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养成研究

2019-02-21沈少松朱志伟李润佳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总体观念规则

沈少松 朱志伟 李润佳

(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0.引言

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选动作”。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进程中,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与规则意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的不断提升,我国依法治国的效果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生思想虽然较为活跃,但是由于其长期生活在校园内部,社会阅历较少,涉世未深,并没有真正接触到硬性的法律制度与社会规则,难免出现法治观念淡薄、规则意识较弱的情况,若在大学生期间,对于这两项内容,不能实现较好的补充,在其进入到社会之后,必然会出现对于社会要求的不适应,自身的合法利益也容易受到侵害,甚至部分大学生逐步走向了犯罪的道路,因此,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养成进行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的概念

1.1 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含义

当前对于法治观念并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义,但从众多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大学生法制观念是大学生对法治的总体情感、评价、认知的总称。其主要包含有3 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对整个法治的总体认识;其二对整个法治的总体评价,所谓的评价就是认同、理解;其三是对法治的总体情感,也就是对法治的期待与信任。

1.2 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含义

大学生规则意识总体是一个较为多层次的概念,是大学生对现有规则的认同、认识及对规则遵守的具体意愿,最终发展成为将外在的硬性规则,转变为自身对规则的主动遵守的一个过程。若大学生总体的规则意识较强,则其会主动将社会规则转变为自身的自律规则,将国家法治建设中的相关要求转变为对于自身的内在要求,对于促进大学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现阶段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养成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2.1 大学生遵守法律的总体意识较强,但是在使用法律方面能力较为不足

对法律进行应用是法治观念不断强化的最终体现,主要表现为通过使用法律来解决相关实际的问题。大学生往往是经过了小学阶段、中学阶段系统的教育,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遵守法律方面总体的意识感非常强,多数大学生还有着较强的正义感,自律能力较强。但是从大量的法律案件与社会实践中可看出,很多大学生还不能有效拿起法律这一个武器,特别是很多大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其往往倾向于选择调节、私了,选择使用诉讼的情况非常少。根据某个具体的调查显示,当大学生碰到自身“电脑失窃”的情况时,有超过1/3 的大学生选择报告给自己的辅导员或者学校的保卫处,但是这两种方式均不能将电脑找回,甚至有1/4 的学生选择“自认倒霉”,仅仅有1/3 的学生选择向公安局报案。这充分表明了,当前大学生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较难主动使用法律。

2.2 社会转型时期给大学生思想等方面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进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转型时期,各个方面的发展模式、发展速度等方面相对于先前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该种变化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例如,在2014年之前,我国煤炭行业总体处于发展的“黄金十年”期间,但是自2014年之后,由于国际能源供求关系、国内经济发展转型等方面的影响,煤炭生产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情况,产能过剩严重,直接影响到国内煤炭院校学生的总体就业情况。特别是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到高校时,正处于就业的黄金时期,但是等其毕业时出现了就业的“严冬”,这给很多学生的心理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特别是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本希望通过上大学来转变自身的命运。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这些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出现了较大的冲击,很多学生被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滋生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负面思想所影响,逐步的养成了不遵守法律与规则的习惯。特别是这个时期很多西方反华思想“趁虚而入”,给大学生正确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的养成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冲击,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健康成长。

2.3 部分学校与家庭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培养总体的重视程度较低

对大学学生开展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教育工作,对于提升大学生总体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具体教学与生活过程中,家庭与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较差,特别是很多家庭仍旧不能正确处理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之间的关系,仍旧秉持“成绩是硬道理”的老观点,导致虽然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了较多的奖学金,甚至发表了学术文章、申请了国家专利,但是等其进入到社会,进入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之后发现,其对社会表现出较强的不适应性,自控能力较差,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在工作岗位上仍旧表现出较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同时,很多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培养过程中,也没有处理好“育人”与“教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高校的一些学院当中,各种“潜规则”“小圈子”文化盛行,这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突出的。

3.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养成效果的相关策略

3.1 构建出完善的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培养课程教学制度

针对当前在进行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课程教学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国家层面的教学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出统领作用,突出以问题为导向,对当前高校内所开展的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培养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漏洞,特别是设定的课程内容、课时安排、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这个过程中,需充分发挥出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教育与培养的专家、学者的作用,对形成的“初稿”需进行广泛的征求意见,从而更好的提升所指定的针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培养的教育制度的完善性。同时,这个过程中,为了提升大学生总体的规则意识,可将规则意识与基础性的教育课程相结合,这个过程中还需注重引导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升“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强调大学生对高校所指定的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认可,这对于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2 强化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其对于新知识的接受非常快。因此,在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的过程中,若沿用传统的仅进行理论教学的方式,必然不能取得较好的培养效果。而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可较好的提升整个教学的质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备课的环节入手,在全新的教学制度下,对自身的教学形式进行丰富,对于与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相关的教育内容,多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可取得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更新,例如,在党的十九大之后,出现了很多新观点、新提法等,教师应当及时进行补充,不仅可提升大学生对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教育的兴趣,同时可提升教学效果。此外,这个过程中,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法治实践,例如,可通过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方式,让大学生能够更为深度、准确的理解相关的概念与提法。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带领大学生参观一些与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相关的展览等,更好提升教学效果。

4.结束语

综上分析,全面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关键的。同时,在新时代下,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的培养又面临的严峻的挑战与较好的历史机遇。因此,这就要求高校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全面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认识到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全面分析自身在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全面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的培养效果。

猜你喜欢

总体观念规则
维生素的新观念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2020年秋粮收购总体进度快于上年
外汇市场运行有望延续总体平稳发展趋势
健康观念治疗
让规则不规则
直击高考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