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现实发展的理性反思

2019-02-21袁勇睢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理论课信息化

袁勇睢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近年来,信息化教学异军突起,迅速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焦点。为寻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突破性发展,各高校纷纷展开形式多样、程度不一、效果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探索。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就目前来看,主要集中于信息化平台建设、新媒体环境、技术融入等层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剖析、应然路径、系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为此,本文将从实然解析、现实必要性、应然性发展等三个方面展开思考和研究,以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的理性发展。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的实然解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过程;是依托信息技术,面向高校师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提高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的过程;也是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和教育的过程。[1]简言之,所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息化教学,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的实然发展虽不尽相同,但呈现的总体特征具有共通性,主要表现为教学形态信息化、教学方式民主化、教学话语时代化等方面。

1.1 教学形态信息化

1.1.1 课程教学网站

课程教学网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最普遍的形态,也是大部分高校实际采取的基本形态。就一般情况而言,课程教学网站主要包括网络课程平台和精品课程网站。不同的思政课程分别建有相应的课程教学网站。有些高校根据自身的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优势,还建设有独具特色的思政课程教学网站。由于师资力量、技术设备、支持力度等方面优势,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改革走在前列,开展了微课教学和慕课教学等在线课程教学,并形成了品牌效应,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武汉大学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1.2 新媒体平台

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及时、便捷和通畅。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依托自媒体“微工具”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充分发挥了这些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力求教学信息传输的最大化和教学交流的实时化。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本都开通了微信及微信群,更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用于实际教学。甚至有部分教师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开发了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APP。

互联网时代下,慕课、翻转课堂、微视频教学成为了流行,大量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喷涌而出,对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了革命性的冲击。[3]为了构建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体系,不少高校都积极探索,加大投入。在本科院校中,清华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在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还走出国门,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投资五百万对传统教室进行信息化改造,致力于建设从理念到实体全方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体系。

1.2 教学方式非范式化

1.2.1 资源开放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突破传统教学范式,追求范式多元甚至摒弃范式,以资源整合提升教学效能。传统教学范式主要为授——受范式,教学主体非常明确,资源的提供和接受遵循既定程序进行。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多地呈现出延时性、过程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教学主体虽仍然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但已经不局限于这两个传统主体,尤其是其关系不再仅仅是单向的授——受关系。教育者不再是资源垄断者,受教育者也不再是资源匮乏者,甚至出现受教育者的资源超越于教育者的现象。由于网络媒体的普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资源处于开放状态,其面向所有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乃至所有群体平行发散传输。

1.2.2 交互多向性

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超越传统的双向交互,呈现出多向交互特征。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成为教学资源的平等拥有者。尽管此二者仍是交互主体,但是在现实影响中,教育者的主导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受教育者之间的朋辈交互,课程教育者之外的其他教育者甚至非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互,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越来越大。交互的多向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运用教育资源更加宽泛,当然也会导致教育的不可控因素增多。

1.2.3 方法多样性

信息化教学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性,富于变化。作为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主导,讲授法虽然受到诟病,但不可否认其对理论灌输的重要作用。在信息化教学中,讲授法仍有其用武之地,并且在和信息化手段的结合中焕发活力。讨论法、小组协作法、自主探究法等方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被落到实处,因具有可操作性而发挥了更大效用。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单一方法和手段无法承载教学内容,综合多样、适时变化成为教法运用时的最佳选择。

1.3 教学话语时代化

1.3.1 网络化

网络话语是当今时代话语表达的一大特色。网络话语表达具有生猛、鲜活的明显特点,格外受到青年大学生群体的追捧。尤其是部分网络流行语已然成为青年大学生日常交流的口头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与网络密切结合,在话语表达方面也会受到网络影响。主动筛选并运用网络话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于加强师生互动具有现实关联,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贴合时代特色的重要体现。“草根”“逆袭”“给力”等网络语言的运用,更适于契合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质和语言习惯,便于其深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1.3.2 生活化

信息化教学在话语表达上更倾向于生活化、口语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显得严肃、刻板,偏重于理论性。其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欠缺吸引力,易于导致“接受无能”状态。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有意识地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其关注的时政信息,进行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换,使得师生交流更加顺畅,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切实,受到青年大学生的广泛好评。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信息化教学是适应现实的必要选择

