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华小说《活着》的苦难书写

2019-02-21潘富莲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家珍余华亲人

潘富莲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0.引言

《活着》这部小说中向人们展示了历经人生各种艰难险阻及酸甜苦辣的人依旧乐观豁达的态度,并且具有顽强的的生命力,这是作者自身生命观及文学观的重要体现,基于文学接受的维度进行分析,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到这部作品之中对于人生的态度,《活着》这部作品能够使读者感受到由同感再到苦熬干的感受过程,富贵的一生中的经历继而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在物质生活取得飞快进步的现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观念及价值观念正在悄然改变,《活着》这部小说的主题及内容对于社会的价值观念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

1.《活着》苦难书写内容及原因

1.1 苦难书写的主要内容

余华小说《活着》中讲述了富贵一生的故事,通过讲述这个历经世间沧桑以及磨难老人的人生经历及经验,展现了一部关于生活及意志的寓言故事性喜剧。小说中“我”的讲述者年轻时是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并且经常去乡间收集歌谣。在一个夏天我遇到了名叫富贵的老人,并听他讲述了自己的坎坷一生。富贵年轻是一位地主家的少爷,由于嗜赌成型家中的财产全部被输光,穷困之中的富贵因母亲并重前去求医的路上被国民党抓取做了壮丁,被解放军解放回家后得知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辛苦艰难的将一双儿女抚养成人,但是女儿凤霞却不行变成哑巴。富贵人生的悲剧真正开始上演。家珍因患上软骨病而无法感重活,而儿子在为县长夫人献血时被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在剩下儿子后因大出血离世。家珍在凤霞去世后的三个月也离开了富贵,女婿二喜在工作时被水泥板砸死,外孙苦根只能跟随外公回到乡下生活,富贵心疼苦根便给他煮豆子吃,但苦根却被豆子撑死。生命中的玩笑及生活中亲人的相继离开将富贵一生中的温暖与温情撕碎,最终与富贵相伴的只有一头老牛,而我正是看着富贵牵着老牛在夕阳之下孤单落寞的身影缓缓离开。

1.2 苦难书写的主要原因

作者余华医生经历过从国民党统治到解放战争、土地改革运动及大跃进、自然灾害等时期,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一贫如洗的物质生活变迁,余华小说《活着》中在苦难书写中由富到贫的心里变化能够展现的淋漓尽致。余华在经历了多次的社会运动之后能够深刻的感受到社会变革对于百姓生活带来的窘迫以及不幸,身边妻子及孩子相继离他而去,直至余华在一次偶然机会下听到一首美国名歌 《老黑奴》后,被老黑奴的感人事迹及意志品质所打动,因此余华决定创作出这部小说,将老黑奴中亲朋好友相继离世,但是依然友好对待世界的人物形象进行描述。余华小说《活着》之中更多是对于人类地域苦难生活承受能力的探索,是表明对于实践时间苦难心情应保证乐观的态度,人生本事为了活着而活着,并非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活着。将余华小说《活着》苦难书写的原因进行总结,可以分为两点原因,首先便为作者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二是作者对于人生中活着态度的深刻认知及理解,作者认为及时遭受了很多生活中的苦难,但是应友好及乐观的面对生活,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及品格。

1.3 苦难书写的主要特点

余华小说《活着》的苦难书写不同于伤痕文学以及反思文学中的苦难书写,在伤痕文学及反思文学之中对于苦难的书写主要是言责对于野蛮历史的控诉及对于社会环境的无奈之情,在余华早期的小说创作中较为钟情于暴力及血腥的描写,寄希望于借助死亡更加深层次的挖掘人性及社会中黑暗及扭曲。在小说《活着》中同为借助死亡突出生活之中的苦难,并且借助生活中的无奈与苦难相读者传递出人生中的宿命及积极面对生活苦难乐观态度的创作理念。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性作家,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历史的无理性及荒谬性,借助小说中人们无法逃脱及躲避的生活困境,展现出人们对于历史及生活无法摆弄的现实境况。早期余华的小说中并无更加暴力且冷血,但是在小说《活着》中更多的是一份人间温情,其中包括富贵与家珍的爱情、富贵与县长的战友之情以及凤霞与二喜之间的爱情等,这些温暖的感情结合至小说中能够使得小说情感更加丰富,并且整部小说之中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2.《活着》的苦难书写的艺术特征

