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语言学研究的多维视角研究

2019-02-21孟云平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语言学载体语言

孟云平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河南 新郑 451100)

0.引言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既是外国或外族人员了解本地文化的钥匙,又是本地文化魅力的对外展现途径之一,对于每一个拥有自己语言的国家或是种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作为全球化交流中的重要工具,被更多的人所接触和了解,并且英语语言学也成为了很多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因此,为了更好的掌握这一门语言及语言学,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多维化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交流沟通,而是立足于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和当今政治等多学科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以寻求英语语言学之中的规律,使得英语在我国的应用及教育更加深入且更加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的要求。

1.立足于多维视角,对英语语言学进行研究的可行性

语言作为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媒介,也通过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得到不断地发展,并且在这过程中,它与历史文化、当今政治、经济发展愈发的密不可分。近年来,英语作为一门全球通用型语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其语言学进行研究,但由于研究的范围始终局限于基础的语言、单词、语法等方面,导致研究始终无法深入,未能获得更有利于时代发展要求的成果。因此笔者建议,当下应该跳出对于英语语言学常规的研究方向,转换研究思维,利用多维化的视角,从和语言相关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新方向出发,将英语语言学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以寻求更深入的结果。

回顾近年来英语语言学发展的进程,英语虽然是一门起源于英国的语言,但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英语不再局限于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更为有趣的中式英语(Chinglish)、日式英语(Japlish),甚至于川式英语也进入了全球的视野之中。有一位德国人曾说过“如果国际英语分崩离析,中式英语将成为最突出的一支”,也有人曾这么评价过“Chinglish 是中国人说给外国人听的,而Japlish 是日本人说给日本人自己听的”[1],而诸如此类的一系列言论都共同证明着英语语言学确实变得更加多元化了。曾经被我们当做笑话来讲的“Long time no say(好久不见)”现在已经被《牛津大辞典》正式纳入,“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Let me see see(让我看看)”等也被外国人收入常用语范围之中[2],而 Japlish 中的“Apo(约会)”、“Seco(二手)”等也是在全球范围广为流传。因此证明,立足于多维视角对于英语语言学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当前所处的全球化发展时代,不仅仅是人们对知识的学习需要拥有全球化的思维,日常生活也会变得更为全球化,致使多个学科,多种生活习惯都会也有所关联,因此,要求相关学者需要脱离固有的思维方式以寻求更深入的研究结果。另外,英语语言学起源于人类,本身也就不能脱离人类的活动及行为独立存在,如果不考虑外部环境对于英语语言学的影响,是无法使得研究有所推进的。

2.立足于文化学,对英语语言学进行研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那么同样说来,英语语言学也是外国文化的载体,董亚芬教授说过“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言材料中的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立足于文化学对英语语言学进行研究是非常合理的,并且在外国学者眼中这种观念已经非常常见了,只是在我国还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根据国内外的语言学家研究表明,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之后会反映出相关国家或民族的社会观、价值观及民族观,且无论任何一个语言体系,本身它就是过去的人们按照自身文化约定俗成的结果。以汉字的研究为例,表意字作为汉字的起源,从画图和实物记事慢慢发展为了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也是表音字,被认为是中国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英语语言在演变和发展发面也同样如此,英文字母源自于拉丁字母,而拉丁字母可以追溯到腓尼基字母,通过对几十个象形字字母化而形成。汉字和英语同样都是文化的载体,只是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要求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应该对英语语言中在民族文化上的一些固有的习惯进行了解。就像是英语中本应该表达色彩的“blue(蓝色)”常被用于情绪忧郁的表达,更或是“A cat has nine lives”从表面上翻译为猫有九条命,但实则是泛指某人或某物的生命力很强,因为西方国家普遍认为黑猫是邪恶的象征,这句话的作用就像是中文里的“打不死的小强”一样,应该是贬义的。