2.1 信息化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突破教学困境的理性选择

2.1.1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着大班额、低投入、低效能等现实困境。首先,大班额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减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属于公共基础类必修课程。基于成本、课型或其它因素的考量,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被设定为大班授课状态。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面对的课堂人数虽多少不等,但少则近百人多则几百人是其常态。大班额或超大班额大大影响了因材施教这一基本教学原则的可操作性。其次,低投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实现丰富性发展。作为和中国近现代历史及现实联系紧密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刻地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其教学内容极为丰富。但是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不足,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单调、形式单一,难以表达出其深刻的理论性、实践性、历史性和现实性。最后,低效能引发了各方群体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疑和批评。受教育者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价值存在质疑甚至否定,思政课“无用论”的论调在其中流传甚广。教育督导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方法广泛批评,尤其是对其互动性和启发性不足多有诟病。总体而言,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违背了基本的教学规律,最终直接导致了思政理论教育课原有功能的丧失[4]。处于教学一线的教育者群体置身于广泛的质疑与批评中,虽致力于改进教育教学,但难免尴尬与无奈。

2.1.2 信息化教学具有纾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困境的适切性

就解决大班额困境而言,信息化教学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信息化手段的超时空性使其可以将教学内容及相关问题的学习置于课堂之外,师生之间的教学交流亦可在课外进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就具有普遍争议性的内容和问题展开教学及现场交流。就解决低投入困境而言,信息化教学可以通过技术优势实现低投入广覆盖。在网络媒体迭代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更加丰富。尤其是微博、微信及APP等新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和普及,将之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所需成本较低,其技术门槛也较易跨越。就解决低效困境而言,信息化教学可以极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的传输形式丰富多样,传输途径广泛便捷,传输空间广阔全面;教学方法更加不拘一格,教学交流更为及时顺畅,教学契机更加便于把握。与之相应,教学效率显著提升。

2.2 信息化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契合时代发展的现实选择

2.2.1 信息化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应信息化浪潮的具体表现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智能化发展正成为常态。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浪潮,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学校与个人都不得不承受的历史重担,信息化理应成为现代化的应有之意。[5]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互联网+”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明确强调,国家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其后,《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迅速出台,厘定“互联网+”的具体概念,指导各种业态发展方向,并明确强调要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作为关注时代发展并为国家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回应信息化时代发展浪潮中,应深入理解并响应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并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实际行动推进“互联网+”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人才。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关于课程网站建设的专项调查中,近100%被调查教师都认为有必要建设一个“具有权威性、稀有性和启发性,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教学科研服务”的中心网站。[6]

2.2.2 信息化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适应学情转变的现实路径

作为成长于互联网普及化发展时期“95”后群体,大部分青年大学生对于网络十分熟稔,甚至已经习惯于互联网的生活方式。青年大学生更是新媒体的使用主体。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7]。“低头族”“剁手党”“宅男(女)”等词汇形象地体现了互联网对青年大学生在学习、消费、娱乐等方面的现实影响。网络媒体已然成为青年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主动运用网络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扩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领青年大学生的网络学习方向,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

3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理性发展的应然性反思

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具有适切性和现实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全国高校纷纷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但是就当前的发展状况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改革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重形式而轻内容,重场面而轻理论,重技术而轻素质,重开放而轻主导等问题。

3.1 融合创新,固守根本

3.1.1 以融合思维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创新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本身即是融合思维的产物,其主要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伴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发展,多种社会业态广泛融合,突破发展瓶颈,已日益成为业界发展常态。“互联网+”思维即是一种跨界融合思维。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改革,必须具有融合思维,推动其在固守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根本的基础上跨界融合。将信息化技术单纯添加到教学中只会稀释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在技术创新及技术整合教学方面成为积极主动的变革的代言人。[8]比如,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之外,还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课程之间的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门类专业课程的融合,等等。在广泛深入的融合基础上,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领域,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渠道,强化其教育影响。

