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中民族舞蹈技巧训练的探索
2019-02-21卢石磊刘桂芳张玉青
卢石磊 刘桂芳 张玉青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 淄博 255100)
1.民族舞蹈训练有何技巧
1.1 民族舞蹈具有一定民族性
民族舞的发展反应当地的民俗风情,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在每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河流中,通过积累、深化等将民族的精神进行挖掘,这是民族生存的基础,生长在这一片土地的人世世代代接受着民族文化的洗礼。民族文化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民族舞蹈是具有本民族独有特色艺术表现形式,是在民族性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具有民族鲜明的特征,在各个民族的舞蹈中,只有掌握了民族性特征,才能深刻理解民族舞蹈中技巧的含义,因此,民族性对民族舞蹈技巧的训练有重要的意义。
1.2 民族舞蹈技巧训练具有一定独特性
民族舞蹈反应的是本民族的文化,其艺术的最大特性就是具有不可复制性,这种不可复制性主要是因为每个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所展示的舞蹈具有独立的艺术个性。民族舞蹈通过这种舞蹈的特性,将舞蹈的内涵进行展示,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特征,通过音乐的旋律作为伴奏,将独特性淋漓尽致的发挥。在民族舞蹈中,舞蹈技巧作为舞蹈动作的提升,通过系统的长期的实践而作用于民族舞蹈中,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通过角色的感情进行抒发,从而将优美的肢体语言与情感相融合,显示出了民族舞蹈的独特性。虽然民族舞蹈的独立性存在与舞蹈中,但是通过技巧进行展现,二者有着密切关系。
2.高校中民族舞蹈技巧探索的重要作用
2.1 民族舞蹈的律动性和技巧性
民族舞蹈是一种舞蹈表现形式,是社会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民族舞蹈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模仿,模仿之后进行探索,形成一定的意识,这种意识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入了艺术的形式,成为了舞蹈最初的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经过探索和模仿,将舞蹈中具有艺术技巧的表现形式进行挖掘,因此舞蹈技术训练与其他的训练是不一样的,更不同于拳法或者体操等训练方式。舞蹈是具有一定的传承方式,将思想进行了解,将风格进行塑造,将不同民族的舞蹈作用进行展现等等。舞蹈是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这种表现力通过肢体进行传达,肢体在传达的过程中需要与民族舞蹈的思想进行交融,将民族的风格进行展现,通过这样的训练方法,才可以将舞蹈的律动性进行表现,同时,将其融入技巧中,让民族舞蹈的表现形式更具有和谐性,因此,将律动和技巧进行结合,让民族舞蹈更具魅力。
2.2 通过律动性掌握民族舞蹈特点
民族舞蹈是源于生活的一种模仿,但是在民族舞蹈技巧训练中,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民族风格的学习,有利于技巧的提高。但是民族舞蹈的风格是具有一定的民族性的,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将少数民族的习惯进行融入,这样就会失去民族舞蹈的美感。首先民族舞蹈源于本民族的文化,是一种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意识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是通过加工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其次,如果将民族中具有生活特征的舞蹈进行展现,缺少了艺术的审美,因此民族风格是一种民族艺术文化的提升,因此在技巧训练中,需要将民族律动性结合民族舞舞蹈特点进行掌握。
3.高校中民族舞技巧的训练
3.1 掌握民族舞蹈动作
