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留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讨
2019-02-21邰东梅郭力铭
邰东梅,郭力铭,孙 迪
(辽宁中医药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110847)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教育国际化程度已经成为考核大学综合实力的一项硬指标。中医药教育率先开启教育国际化进程,它将中医药作为服务商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有效地传播与推广,将中医药文化及其理论和实践形象地展现在世界各地,切实服务于世界人民的福祉和健康。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激增和中医药的迅猛发展,来华留学生人数持续稳步增长,人员的层次、结构、类别等各方面也在不断优化,呈现全新发展的态势。中医药国际教育形势变化巨大,学习类型由短期培训转入长期规范学历教育;发展目标由扩大规模转为保证质量;留学层次由本科为主转向硕博等高层次教育阶段。面对日渐壮大的中医专业来华留学研究生群体,各高等中医院校应深化中医专业留学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保证培养质量。面对学习动机不同、学习背景相异、学习能力不一等诸多情况,应依据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颁布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和《来华留学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严格规定,真正实现培养知华友华亲华、临床实践和理论基础达标、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二、目前主要施行的培养模式
1.常规趋同型培养模式
趋同管理,是比照我国国内研究生教学标准及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在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条件上,应与所在学校同专业的国内学生基本一致。这种模式使用范围最广泛,主要针对中医专业基础扎实,汉语沟通能力良好的留学生,他们与国内研究生混班管理,从日常教学、考核标准、临床实践、论文答辩等均采取相同标准。
这种培养模式的优点是有固定导师指导,督促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同学习、共生活,促进跨文化交流,潜移默化地影响留学生,使其从思维模式到学习模式的中医化、中国化。
趋同培养模式也要考虑到留学生自身个体不同,以及文化差异,在尊重其文化传统的前提下进行管理,促进留学生教育能更好地向规范化发展。[1]针对不同问题采取恰当灵活的解决办法,特别要帮助他们解决在“文化碰撞期”“精神过渡期”出现的心理情绪紊乱等跨文化适应等问题。[2]
趋同培养模式在全国各中医院校和中医专业研究生培养中普遍施行,是高等中医院校开展国际教育的主流模式。它利于汉语基础良好的留学生学到地道的中医,拓展他们的知识面。[3]它能为留学生创造更多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和氛围,使其更好地学习中医知识,更好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2.全英独立组班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母语为英语、汉语基础为零的留学研究生,学习专业以中西医结合临床和针灸推拿学为主。这种培养模式是除汉语课外,所有课堂教学、开题、论文书写答辩等均以英语进行,三年汉语学习不间断。
对于这种培养模式,大连医科大学全英硕士培养堪称楷模,它具有13年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全英文授课经验,临床医学专业进入ESI 排名前1%,以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针灸方向)为主导,主要面对境外的从业人员。这类留学生具有良好的西医学基础,行医时间较长,临床经验较丰富;他们起点高,学习能力强,目标明确,侧重于将西医学知识与中医学的知识体系结合应用,[4]是典型的“西学中”班。其优势是直接进入专业课学习,缩短学习时间,对于关键知识的理解更充分,对于临床实践的应用更得心应手。[5]这类留学生在临床教学中显得更积极主动,在理论教学方面,需要侧重培养中医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将中医、西医恰当融合,缩短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距离。
3.境内外联合订单式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中医药大学正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这对于加强中医学术水平、提高办学水平和扩大中医院校的国际声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6]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它按照国际标准和合作伙伴国的具体情况,签署合作协议,与海外有影响的中医药教育机构、学会团体、医疗集团合办研究生班,进行订单式培养。依据合作伙伴的要求,结合当地教育制度、医疗规范、国际规则等,制定精准的培养目标与规划。培养对象多为在职医生或从事医疗保健等物理疗法的人业人员,他们来校学习时间有限,通过网络教学与集中面授相结合方式,采取1+2或2+1的时间分配方法,有固定导师指导。
辽宁中医药大学先后与澳大利亚中医骨伤学会、泰国皇家庄甲盛大学、新加坡同济中医药研究院合作,开启订单式硕士培养项目,周末在线教学、学期来校面授。由于学习时间灵活,就业方向稳定,以及互联网教学平台的高度发达,促使联合培养模式越来越受欢迎,已经成为海外中医药从业人士接受系统中医教育的最佳选择。
4.导师与学生一对一培养模式
由于有极少数留学研究生学习情况特殊,既无汉语基础又无法与其他同学组班学习,只能由导师全面负责教学安排,采取全英语带教或由专业翻译陪同方式进行独立学习。由于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必须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程和培养方案,这种培养模式较为少见,多是为有特殊背景留学生量身订制,他们的学习质量与导师的指导能力、语言水平等密切相关。