3.1.2 固守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之根本

固守是创新的根基。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的种种创新必须建立在固守根本的基础上。否则,所谓的信息化教学创新不仅仅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游离甚至歪曲。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应固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根本。首先,固守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之根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人才,提升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标,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所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价值取向,就在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揭示人的生活意义,进而引导大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不断提升和扩展人的意义世界,创造意义世界,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9]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应以这一育人目标为核心,而不是游离这一目标,不能成为刻意炫技及讨好受教育者的热闹过场。其次,固守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之根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明确的育人目标决定了其独特性和规定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承担着历史使命和政治使命的课程,其内容必须体现中华民族的历史轨迹和现实探索,尤其是必须以中华民族奋斗历程中有重大影响的理论与实践为主要内容。信息化教学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创新,不可偏离这一主题,而应以是否有利于体现并加强这一主题为圭臬,有所为有所不为。

3.2 多元开放,坚持主导

3.2.1 以开放姿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多元发展

信息化时代是信息开放的时代。开放性既是当前时代发展的特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必然。开放意味着对固步自封的否定,对处处设限的突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改革,应勇于跨越传统门槛,探索多样化角度,实现多元式开放发展。比如,可以从教学内容角度,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向更深广的领域扩展;可以从教学方法角度,实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从教学模式角度,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可以从师资建设角度,打造颇具明星效应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可以从高校特色发展角度,构建体现高校及区域特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课程教学体系,等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教学的多元发展的实质,即是要求不同高校结合自身实际,超越不必要的人为设限,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色发展。作为信息化教学形式代表而受到热捧的慕课(MOOC)就充分体现多元开放的魅力。正如北京化工大学商云龙所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MOOCs的结合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新的途径,通过MOOCs的平台汇集学生发展所需的多元化课程,有利于塑造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心理、人格、道德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提供保障。[10]

3.2.2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导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的开放多元发展,并非漫无目的毫无节制,更不是放弃其历史使命和政治使命及育人目标,更不是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理念的多元。作为肩负历史使命和政治使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理念十分明确,不容含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无论是理论色彩浓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还是直接观照受教育者人生发展和现实形势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都或直接或间接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并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导性,具体表现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导。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和领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停留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而必须及时融入互联网时代,积极打造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让互联网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占领和巩固数字化时代网络领域的意识形态主导权。[11]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放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会丧失思想阵地,任何相关改革都会沦为丧失灵魂和精神支柱的形式化表演,毫无意义,也将导致我国在西方强国以互联网包括慕课教学为渠道进行的意识形态输出面前丧失话语权。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思想政治的敏感性,自觉担负起把关人的职责,成为青年大学生思想成长和政治成长的引导者,摒弃打着改革旗号忽视内涵建设的做法。

3.3 动态考核,注重实效

3.3.1 以动态考核消弭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的评价偏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利用与互联网的融合优势,运用相关技术科学把握课程考核,实现动态考核与静态考核的结合,在动态平衡中,尽量消弭单纯静态考核的偏差,全面真实地考查教学效果,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准确评价。在传统教学方式中,由于对受教育者的学习过程及平时表现难以监控和考查,往往采取期末考核这一简单化方式。单一的期末考核仅能静态反映受教育者一时的单方面表现,难以连续反映受教育者的一贯表现。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技术应用使得对受教育者的平时考核成为可能。合理设计并使用多元化评价手段,测量学习者的学习动态,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过程中的关键。[12]相对而言,平时的动态考查与期末的静态考核相结合,对受教育者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更能真实反映整个思政课教学状况尤其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的实际发展水平。

3.3.2 注重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实效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的考核中,无论是平时考查和期末考核的具体时机和方式究竟如何,都必须把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实效的考核放在核心位置。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实效的考核,主要包括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实际行动这两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突出的理论性。以理论武装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的具体考核过程中,应突出考查受教育者是否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能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看待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和现实的发展进程,是否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现实问题。理论最终落实于行动。这种行动既表现在生活和学习中,受教育者是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日常行动,也表现在面对大是大非时,受教育者能否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潮和行动。网络媒体是各种思潮汇聚的平台,信息芜杂。与网络媒体紧密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必然要经常面对各种思潮和信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实效究竟如何,直接体现在其面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时的态度选择和行动表现上。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考核,应有效利用信息化优势,综合考核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状况。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理论课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