在进行民族舞的训练中,首先要掌握动作要领,理解每个动作表达的意义。民族舞蹈的技巧性具有多样化,不同的民族舞蹈具有不同的舞蹈技巧。通过加工、提炼将民族舞蹈的技巧系统进行完善,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将民族舞蹈的精华进行传承,同时尊重科学的发展观,将民族舞蹈的技巧进行科学的处理。对舞蹈技巧的训练具有针对性,将节奏和律动性进行训练,这不仅需要训练者具有一定的领悟能力,还需要对肌肉进行一定的了解。
3.2 对民族舞蹈特征进行把握
民族舞蹈的训练过程需要将舞蹈技巧进行强调,主要是对身体的柔韧度和协调能力进行训练,对柔韧度的要求可以通过韧带的拉伸和肌肉的控制力量进行训练,尤其是对柔韧度的处理,是民族舞蹈训练中技巧训练的基础,良好的肌肉控制是训练过程中必要的技巧训练。舞蹈本身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表达,在舞蹈表现过程中,需要将舞蹈的力度和软度进行结合,通过部位的强化达到训练的要求,将舞蹈动作清楚的发力点进行掌握,这需要将人体学的构造进行学习,通过学习将舞蹈中的技巧良好精准的表现出来,让舞蹈动作更具有审美的效果。
4.高校中民族舞技巧训练与实践技巧学习相结合
4.1 加强感情的交流
社会在不断发展,情感的交流需要一定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作用着很多人为的思想,而这些思想都可以通过舞蹈表现出来,在民族舞蹈中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民族舞蹈将这种感情色彩通过技巧表现出来。民族舞的表达方式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婉约,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这几种情感融入舞蹈技巧,结合民族舞蹈的表现形式,让舞蹈传达情感,比如在比较高兴的时候可以用欢快的肢体语言表达,在比较难过的时候缓慢的旋转等等,运用动作技巧,很好的表达舞蹈的中心思想。比如在我国的民族舞蹈中,《小城雨巷》作为江南地区的舞蹈,作者将舞蹈中的伞作为衔接点,舞蹈者动作优美,处处尽显江南女子婀娜的身姿,舞蹈中的掺杂着非常羞涩的个性,这是在通过舞蹈传递江南一代舞蹈文化的特征。《小城雨巷》中,姑娘们手中的油纸伞在一种舒畅宁静的状态中娓娓道来,通过撑伞和收伞的动作如同散文一般的舞蹈映入眼帘,但是舞蹈中的柔美和力度结合,让舞蹈更具有吸引力,使观众更加陶醉于江南水乡的美景中。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民族舞蹈,从表演形式和表演技巧上都具有合理的布局,通过民族舞蹈演员娴熟的舞蹈技艺,将整个舞蹈进行升华,这需要很好情感交流,同时需要丰富的舞台经验,因此作为高校中对民族舞蹈的学习,需要加强其实践能力,增强民族舞蹈情感的交流学习。
4.2 寓情于景身临其境
民族舞蹈需要进行感情交流的同时,需要寓情于景,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是关键,优秀的民族舞蹈作品是具有感染力的,在表达的过程中需要与观众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发挥舞蹈训练技巧的作用,发挥想象力,透过民族舞蹈的深度挖掘其思想主旨,通过舞蹈的创造力与意境进行结合,表现出舞蹈所要表达的内容。高校的民族舞蹈训练中可以强化思想主旨的学习,将民族舞蹈的表现形式与观众产生的共鸣点进行综合学习。例如具有民族特点的《蚂拐舞》,这是壮族比较有特点的民族舞蹈,首先将青蛙作为民众崇拜的对象,通过模仿青蛙的动作和神态将舞蹈进行表现,表演的方式比较朴实,反应的是当时具有一定劳动形态的人民生活状态,通过头顶青蛙的造型,使得整个舞蹈非常具有风趣感。这种舞蹈通过劳动人民的舞蹈表现形式,将其智慧融入到舞蹈中,这种表现形式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让民族舞蹈的表现形式与意境相结合,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对技巧的把握将这种幽默风趣的民族舞蹈进行表现,让观众对民族舞产生认同感。这是舞蹈技巧的一种升华,在高校中需要将这种寓情于景,身临其境的技巧表现形式进行学习,对民族舞蹈的表演多多进行观摩,通过其表达形式将自己置身其中,把握民族舞蹈的技术性和情感性产生共鸣,促进训练技巧的学习。
5.结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舞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将这些民族舞蹈进行表现,需要舞蹈技巧作为基础,民族舞蹈具有一定的民族性、独特性和风格性,在高校中民族舞技巧的训练中通过其技巧性与律动性的结合,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方式,推动民族舞蹈技巧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