三、新形势下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辽宁中医药大学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招收本校毕业留学生,以自费学习为主。随着中医药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和国家对奖学金项目的大力支持,同时招生对象、培养目标和国际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都推动留学硕士研究生要在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思路。
(1)突出中医特色,调整课程设置,强化临床技能。目前在招生过程中,有一部分留学研究生的本科专业不是中医学,基本没有中医药背景,中医学知识底蕴薄弱,从而导致后期的培养难度加大。因此,对这部分留学研究生在培养中应强调建立整体观、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等中医基础观念,正确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注重培养留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和运用传统中医方法的能力,引导留学生掌握中医理论方法、理解中医文化内涵。辽宁中医药大学在留学硕士培养过程中遵循中医学培养体系要求,突出中医药特色,有针对性地补充中医医学知识,在国家现行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基础上,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安排非医学背景学生参加本科班课程学习,根据不同专业,选择对应基础课程,并要求参加考核。定期开设中医药学基础专项讲座,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认识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的博奥精深,夯实专业基础,全面提高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习能力。
辽宁中医药大学四所直属附属医院全部对留学研究生开放见习,更将临床课堂教学与附属医院病案室联网,运用完整生动的临床病例,丰富留学研究生的知识,活跃课堂氛围,把深奥的知识直观立体化,真正实现教学+临床的模式。结合各国中医执业要求和国际通行标准,调整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的比例,体现“实践为本”的医学教育特点,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培养临床综合能力。增加留学生临床见习时数,开展留学生临床技能专项考核,组织定期参加社会义诊活动;优化课程结构,密切理论基础与临床课程的联系;实践教学环节考核以考查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基本科学素养和基本实践能力为主。
(2)提升汉语能力,加强文化交流。汉语实践能力和传统文化理解力是影响留学生培养质量的两大关键能力。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是五千年医学、文学、哲学等综合知识的结晶。留学生文化背景不同,汉语言能力也不尽相同,要建立中医学思维模式会困难重重。按照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令第42 号《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及《来华留学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要求,各类来华留学生至少达到《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三级水平,才能符合毕业标准。
汉语能力和中医知识双线并行,才能行得更远,更好立足国际中医药前沿。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级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研究生安娜在CCTV4“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赛中展示了良好的中医素养和流利的汉语能力,荣获全国第六名,毕业后被海南三亚某医院高薪聘用,成为中医与中文学习的典范。在调整中医基础课程的同时,应侧重汉语学习,制订完备的汉语学习计划,从“零起点”到“中医专业汉语”,留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汉语课程。同时通过开展“汉语角”“传统文化讲座”“特色文化体验”等实践活动,并参与“感动中国”“留动中国”“感知中国”等文化体验活动,从而激发留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热爱,增强在华留学生对中国社会的融入感,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在华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
(3)尝试弹性学制,体现人文关怀。《来华留学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规定:“硕士层次来华留学生应当在本学科领域中具有较好的国际视野,能够在多个国家的实际环境中运用和发展本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并具备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能力。”中国国内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学习时间最长不得超5年,国外研究生学制一般为1~2年。辽宁中医药大学的申请和在学硕士中,有越来越多华裔留学生,他们早年从国内中医本科或专科院校毕业,在境外从事医疗工作多年,汉语本就是母语,他们在某一领域有针对性地进修学习、钻研,目标明确,时间紧迫。3年学习期限对于他们明显过长。而对于另一部分留学生而言,在3年内顺利完成专业学习并达到相应的汉语标准要求,实属不易。可尝试将中医专业留学生研究生的学制改为2~4年,最长在校学习时间可延长至8年。
创新和尝试弹性学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情怀和人性关怀,也符合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特点“三因制宜”。目前有美籍华人留学生在2年完成全部学习任务,成为提前毕业的先例,这极大地促进了留学生的学习热情。实施弹性学制,更符合国际教育惯例,满足不同类型留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和学习节奏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灵活的学习时限,可以鼓励优秀学生提前完成学业;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可以夯实基础,保证培养质量。
