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条件探析
2019-02-21袁艳萍廖和平
袁艳萍 廖和平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湘潭 4112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一切工作都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指导下,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解决了国内面临的众多难题,而且办成了许多想办的大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经过实践证明正确的指导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创造历史”唯物史观的指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就迅速发展,人民群众长期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资本家忽视人民群众在社会与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将历史的发展归于英雄个人的作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认识则与之相反,他们亲自参与到工人群众的活动中去,经过实践考察,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神圣家族》中,他们从实践上驳斥头足倒置的学说,鲜明地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重要论断,文中强调:“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1]阐明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进步的动力这一深刻道理。列宁在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时,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有了深刻认识,认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机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2]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不仅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而且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革命、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意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开展革命战争时,毛泽东曾语重心长地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3]他告诫党员干部只有站在人民立场上,真心去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方面,解决人民大众的穿衣、吃饭、婚姻等现实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才会拥护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参与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从而成为革命战争中的强大动力。由此他结合党与国家的发展需要,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为今后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与解决人民群众需求,坚定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在党内明确“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4]他在指导党与国家的事业发展中高瞻远瞩地把人民拥护与否、人民赞成与否、人民高兴与否、人民答应与否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鲜明地表达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立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内政治经济都面临重大挑战的严峻形势下,秉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党内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主张。他结合实践经验提醒全党只有相信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发展重点,才能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建设好社会主义道路。胡锦涛在应对国内外挑战中则明确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他提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5]他曾多次鼓舞共产党人要多办对人民群众的有利之事,不断从人民群众最关注、最接近、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深入环境艰苦、矛盾尖锐、困难多发的地方,尽量做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牢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尊重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6]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成立以来始终坚守的品格。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集体始终将人民立场作为党的根本立场,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并结合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这一具体国情,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中指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7](P128)可见,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中蕴含的民本思想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
在历史发展早期,《尚书》一文中就有“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关民本思想较早的思考与表达。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竞争氛围极大地推动了民本思想的发展,法家、道家、墨家等对民本的思考都极大地丰富与完善了民本思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儒家思想则将民本思想推向历史的高潮。无论是孔子强调的国家统治者应爱子民,孟子深入阐述的“乐民之乐”与“忧民之忧”观点,还是荀子提出的“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8]的思想,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君主与民众的关系。及至秦汉唐宋,民本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明清之际,民本思想相较之前有了突破性进展,黄宗羲对君主的批判理论使民本走向民主。这些民本思想是历史上先进的政治家、思想家为历代君主提出的治国思想,主要目的是为了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建立稳定的国家政权。
历史上出现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以及“康乾盛世”等现象都与统治者传承与践行民本思想有关。从历代王朝的兴衰可以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领导者治国理政产生着重要影响。习近平向来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他曾郑重其事地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P201)由此,他致力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治国理政,其中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民本思想是其关注的重中之重,并吸取其精华应用于治国理政之中。习近平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引用民本思想中的经典话语,强调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人民的根本需求,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民本思想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他不仅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民、安民等民本思想,而且对其进行了突破性创新,使民本思想得到飞跃性地发展,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都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需要我们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其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面对新时期的世情、国情、党情,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需求以及适应发展需要,他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充分地调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全国人民纷纷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来,致力于早日建成小康社会,从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这期间,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但距离实现伟大梦想尚有较大差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加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并进一步提出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仅如此,他们还将促进妇女事业发展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充分肯定了广大妇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不仅激励了她们建功立业,而且彰显了我国妇女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在全球妇女峰会上,习近平特别强调:“发展离不开妇女。中国实践证明,推动妇女参加社会和经济活动,能有效提高妇女地位,也能极大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活力。”[9]
“两个布局”是以习近平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我国发展实际与人民需要而作出的重要治国理政方略,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的殷切期待,关系到人民群众迫切关注的需求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能实现。因此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10]。表明了共产党人具有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广阔胸怀。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九大制定出我国要分两个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这与“三步走”战略目标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是党对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新判断、新决策,新时代作出的战略安排仍然是将人民大众的利益需要放在首位,体现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11]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依然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实现。从“三步走”战略目标到“两个阶段”战略安排,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迫切要求共产党人将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上,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努力奋斗。
四、中国革命与建设经验教训的启示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7](P30)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近代以来,无数先进的中国人在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无论是维新运动,还是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其失败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国民革命之所以开展得轰轰烈烈,主要是发动了工农群众。土地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关键在于党充分发挥了农民主力军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最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根本原因在于我党倡导推动建立了国共两党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三大战役中人民群众彰显了无穷的力量,对于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此可见,只有敢于放手发动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政党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反之,则只会以失败而告终。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启示习近平只有相信、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和建设的成就。因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群众中去到群众中来的群众路线,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从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以及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基本方略,都展现了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习近平在强调党和国家的事业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得来的深刻感悟。
五、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不仅从我国实际出发,吸取了国内优秀传统民本思想,也借鉴了国外关于民生领域发展的成功经验。
美国先进的科技不仅使其自身不断强大,而且使美国公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满足了美国公民不断增长的现实生活需求。2015年习近平访美,参观了美国的微软公司总部。当看到工作人员向其展示的高科技产品时,他表示“希望微软同中国的伙伴深化合作,生产更多惠及人类生活的智能产品,给大家带去方便和快捷。”[12]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智能手机、智能电器、高铁等产品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
借鉴丹麦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而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根本利益问题。丹麦由于地理位置因素,自然资源比较匮乏,但是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社的方式,其农业生产却比一般国家还要发达,农作物的种植更是世界闻名。我国虽然地域辽阔,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农业现代化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4年,习近平在会见丹麦首相托宁—施密特时,指出:“中国正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丹麦在相关领域具有独特经验和优势技术,双方可以加强交流互鉴,拓展合作。”[1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又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奋斗目标,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足球向来是中国人民密切关注的体育运动,而目前我国的足球水平与其他足球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德国是一个体育强国,尤其是足球运动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习近平在2014年与2017年访德时,都曾到德国奥林匹亚体育场观看足球训练,并坚定了提高我国足球水平的信念。他强调要大力学习和借鉴提升德国足球水平的经验,努力提高我国的足球水平,并主张:“加强国际交流借鉴,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久久为功,逐步提高中国足球水平,让积极向上的足球文化成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14]这不仅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要求。
习近平不仅借鉴国外相关民生的成功经验,而且结合中国基本国情,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满足人民根本利益,解决人民基本需求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治国理政思想,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