2.1 叙述角度

余华小说《活着》的叙述视角中与之前的小说中存在一定差异性,在余华过去的小说之中主要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的视角进行讲述,例如《河边的错误》、《许三观卖血记》等。余华小说《活着》中主要使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讲述,针对这一种变化余华自己表示:若用过去的叙述方式进行讲述,在小说之中将会呈现出一种冷漠叙述的错觉,并且这种写作方式让其感觉无法完全的表述情感,在尝试使用第一视角进行描写后将更具亲切之感。在余华小说《活着》中通过第一人称讲述主人公发生的苦难事情,首先,这是一种主人公自我讲述的过程,继而保证在小说中展现出具有连贯性的故事。在小说《活着》中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并且这种互异性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中将会从当下的角度回忆过去的事情,更好的表达出故事的哲理性及深刻内涵性。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有利于将富贵的苦难书写表达的更加淋漓尽致使得故事连贯且完整。其次,在余华小说《活着》中第一人称是在所有叙述视角中最能表达情感及个性色彩的叙事方式,其中主人公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出来,使得小说中的语言更加真真是自然,继而表达出最真挚的情感及内涵,并且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在小说中富贵的讲述能够将人们代入小说之中,并将自己作为与富贵同样经历苦难的人,继而拉近读者与富贵之间的距离。最后,小说中余华叙事视角选择第一视角进行讲述,充分展现出作者的世界观,在余华的世界观之中认为人们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因此豁达且乐观的态度才是高尚品格具有的品质,于是借助第一视角讲述生活中的苦难,借助第一视角进行讲述是富贵在讲述自己的感受,而如果换做第二视角将是富贵的一生被人评价,其中将富贵的生活及态度转变为苦难生活的幸存者,将无法表达出富贵坚强豁达的人生态度。

2.2 创作风格

余华小说《活着》是其小说创作风格转型的重要作品,在余华小说创作的早期中,他较为迷恋死亡、暴力及血腥的故事情节创作,通过对于小说中暴力及血腥情节的创作继而表自身对于黑暗世界的不满及愤怒。例如在《现实一种》中讲述一场主要由于小孩子过失出现的连环杀人案件,借助小说能够感受到暴力是人们内心中最为真实的渴望,是人性之恶的主要表达,读者借助小说中的死亡暴力及血腥能够感受到对于恶性的批判及书写。在《河边的错误》中讲述了一个疯子连杀三人的行为,在小说之中充斥者暴力及血腥,并且在小说之中死亡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作者创作的关注点会在小说中死亡转向至在死亡背后中人与物质及精神层面中的切实需求。而在余华小说《活着》中对于死亡的描写更多是无奈及痛苦的,亲人的离去是对富贵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打击,借助小说中死亡的描写,表达出人类顽强的意志及坚定乐观豁达的心态。余华小说《活着》中的死亡书写锻造出富贵不妥协的抗争精神,借助苦难生活的书写,展现出富贵的坚强及隐忍,继而流露出深刻且充满人道关怀主义的情感。因此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生涯的分水岭,《活着》将小说中一个有一个亲人死亡的过程讲述出来,借助一波又一波的苦难生活表达出在人类面对死亡之时的态度,生活不易因此活着才会具有更加深刻的含义,人生在世没有比活着更加幸福和美好的事情。

2.3 语言特点

在余华小说《活着》具有鲜明的语言表述特点及语言使用特点,首先,整部小说中使用第一视角对苦难生活进行讲述,其中语言质朴无华且真挚感人,能够好不夸张且粉饰的将老师农民形象展现出来,继而更能体现出富贵经历中的沧桑之处。其次,余华在小说中更富哦的从新写实主义中小说的叙事进行描写,通过领介入的语言表达方式展现出《活着》的悲剧及苦难。余华在小说中排除主体对于苦难啊人生的价值判断及感情渗透,平淡冷静的讲述者生活中的苦难经历,用较为温情的叙述方式及语言特点使得小说更加真挚动人,是余华创作史中的重要转折点。再次,在余华小说《活着》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性的描写手法,在小说中用死亡象征活着,在小说中讲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故事,这种艺术的真实性使得整部作品之中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最后,小说中的语言较为平实且质朴,这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加符合富贵的人物形象,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在小说中人物很少出现抱怨的语言,这是作者余华自身的想法结合在小说中的重要体现,余华按照自己对于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及老黑怒对且其的影响,认为在生活中经历苦难说无法避免的,因此富贵的一生之中很少出现抱怨之词。富贵的形象更多是安静且平和的,因此其语言是质朴平淡为主要特点。