(4)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实时教学,提升培养质量。“互联网+”为中医药海外传播插上了翅膀。互联网的强大功能突破了一切时空界限,拉近了导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远隔万水千山,到屏幕面对面交流。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开展实时教学,通过屏幕共享等形式开展线上教学,灵活的时间、直观的内容、便利的空间、同步的互动,充分显示了当今高度信息化时代的优越性。
辽宁中医药大学与新加坡同济中医药研究院开展硕士培养项目,采取远程教学+集中面授的形式,每周周末开展线上同步教学,每学年定期来校面授和临床实习。这种安排极大满足了在职医师的进修需求,符合国外工作、学习两不误的方式。从入学面试到基础教学,从开题论证到论文修改,互联网教学技术的日臻完善,使来华留学生的学习之路变化非常亲近而便捷,学习质量也得以保证。网络视频教学平台的搭建为中外联合培养项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直播课堂改变了过去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或交流滞后的录播课程,网络成了移动教室,充分开展互动教学,生动、实效,保证了中外合作项目的培养质量。
另外,结合留学生特点,充分运用“互联网+”,及时更新校内最新知识信息和培养动态,推送国内外热点,让留学生在学习之余能随时关注到前沿知识、关心周边发生的事件,把握新信息,了解社会信息,以便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7]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国际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5)丰富实践活动,打造展示平台,检验培养成效。除了组织正规严谨的教学活动之外,还要充分发挥留学生所在国的传统医学特点及各国文化传统,实现中外医学优势互补,设立留学生“硕士论坛”“中医经典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指导留学生为本国医学代言,促进中医与泰医、蒙医、韩医、自然疗法、替代医学等多民族医学的融合、切磋。鼓励留学生参加“汉语桥”来华留学汉语大赛、“学在中国”——来华留学生临床思维与技能竞赛,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相互交流,充实学术知识,规范临床技能,锻炼汉语水平,为日后明确从业方向提供指导。辽宁中医药大学硕士留学生尹智山、禹京佑等在2016年“全国中医院校临床技能大赛”中荣获个人单项三等奖、2017年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境外组全国总决赛三等奖。课余实践活动是对正规教学培养模式的检验与补充。
(6)规范管理制度,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面对竞争日趋激烈、培养日趋规范的国际留学市场,制定完备合理的整套培养制度,提高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水平,是保证培养质量、吸引生源的必然要求。要针对中医药教育对象的差异和要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研究国际高水平留学生教育的特点,在教学管理、生活服务、学生活动、学生管理、文化营造等方面,努力与国际高水平留学研究生教育接轨,并努力突出自己的特色。
学校应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教师“走出去”参与国内外进修学习。名师出高徒,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决定培养水平的核心力量。打造具备双语能力,教学水平一流,融合多元文化教学理念,国际活动能力强劲的师资队伍势在必行。随着国际对于中医药名词术语、计量标准、诊疗标准、理法方药等方面的日益规范化,应成立国际中医药术语研究中心,要求教师既术业专攻,又要放眼世界,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中医药人才。
四、结 语
为了实现2020年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50万的宏伟目标,我国在支持来华留学项目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比如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成立“一带一路”高校联盟、签订双边协议与学位互认、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等,引领来华留学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大批量留学研究生通过申请奖学金的方式来华学习。2017年共有来自180 个国家的5.86 万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在华学习。而在全部留学生中,硕博研究生合计4.08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20.06%;2018年共有来自182 个国家和地区的6.3 万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来华留学。而在这一年的全部留学人员中,硕博研究生共计8.51 万人,比2017年增加12.28%。《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将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不竭动力和源泉。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不断深入,它将为促进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中医药注重整体观、追求天人合一、重视治未病、讲究辨证论治,符合当今医学发展的方向,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带来了广阔前景,来华留学生中医药教育前景极为广阔。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的思路,优化培养模式,拓展空间,不仅契合国家发展战略,而且也逐步形成了来华留学教育多元化框架格局,这必将把中国打造成深受各国学子喜爱的留学目的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