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静脉性脑梗死1例
2019-02-21傅晓冬
朱 艳,傅晓冬
剖宫产术发生静脉性脑梗死病例罕见。静脉性脑梗死是指静脉性因素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出血、软化,从而形成梗死灶的一类疾病。我院2016年发生1例剖宫产术后静脉性脑梗死,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黎某,女27岁,孕35+4周,因“停经35+4周,血压升高半月”入院,查体:T:36.8,P:79,R:20,BP:140/100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彭隆,宫底剑突下4横指,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脊柱正常,四肢无畸形,四肢关节活动及动脉搏动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检查:宫高29cm,腹围98cm,胎方位LOA,先露浮,胎心率140次/分。骨盆外测量:髂前上棘间径24cm,髂嵴间径26cm,骶耻外径18cm,坐骨结节间径10cm,估算胎儿体重2000g。B超示:单胎,存活,头位,双顶径8.6cm,股骨径6.6cm,胎盘成熟度II级;羊水最大暗区3.6cm,羊水指数11.4cm。血常规、凝血系列、肝功、肾功、血糖均正常,尿常规示:尿蛋白(3+),24小时尿蛋白定量8.106g,入院后诊断:子痫前期(重度);孕1产0妊娠35+4周。入院后给于促胎肺成熟、镇静、解痉治疗48小时后,剖宫产终止妊娠,术后常规降压、补液等治疗,术后第7天患者下床时突然出现抽搐、牙关紧闭、意识丧失。给于吸氧、通畅气道、防舌后坠、咬伤,静脉推注地西泮10mg,静滴硫酸镁等对症处理,30秒后患者神志呼吸恢复。查体:T:37.9,P:122,R:16,BP:153/87mmHg,神志清,精神差,言语清晰,问答切题。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伸舌右偏。颈略抵抗。右侧上肢肌力I级,右手指肌力3级,右侧下肢肌力0级。右侧肢体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征未引出。小便予留置尿管。凝血系列:APTT:18.80s,D-Di:29.26ug/mL,FDP:>64ug/Ml。头颅CT示:左顶叶大片水肿区伴边缘灶状出血。头颅MRI示:左额叶皮层异常信号伴灶状出血,结合病史考虑与妊娠高血压有关,不排除静脉性脑梗死。次日复查头颅MRV示上失状窦中部充盈缺损,考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转入神经内科,转入诊断:1.上失状窦静脉血栓形成;2.子痫前期(重度);3.孕1产0妊娠35+6周LOA剖宫产;4.早产;5.早产儿,入神经内科后给于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颅压、改善循环、补液、抗感染、保护胃粘膜、营养神经、心肌对症治疗。治疗22天患者在家人扶持下可下床锻炼,治疗39天患者自行下床行走活动,转入康复科治疗,查体:BP:120/70mmHg。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伸舌右偏。右侧上肢肌力V级,右侧下肢肌力IV级。右侧肢体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右侧巴征阳性,查多克征阳性。
2 讨 论
颅内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组由于多种病因导致的脑静脉系统血管病,统称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thrombosis,CVT)与动脉血栓形成相比,CVT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约为每年(1.5-2.5)/100万,占所有卒中的1%。多见于老年人和产褥期妇女[1]。其临床症状因病因病变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由于CVT发生的部位、范围、阻塞速度、发病年龄、病因不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共同的临床表现包括高颅压症状、卒中症状以及脑病样症状。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病史、高颅压症状、以及CT、MRI、MRV等影像特征。DSA颅内静脉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诊断。治疗主要以抗凝、溶栓、介入及对症治疗[1]。产后因血流缓慢、生理性血液高凝状态、产后活动少、剖宫产损伤等因素导致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较为常见,而该患者出现上失状窦静脉窦血栓形成引起左额叶皮层灶状出血致左侧第一躯体运动区功能障碍导致右侧肢体瘫痪此类病例较为罕见。此患者抢救及时经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颅压、改善循环等治疗效果较好,患者回归社会。此例患者后引起我科的特别重视,产妇中特别是肥胖、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等高危患者产后或剖宫产术后24小时以后常规给于低分子肝素钙5000IU皮下注射每日一次连用5天,应用至今再未出现静脉性脑梗死及其它部位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因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导致患者发生产后大出血。此类的治疗同行们可以借鉴。