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9-02-21王德印
王德印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中国 重庆 40152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信息文化环境的构建形成了极大的影响力;在这种环境之下,网络文化作为互联网技术发展之下的一种产物[1],开始广泛的进入到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堂学习中。而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下,其思想政治工作更是愈来愈受重视;因此要在如此快速的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做好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而要有效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要顺应新时代的变化,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并将其特点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进而有针对性展开的高校教育工作,最终开创出积极地、正面地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1.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一种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型文化状态,其重要特征表现在信息的传输速度快;信息吞吐量大;制约松散性;交互性与虚拟性;感染性等方面,它作为一类文化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虚拟现实性 以TCP/IP 类的网络协议作为基础的网络技术,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之下建立数字空间[2],而人们则可以在这个空间之内利用网络技术来进行各种活动,并与虚拟空间中的人员完成信息交流与沟通,最终实现对网络技术的应用。②平等性 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之下,每个人都能以不同的形式来对网络空间访问,而存在于这个空间内的访客没有在现实中的身份差异性,在这样的网络文化背景下,所有人都处于平等的环境,也没有文化或是阶级上的障碍。③后喻性 人类的文化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三种文化形态,即前喻、并喻、后喻;而网络文化的成型所具备的后喻性可以帮助人们以网络来完成对任何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的探查[3],这对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先进性有着增强作用。
2.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的影响
2.1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在传统的高校教育工作中,其价值取向是较为鲜明的,而网络文化因本身所具备的开放性较且更加多元性,这为大学生带来更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导致其不良信息的大量涌现,在这样的冲击之下,使得大学生原本所建立的价值观容易被外来因素所影响,进而使其自身价值观开始趋于一种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势;这不仅给高校文化的建设增加了难度,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2.2 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由于网络文化自身具备较为典型的虚拟特征,因此大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任意扮演不同身份或是角色,长期的应用虚拟身份来参与社交活动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其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交往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与影响,甚至部分学生依然无法对网络与现实中自己的人际关系进行分辨,这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交困难症;尤其是他们在面对现实世界时,却往往无法从善如流的打理身边的人事关系,长此以往逐渐造成其自卑等负面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2.3 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学生要获取信息大多通过报纸、广播或是电视等传媒工具,在这种途径之下所获取的信息,都是经过了层层的筛选与过滤,使得大学生所接触的都是积极、正面的信息;但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之下,由于自身其直接性与开放性,使得在信息交互与传播中夹带着大量的垃圾信息,甚至大多低级、下流的信息被广泛扩散,进一步形成了严重的信息污染;也正是这一类负面、虚假、庸俗的信息对个别识别力不高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若不经由正确的思想政治引导,极易导致其价值观的扭曲。
2.4 西方文化的渗透
正是由于网络文化所具备的开放性,网络文化中所包含的大量西方文化及英文信息,这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而言,通过网络来探寻未知的西方文化成为其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另一方面,在电子文本中英语作为其主要语言,因此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网站访问中更为频繁,这使得某些文化霸权主义利用网络文化的超地域性来传播自身的文化,甚至否定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在网络文化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面临的机遇
在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之下,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积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促使其迈进多元化与现代化的发展方向。①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针对性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学生更能自由发表自身的意见与观点,因而学习通过网络能更加准确且迅速的把握其思想动态,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思想政治引导,使得思想政治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与灵敏性。②实现其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化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的相互协作,而网络空间的跨越则能很好的将三者结合在一起。③网络文化所具备的平等性与无权威性使其教育成果更显著在网络中学校与学生将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因而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在能摆脱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前提下,还能通过对其积极的引导和渗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2 面临的挑战
在新的机遇面前同样有着新的挑战;①网络文化的负面效果会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难度增加,由于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价值观更容易受到冲击,其虚拟化的方式也极大的改变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同时由于不良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得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误导,甚至弱化了其法律意识。②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网络信息的迅速交互与传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外语与计算机教育显得愈加重要,这样才能通过网络科技从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对于教育的质量也有着直接影响。
4.加强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效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4.1 加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之下要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就要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并使其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为大学生创造出一个更加积极、正面的网络环境,避免不良信息对其造成的影响,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自身的政治鉴别力与敏锐性。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制意识,培养自身更健全的人格,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遵守相关信息网络的法律与制度,对自己的行为要有意识的加以规范。
4.2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从而建立起相关的心理教育课程与健康咨询体系,这样才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加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另一方面,定期在学校举办各类型主题的心理健康讲座或是宣传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能正确面对并认知自身的心理状况,同时展开有效的心理疏导活动,帮助大学生能及时将内心不良的、负面的情绪进行消除,确保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4.3 提高对网络文化的认知
随着大学教育开始走向信息化发展,做好其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工作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作为学校自身要加快对信息化校园的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网络来实现学校内部的各类信息与资源的交互和共享,并随时更新或增加其中的信息资源,开拓办学空间,使其不断推动远程教育的进步。同时要加强学校对网络文化在观念上的转变,正确认识其中的优劣,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组织与管理,提高其重视程度,使得校园网络文化能在正确的引导下走向更加积极的轨道,从而推动其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4.4 加强对法规校规的宣传
由于网络文化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因而作为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文化法规的宣传,通过不同途径的各种方式进行法律宣传与普及,使得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能够得到进一步规范,并提高其法律意识;同时学校要在国家相关法规的基础之上来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确保其切实可行,可以通过在学生宿舍中安装有关于计算机网络或是校内上网等相关管理与监督措施,加大对其不良网络行为的处罚力度。
4.5 积极开展网络文化活动
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将网络文化纳入其整体框架,将网络文化所具备的信息集中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积极展开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例如在思想上,建立网上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小组,定期展开学习交流活动,或是进行辩论赛事,帮助学生建立明辨是非的观念;在娱乐上可以展开诗词散文等赏析活动,加强艺术感染力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生活积极性;在创造活动上,积极开设网络设计或创业大赛,在培养大学生对网络文化兴趣的同时还能提高其创造力与专业素养;最终从侧面实现在思想政治上的教育。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更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下,学校在展开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改变自身的传统教育观念,提高对网络文化的认知,正确认识到其中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价值观的引导、心理健康的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以及网络文化活动的开展来潜移默化的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