除此之外,在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语言进行研究和应用的时候,还有一点不可忽略的那就是语言禁忌,这也与当地文化联系密切,同样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尽管现在已经有非常多的学者或是教育从业人员对于英语语言禁忌进行研究,但同样是仅仅存在于表浅的单词、语法等方面,没有对产生语言禁忌的原因进行了解。并且由于语言禁忌是存在时间性和地域性的,还会因为性别、场合、年龄等原因也产生差异,因此要求相关学者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对此进行研究,不然这样的研究结果是非常抽象的。

3.立足于政治学,对英语语言学进行研究

语言与政治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一方面因为人们需要通过语言对政治进行表达,另一方面是因为政治地位与政治立场的不同,使用的语言也会发生差异。在古代,拉丁语因为罗马帝国的强盛而成为了欧洲的标准用语;在现代,英语因为英国和美国的强盛成为了国际的通用语言。因此,随着现在各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变得更为频繁,英语作为通用语言,相关学者在对于英语语言学的研究时,一定不能脱离国际政治关系。

就像是朱总理曾在《时代周刊》访问中表示:我不认为我访问美国将要进入地雷阵,但是确实要遇到很多敌意或不友好的气氛(I do not think that by paying a visit to the united states l will step into a minefield but l do expect to encounter some hostile or unfriendly reactions),在那时的国际关系中,若翻译使用“bring into”则表示对敌意有所期待,但若使用“involve entering”则能表达出朱总理的原意。虽然是同样的一句话,但却因为翻译中英语单词的不同表达出了不同的意思,表现出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在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中会发现,因为政治需要,英语的使用常会更加的模糊和委婉,并且由于不同时期的政治立场及主张的变化,相应的在语言表达之中也会有所变化,更加的具有时代性,因此若我们只是单纯的从语法、单词上对语言进行研究和表述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从政治学方面出发进行差异的区分,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合理性和准确性。

4.立足于哲学,对英语语言学进行研究

有学者表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学都是建立在相应的哲学观念基础上,任何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的语言观,并且在当代许多哲学家的研究中还以语言为中心,建立起了哲学分支,如:语言哲学等,以对语言进行逻辑研究。另外还有许多西方哲学家表示,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均是被语言所引导和贯穿,“与其说是人在说话,不如说是语言在说话,是语言在借人的言语说话”。因此,在我们对英语语言学进行研究时,也应当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即语言仅是一个载体,它所表达的实际意义并不是字面上那样,更多包涵的是语言所承载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如果单从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的话,这对于英语语言学的研究时很难深入的。

在英语中有“nepotism(裙带关系)”一词,它起源于“nephew(侄子)”和“grandson(孙子)”。由于协助大英帝国扩张的索尔兹伯里侯爵常常将自己的亲戚安排在政府中工作,尤其是他的侄子鲍尔夫伯爵。鲍尔夫伯爵通过与叔叔的裙带关系,在索尔兹伯里侯爵担任首相期间,轻松的成为了政府的委员会主席,且在之后又继任索尔兹伯里侯爵的首相及外交大臣职务。由此,《牛津词典》将“Bob is your uncle”收入,用于形容做事可以轻松的到达想要的结果,和汉语中的“我爸是李刚”相似。另外还有“bite the bullet(咬子弹)”一短语,是由于士兵们做手术时不能使用麻药,只能通过咬着子弹来忍受痛苦,之后用来表示人们在做不愿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时,咬紧牙关坚持。

诸如此类的英语短语还有很多,如果仅是从字面的意思上对其进行理解,像“Bob is your uncle”一样,很容易让人闹出笑话,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语言对于哲学来说的确仅仅是一种载体,其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现象以及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传递。因此,从哲学方面理解英语语言学有助于当代教育的推行以及研究的深化。

5.结束语

语言学作为一门领先科学,既是人们交流的媒介,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英语作为一门被广泛应用的语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对于英语语言学的重视程度及教育普及程度都越来越高,而为了我国能够更好的掌握这门全球通用的重要语言,以获得国际间交流沟通的基础条件,相关学者在对其进行研究的时候,更应该具有多维视角,从政治、文化、哲学等多个方面跨学科探讨,通过拓宽眼界以寻找新的深入点并获得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语言学载体语言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语言是刀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