3.《活着》的苦难书写的深刻内涵

3.1 借助乐观及幽默抵抗苦难

苦难书写是指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无法满足或是出现了损害正常生活需求的事情,这种事情的发生将导致主体人在身体及精神层面中遭受打击,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失去某种东西或是不合理的现象。余华小说《活着》中的富贵在倾家荡产之后变成守着物质及精神层面的打击,在被拉去当壮丁的几年间,不仅历经千辛万苦甚至性命不保,这些生活中的困难对于富贵基于他物质生活的打击,而至亲之人的相继离去使得富贵在精神层面中遭受更为严重的打击,面对非理性的历史环境及无法预判的人生经历,富贵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但是富贵用自己乐观且积极的态度面对着生活中的苦难,用豁达的态度面对世间的万物,并在苦难之中寻找者生活的乐趣。富贵并赋予老黄牛人格,并且与老黄牛进行对话,这是富贵在经历了人生各种事情之后明确人生至为了活着而活着,在生活的过程中应表现出顽强且坚毅的生命力,这种生活态度值得人们深深的思考。

3.2 借助隐忍和韧性承受苦难

《活着》的主人公富贵是福祸相依充满悲欢离合的一生,幸福过后的苦难生活将使得富贵更加珍惜拥有的生活,但是人生中的悲欢离合给予他一次又一次深重的打击,在经历过打击之后富贵面对生活的困境及艰难更加坦荡和释然。家庭的变故及亲人的相继离去使得富贵的人生充满曲折,原本富有的家庭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而父亲的离世及母亲的病种使得放荡不羁的富贵决定洗心革面,但是战争使得他尽力了生死及磨难,因此在被解放军营救后回到家的富贵十分珍惜幸福的生活。生活的苦难及命运的玩笑也才真正开始,儿子为县长夫人献血却被丑多而死,女儿因病失声却嫁的良人但不幸的难产而死,女婿却意外的死于水泥板下,而妻子伤心欲绝病重而死。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相继离去对于富贵的打击十分严重,唯一的亲人外孙子是富贵生活的希望,但是却被豆子撑死,直至最后只剩一头老黄牛与他相依为命。生活的重担再一次向他压来,但是在讲述一生之中的经历及亲人相继离去时,富贵更多的是一种坦荡及豁达,用乐观且平和的心态面对着一生的苦难生活。在余华小说《活着》中与其早年间的小说创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这部作品中一死亡为故事的推动点,但是更加贴近生活,用小说中每一丝温暖告示人们应珍惜生命并用生命中的韧性去承担苦难,这也是小说中借助死亡向人们的表达的观点,即生活及生命中会赋予我们职责及苦难,我们要用乐观且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及迎接这种苦难。

3.3 借助善良及真情超越苦难

余华小说《活着》的富贵能够承担且忍受生活中的苦难及痛苦,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富贵的善良,并且富贵会借助仅有的亲情温暖化解生活中的痛苦。在小说之中富贵始终是屹立不倒的形象,富贵始终相信家庭中的亲情之情。在小说中塑造的家珍及凤霞两个人物形象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妇女形象中最为朴素且勤劳善良的形象,虽然身边的亲人相继离开认识,但是生与死之间的界限无法打破亲人之间的情感及思想,正是在亲情的支撑之下,使得富贵在面对生活苦难时能够展现出坚强的意志力。富贵的一生之中拥有爱情,妻子家珍一直不离不弃的陪伴,家珍的贤良淑德及任劳任怨是其对于富贵爱的体现。在战争时期富贵还收获了友情,战争之中富贵与友庆的战友之情使得经历种种磨难的富贵在战争岁月中有一丝慰藉。亲人的相继离开对于富贵的打击只能让富贵在回忆往昔真情中拥有生活的希望以及超越苦难的坚定意志。

4.结语

余华小说《活着》的苦难书写不同于伤痕文学以及反思文学中对于野蛮历史的控诉及对于社会环境的批判,在小说《活着》中同为借助死亡突出生活之中的苦难,并且借助生活中的无奈与苦难相读者传递出人生中的宿命及积极面对生活苦难乐观态度的创作理念。小说《活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对于死亡的描写更多是无奈及痛苦的,借助小说中死亡的描写表达出人类顽强的意志及坚定乐观豁达的心态。小说《活着》作为余华创作生涯的分水岭,借助富贵面对亲人相继离世的苦难生活表达出在人类面对死亡之时的应该有的态度,向人们传递了生活的正能量。

猜你喜欢

家珍余华亲人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你是我的亲人
余华《活着》中家珍的人物形象分析
又见家珍
亲人
《活着》·家文化·忍让
亲人(连载二)
写自己的亲人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