弃粗浅短视的育人思维,充分认识产教深度融合为企业带来的潜在影响及价值;三是应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服务社会、服务教育,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及品牌影响力.

作为产教深度融合的主体之一,职业院校也要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改革,对接企业发展需求,使校企合作范围更广.一是建立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多元化协同育人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实现人才培养的聚集效应和集团效应.院校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专业结构,以特色专业、重点专业为核心,其他专业协同发展,形成对应区域产业发展特色及发展趋势的专业集团构架,实施跨专业、跨岗位、跨行业的多元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机制.这样才能确保育人模式始终适应企业生产需求,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同频共振.二是强化人才质量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加强课程建设力度与岗位技能训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课程方面引入基于成果导向的国际化认证范式,将职业技能培养与工匠精神养成融入课程体系中进行重构,制定与专业素养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沙盘,在岗位训练方面引入企业真实项目,通过“情景”“协作”“会话”等过程最终实现知识体系建构,培养学生以企业员工角色分析问题,以企业工作流程解决项目的综合素质,实现以“精准化培养、多样化成才”为目的的课程链与岗位链有机衔接.三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职业院校要加强和行业指导协会、科技工业园、职教集团等团体之间的联系合作,以订单式培养、学徒式培养、共建专业和二级学院等方式与行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立体化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在全领域广泛开展.职业院校还要重视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积极与企业共建大师工作室、协同创新中心、科研服务中心等平台,为企业重点项目提供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信息咨询、员工培训等服务,既可以提升教学团队科研能力及技术水平,又能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实现服务链与价值链的有机衔接.

(4)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延伸产教融合深度

我国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的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原因之一是没有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导致部分地区产教融合实践举步维艰.因此,创新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保障产教深度融合顺利开展,是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最紧迫的任务.一是形成产教融合利益协调机制,企业和院校具有追求利益的办学功利性和追求育人的办学公益性的矛盾,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能调和校企办学动力的天然矛盾,形成最优发展合力,进而作用于产教深度融合.基于此,院校要主动邀请企业参与办学,采取有益于企业的措施,如院校教师的知识专利、产品成果、创新创业项目还可以折算成资本在企业入股,企业可享受财政补贴及减税退税的优惠.这样一来,企业可获得社会知名度的提升,而且从长远来看还能享受大量具备良好岗位技能及职业素养的人才供给.二是建立融入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适应产业经济发展及结构调整、具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素的内部治理体系.组建“学院+企业+行业”的多元治理结构,校企共同投入、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合作双赢,破解产教壁垒.三是实现组织形式的多元化,提升合作民主性.坚持民主原则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制度保障,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可以有效联接产教合作中的各方主体,能够协调冲突、加强沟通,有利于对各项决策进行充分探讨和反馈,提高管理层的决策透明度.全方位、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机制,使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达到新的生态平衡,也是深入贯彻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战略思想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过程中,院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的建设体现了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深度融合”的要求使生态圈中产教主体之间关系更加密切,在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创新、文化传承提出了更高的内在需求,使产业与教育各生态要素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并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从生态学角度归纳总结产教深度融合措施及生态系统的构建,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想落实到学校管理及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才能有效地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生态圈产教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新区制造生态圈
跑步生态圈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